心学大师王阳明:工作即修行
2018/2/26 王阳明心学

    

     笑笑生:我们因何工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因为生存和发展、因为家庭等等。那么你热爱你的工作么?大抵不热爱的人通常是因为把工作看做工作本身,貌似一提到工作,就是在忙碌、在操劳......这种心态,肯定无法形成对工作的一种热爱。

     现在很多人抱怨,讨生活太辛苦,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总是感觉没时间学习,没时间看书。

     可不是嘛,到了工作单位,那可真是“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有的工作已经到了deadline了还没出手,新的工作又排山倒海般压了过来。如果你看书,那不叫学习,叫不负责任。下班后回到家里,拖家带口的需要担负起上老下小的责任,还没成家的则自然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相亲、约会,以便日后拖家带口……

     都累成孙子了,如果还有人责备你不抓紧时间学习,估计你都想揍他一顿了。

     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可以培养人格和锻炼灵魂呢?是不是非得做一些特别的修行,例如到深山里闭关、以肉身抵挡从天倾泻而下的瀑布之类的事?没那回事。最重要的,就是在我们所处的尘世中每天努力认真去做事。

     人无需远离凡尘,工作场所就是修炼精神的最佳场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只要每天确实努力工作,培养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将唾手可得。

     所以应该热爱你的工作!那么如何才能热爱工作呢?不但今天的人这样,古人也有这种烦恼。心学大师王阳明给过我们答案:把工作当做修行。

    

     故事

     一

     有一位地方官员常去听王阳明的心学讲座,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偶尔会呈恍然大悟之态,眉飞色舞。月余后,他却深表起遗憾来:“您讲得真精彩,可是我不能每天都来听,身为官员,好多政事缠绕,不能抽出太多时间来修行啊。”

     王阳明接口道:“我什么时候让你放弃工作来修行?”

     官员吃了一小惊:“难道在工作中也可以修行?”

     “工作即修行!”王阳明斩钉截铁地回道。

     “我愚昧得很”,该官员既迷惑又惊奇,“难道您让我一边工作一边温习您的学说?”

     王阳明说:“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我常说去事上磨练就是因此。你要断案,就从断案这件事上学习心学。例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

     该官员恍然大悟,心灵满载而归。

     凡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是为了糊口,与其有关的词汇是“乏味”“机械”“劳累”等,充满了俗世气味;而修行是“高大上”的,与其有关的词汇是“心灵”“修道”“正果”等,“修行”两个字本身就给人远离尘世的超脱之感。

     俗人眼中,修行应是找个深山老林,最好是有古庙静寺的深山老林、静坐、练瑜伽、读佛经、深呼吸,或是朝拜宗教圣地,比如去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佛教神山冈仁波齐,冒着生命危险转上几圈,这种修行方式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着相”了,矫揉造作,为修行而修行。

     他认为,工作就是修行,工作情境则是标榜进取精神的儒家最好的修行之地。

     1509年,王阳明被任命为庐陵县令。几个月后,他给弟子们写信谈心学,最后说道:政事虽剧,亦是学问之地。

     工作即修行,在王阳明看来就是在工作中致良知,尽量进入“四和”境界。所谓“四和”就是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己和。

     与天地和,就是万物一体之仁,做官时,要把百姓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与人和,则是处理好自己与上级、下级的关系;与己和,就是听从良知的命令来行事。

     岂止是官场,但凡是工作场所,都是修行之地,工作越繁重,修行的时机越好。

     王阳明对“工作中修行”的解释是: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无旁骛。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如何,良知轻而易举就能知道。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故事

     二

     有一个叫南大吉的官员对王阳明说:“我为政总有过失,先生为何没有说法?”

     王阳明反问:“你有什么过失?”

     南大吉就把自己为政的过失一一说给王阳明听。

     王阳明听完后,意味深长地道:“你这些过失,我都指点过你。”

     南大吉一愣:“您好像没说过。”

     王阳明见他上套,嘿嘿一笑:“如果我没有说过,你是如何知道这些过失的?”

     南大吉福至心灵,惊叫:“良知!”

     王阳明点头,南大吉兴奋地大笑。

     几天后,南大吉又来见王阳明,叹息说:“如果身边有个能人经常提醒我,我在工作上犯的过失可能会少点。”

     王阳明说:“你身边就是有个无所不能的人在时刻提醒你啊。”

     南大吉略家思索,尖叫道:“良知!”

     又几天后,南大吉又来问王阳明:“行为上有了过失可以改变,心上有了过失可如何是好?”

     王阳明看了他一眼,说:“你现在良知已现,心上不可能有过失。心上没有过失,行为上也就不可能有过失。我从未见过心上有过失的人会用心工作,也从未见过用心工作的人心上还会有什么过失。”

     在王阳明看来,工作和修行是一体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也正如事上磨练的心学基础一样,修行无体,以工作为体,以生活为体。离了工作和生活,修行就变得毫无意义。

    

     故事

     三

     一个叫朱廷立的官员向王阳明请教在工作中致良知的问题,王阳明答非所问地和他谈起了修身。

     朱廷立上班后,按照王阳明的教导进行一系列的修身之术,从中知道了自己心中厌恶的事情,而百姓厌恶的事情也知道了;知道了自己的欲望,也就知道百姓喜欢什么了;舍弃自己的私利,也就知道百姓的利益是什么了;提醒自己要遵守道德规范,也就知道了百姓应该遵守什么了;祛除了心中的魔鬼,也就知道百姓心中每天都想什么了。

     明白了这一切,而主动去做,就是致良知了。

     三个月后,他发现,他不但了解了百姓的好恶,还得到了百姓的真心,百姓纷纷在背后说他是好父母官。

     朱廷立感叹说:“我今天才知道,原来修身不但可以养性,还能提高工作质量。”但他突然懊悔,“工作质量是有了,可我的心学造诣没有提高啊。”于是,他又去问王阳明如何学习心学的问题。

     让他莫名其妙的是,王阳明这次没有跟他谈一句学习心学,却跟他谈上了工作。朱廷立回到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三个月后,他恍然大悟,原来,百姓所以亲近他,就是因为他之前按照王阳明的修身要求主动在修身啊。

     比如,把百姓厌恶的事情祛除,我有就有了惩恶的快感;让百姓得到了很多好处,我也就有了能遏制欲望的能力;顺应了百姓的心声,我也就舍弃了自己的私利;经常告诫他们要遵守法律,我也就有了时常警惕自己的心;解救了他们的苦难,我心情很好,也就祛除了心病。看到百姓人人都圣人了,我其实也就是圣人了。

     于是,朱廷立二度感叹说:“我今天才知道,原来提高工作质量的诀窍就是先修身啊。”

     后来,他又去见王阳明,问王阳明,工作和修行的关系。王阳明说:“修身和工作,其实是一回事。修身是为了工作质量提高,提高工作质量来自于修身。修身是体,工作是用,致良知就是其中诀窍。”

     朱同志最后得出结论:“修身和工作是一回事,用良知去修身,就是工作。用良知去工作,就是修身!

     要理解王阳明的意思,需要先明白王阳明所指的学习是什么。

     有人说,他指的应该是利用工作的机会,以学促干、以干促学,干学相长、学以致用,干一行精一行,利用工作机会掌握支持、增长才干,变成所从事工作的行家里手吧?

     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很遗憾,错了。

    

     王阳明的致知是“致良知”,不是学习知识,而是为了发现良知、运用良知,所谓良知,就是生来自由的心灵的澄明,就是孟子所讲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个良知,从具体可感的层面说,体现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良心。说一个坏人“你的良心被狗吃了”,也是首先承认他之所以是个人,本来也是有生而具有的良心的,只不过是后来不见了而已。

     为什么有些人的良心后来不见了呢?是因为就像被狗吃了一样,被层层灰尘蒙蔽住了。这层层灰尘包括:人的占有欲、执着心,过分的物质需求、功利之心,世俗的偏见、社会的陋俗……

     王阳明的“学习”,就是“致良知”,就是找到自己的良知,不断确认自己的良知、实践自己的良知。实现这一切的途径就是“格物”,这也就是大学所说的“致知在格物”。

     王阳明的“格物”不是朱熹的即凡天下之物,以穷其理,而是“格心中之物”,因为他主张“心外无物”,所格的必然是心中之物。

     你可能会说,朱熹的“格物”太辛苦啦,需要格尽天下万事万物,我连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事物都不知道。王阳明的“格物”就太简单了,不用辛辛苦苦往外求“知”,天天藏在家里“格”自己的心就行了。

     其实,认识外界事物,虽然辛苦,还算容易。但是,认识自己,就太难了。所以,哲学的首要问题是认识你自己,阿波罗神庙刻着的也是“认识你自己”。

     既然王阳明的“格物”比朱熹的“格物”还辛苦,还不容易取得成果,应该怎么做呢?王阳明的观点是:良知如明镜,全体莹彻,然而私欲却如灰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所以良知必须去致,才能体认其廓然大公之本体,扩充其常觉常照之功用,并践行于见闻酬酢的日常生活。

     换句话说,人生在世,无事不是“格物”,无事不是“致知”,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每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关照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一日的所作所为,哪些被尘埃所遮蔽,哪些灰尘落在了自己心里的灵台上。

     这让人想起了禅宗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是佛教禅宗渐修宗的修身宗旨。

    

     如果你看过曾国藩日记,或者曾国藩的传记,或许你现在可以明白曾国藩为什么在夜里写日记的时候不断对自己进行自我批判。曾国藩信奉阳明心学,他是在每日“致良知”,每日擦拭自己的灵台。

     再回想下我们读过的《论语》。孔子好像真的没教学生们“有用”的东西,比如一项技能、一个专业。他们一直在干什么呢?致良知!

     回到一开头的问题。如果你感觉自己忙得停不下来,累的像个孙子,根本没时间、没精力学习。那说明,除了真的太忙之外,你的灵台可能早就已经被层层文件、厚厚灰尘遮蔽得不见天日了。你的心灵已经饥渴到感觉不到饥渴的程度了。

     你可以做王阳明的学生,通过工作来修“心”,“致良知”,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用良知之光、心灵之光照耀自己的日常生活、一言一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内心世界不为宠辱得失而左右,变成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王阳明心学(ID:yangmingxinxue)

    

    王阳明心学|为往圣继绝学——铸造心学传播第一平台 |

    

     | 长按二维码 扫描关注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阳明心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