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色是人欲;还是天理?
2018/3/7 王阳明心学

    

     子见南子

     先看一个5分钟视频吧;取自电影《孔子》中“子见南子”一节。里面有一句话很重要;南子对孔子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是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

     孔子面对南子时,是感受到她的诱惑的,对于南子的神韵,我相信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他的内心肯定也在挣扎和痛苦。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

     但孔子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在于知道自己所要追求是什么;从而坚定自己的志向!同样是面对诱惑所带来的痛苦,很多人都会动摇,放弃了志向,因为贪财爱色,原本就是人的本性。而孔子却战胜了这种痛苦,将人动物性的欲望,上升到品德的至高境界。他终以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

     而南子也感受到孔子精神上强大的坚持力,并为此所打动。她从百般挑逗,到尊敬地深深一揖,并说出: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确实,普通人是很难从这种痛苦地考验中领悟到人生真正的境界的。

     《论语》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子路对孔子去和南子见面感到非常不爽。孔子向子路解释:“我本来不想见她,但是推脱不掉,既然见了,就要以礼相待。”子路并不买账,大概觉得老师言行不一。最后孔子被迫向子路发誓:“我要是做了什么不对的事情,那么让天都厌弃我吧!让天都厌弃我吧!”这才得以过关。

    

     好色是天理还是人欲?

     今天我们就一起从《传习录》中找找答案;且看《传习录》中先生和他的学生九川的一段对话,原文如下:

     【原典】

     九川又问:“用功收心时,有声色在前,如常闻见,恐不是专一。”

     先生曰:“如何欲不闻见?除是槁木死灰,耳聋、目盲、则可。只是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

     【译文】

     九川又问:“用功敛神收心时,如果有声、色出现,还像平常那样听和看,恐怕这算不得是专一吧?”

     先生说:“怎么能做到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除非是槁木死灰,或者是聋子、瞎子。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却没跟着走也就行了。

     德与色在心中只有先后之别,并不存在善恶之分。把好色视作洪水猛兽的是后来那些腐儒们的想法。这种欣赏美色而非滥淫的思想在孔子注诗经中也有所体现。孔子评关雎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在内心产生的愉悦感。

     知道对方是美女,是天理,能欣赏也是天理,但心中放不下美与女性的形态,再产生留恋心,留恋心就是人欲。

     然而阴阳一体,所以良知即是人欲,人欲即是良知!对于我们人而言,要听从良知而非肆纵人欲,并不是因为我们要将良知与人欲割裂开来!阳明先生亦说了人欲是天理自然之情,只是人欲的流露不适当、不自然罢了,如果人欲能流发自然,那么当下人欲就是天理!

    

     有人问,你的同事A女,一眼看过去,属于标准的形态美,心里就喜欢,甚至产生爱慕之心。你的同事E女,外表不是很美,心里就没有产生对A那样的喜欢心里,这样对A与E的不同心里状态怕是不符合天理吧?

     我以为这是符合天理,符合良知的。为什么不符合呢?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就是天理啊。假如我喜欢吃西瓜,那会不会对苹果不公平呢?美好的漂亮的,欣赏没有错,本是天理。不要被美女收了魂就行,如有色念,那就成私欲了吧。

     ”天理“就是“心即理”,用良知来判断是否符合天理,看见美女希望多看两眼,这是人类对美的追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有所成就,这是对进步的追求,只要这些不过分,这些都是符合天理的,而一旦过之或不及,就没有天理了,那就是人欲!

     说到底,这不仅是天理与人欲的事情,还是格物的事情。格物的“物”,即是“事”,皆从心上说。不是观察外部事物,是“正”事,让事归于正。世界上的事情全是心中之事,心外无事。事情来了就是心动了。所谓“格物”的真实含义,是在每一件事情中为善去恶,不被自己的私欲左右,长久地摒除私欲,行住坐卧时时不忘涤除私欲,终究会领悟真理。

     阳明先生曾经说过:哪有两个心。心本是一个,没有掺杂人为就是道心,杂了人为就是人心。

     “存天理,去人欲”都是在帮助人们通过一种方式,提高自己的良知判断力,修炼自己的强大内心,是一门积极向上的、利他利己的学问,是值得我们去体悟的。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阳明心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