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磨练人的一条路
2018/3/22 王阳明心学

     学习心学,就是了解自我,了解自我,就是为了忘却自我,忘却自我,就是为了证道,证道,就能身心脱落(解放自我),进而脱落他人的身心。

     心学本身就不是一门死的学问,与其说其为一门学问,不如说是一种道,既“知行合一”的道。

     所谓知行合一,并不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而是指良知与良行与由意产生的行相统一,与其对应的,是王阳明心学中的意与行的概念,意既为私意,行既是行动。通俗的说,心学认为,人本身存在一个属于自己的道德规范与其相对应的行为准则,这便是良知与良行,并且这是独立在现实世界之外的,也就是说,良知与良行并不以外界事物而改变。与其相对应的,便是意与行,所谓意,便是人在外界事物影响下所产生的意识。行既为人在现实世界中做的实际行动。

     心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一个现实世界中因外界事物影响而做出行为的自己和在思想中以良知和良行为规范的自己。后者既所谓的心。并且往往现实中的自己与心中的自己是不匹配的。请注意:这里心学强调存在一个精神层面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是有深刻意义的。

     例如,一个人明知道犯法不对,却依然做犯法的事情。以程朱理学来说,这个人属于不是真正明白犯法不对这个道理,而对于心学来说,他是属于在意的影响下做出了行,不是他自己的良知决定的,既所谓的真知。通俗的说,就是这个人在做违心的事情,而并非他是不懂违法不对这个道理。

     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由外在事物影响产生的意念做出的行为就有善恶之分了,良知便是明白熟善熟恶,做好事屏弃那些不好的那是格物致知。

     纵观王守仁一生,其为成为圣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真正要能参悟心学的真义是不容易的,首先要明白格物的意义,这不仅要求辨清是非,还要求知道自己。因为心学认为人由于外界事物影响产生的所有意念都是欲望,既私意,要做到格物,必须首先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要做什么。比起一日三省吾身这个要求是时时刻刻都在自省。其次,王守仁并不是认为所有的私意都是错误的,也就是并不是灭欲。这也是心学的精华所在。

     要想真正领悟心学,就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心学的宗旨是认识自己,并且使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自己的良知。我认为要掌握“知行合一”,光从理论上学是一辈子做不到的,这是一条路,是磨练人的一条路。

     “知行合一”不是简简单单的说是某次行为与良知相符更不是肤浅的说要心口一致。而是指明白自己所想,明白自己所做,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做,明白自己这么做了以后符不符合自己的良知。如果符合,这便是“知行合一”。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阳明心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