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觉悟者 方可事功天下
2018/3/24 王阳明心学

    

     笑笑生:我的师友心明先生,乃当世狂者也。试看先生的文章,可知真修行人的风采!

     一、为人之道的反思

     人是万物之灵,人是唯一活着时,明确知道自己会死的生物。在这个地球上,只有人会深思人的存在方式,以及如何为人的道理。

     如何为人?真是一个大话题!

     为人几十年了,谁不知道如何为人的基本道理呀,然后,真实的情况是:许多人,真的不知道!

     自打人类开化,几千年以来,就有不少的人在多方寻找合适为人的具体方式,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先知,包括:佛陀、基督、老子、孔子、穆罕默德、王阳明等,他们不满足于现实社会的为人之道,持之以恒地寻找和建立另一个全新为人之道-----灵性证悟下的为人之道。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归到生命本质的探究上深思。

    

    二、生命的本质


     据科学证明,任何一个维度的内容都是它的上一层次维度空间的投射。比如说,一维空间是二维空间的投射、二维空间是三维空间的投射、三维空间是四维空间的投射。。。。。N-1空间是第N维空间的投射。我们正好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我们的世界其实只是我们所能感知的四维空间,甚至更高维度空间的投射。要想改变当下的感知和成像,于现实维度做多少努力都不如进入到上一个高维度空间去改变。如何进入更高维度空间,只须提升自我意识的维度。

     以不同的维度来看待时间变量,也会不一样。在三维意识中,时间是相对常量,不可遂意改变,只向一个方向推进,所以,一切的“当下”都只是下一个“当下”的虚幻。即我们所认知的“当下”其实并不存在,而是已经过去的当下的幻影。所以佛陀出定后,称自己是“如来”,一个从过去来的人。而一旦突破三维意识的束缚,进入下一个更高维度的意识,就会认知到“时间”已经是一个绝对变量,随机存在,没有过去和未来。在那个维度空间,意识可以自由穿越当下、过去和未来。这时,人才是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现代科学量子论进一步论证了,万物的基本形式可能是量子,而量子的形式有三种:中子、正电子和负电子。如此,基于万物的基础一致,所以,理论上万物就是一体的-----因为量子的基本展现形式是波,而波能量之间必然是交互和影响的。于是,万物一体更加被佐证了。站在万物一体的角度,个体和整体,本身是一体,局部所承载的信息和规律就是整体的信息和规律。所以,在万物一体的基本认知前提下,个体只须深层次内观自我,就可以认知世界的本相。提升和发挥自我的意识,就可以影响周边万物成像,既事功天下。在这个理论下,个体是万物的能量投射,接受身边当下万物的影响。当下的现象(包括身体状态、事业状态等)都是当下周万物一事投射的成像(因为它变化无常,所以佛家称之为虚幻的现世),如果,将里面的要素进行主动改变,就会取得不同的投射成像效果。所以《周易》解释万物的变化之道时,如此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从阴阳两仪到万物是正向变化,而从万物推演到两仪,就是逆向变化。后者发展成为《周易》的象数派,以经证事,验证和推延万物的可能发展趋势,并指导人们趋吉避凶,顺势而为。

     几乎所有的探索最终都会回归到一点:生命的本质是能量的聚合和投射,能量则不断地守恒和迁移。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提升自我意识的维度空间。在佛家看来,这种迁移和守恒就是生命的轮回。这是宇宙法则。在这种必然的法则中,有人看到了苦难,如佛家;有人看到了希望,如道家;不论那一家,都属于事物的一个面,都是相对正确的,生命态度在于相对的选择。

    

     三、生命的觉悟

     对于生命存在模式和本质意义的追求,属于觉悟之旅。严格意义上每一个人终生都在自觉和不自觉地觉悟。大家只有先觉和后觉的差别,没有不觉悟的必然。而佛陀、圣贤和圣徒等只是先觉者,和我们每个人本质一样,不可偏颇和盲目崇拜。在选择正确的道路的建议方面,佛陀如是说:以己为舟,以法为舟,勿皈依他人!这里的“他人”包括常识中的“佛陀”、“基督”和“圣贤”,当然,更不包括所谓的皇权或某党,唯自心自足,一切法皆蕴藏在内心。

     不要相信任何的所谓的“权威”,在道面前,从来没有权威。与法本身相比,佛陀、基督、老子和孔子等先知们只是觉悟者;与我们后来者相比,仅仅是先觉者,不是法的本身,也不是法的代表。有经典证明,佛陀、基督、穆罕默德、孔子、老子等在世时,都反复强调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要求弟子和众生不要搞个人神化和崇拜。为了害怕误导,甚至在世传法时,几乎一致性不留文字,单以口传心教。这些先知们,也同时反复强调他们的教法和所悟的法,不是学习、总结和抽象化任何前人的经验、观点上得来,而是自己在实践中证悟得来。这也验证了道一定是法自自然,不是法自任何人或物的道理。这一点,王阳明先生在世时,也正是如此谨守。不留文字,不做过多阐述,不搞个人崇拜。。。。。。这些正是佐证了,他们才是真正的开悟者。

     有鉴于此,后来的灵性觉悟寻求者们,最重要的不是读书查经、修庙补路,学问思辨,而是到具体事务中去体验参悟。这个具体事务既指自然的各色山川,也指属世的具体事务。坚持在具体事务上自觉自悟,可以借鉴,可以参照,更重要的还是自我意识的自性自足。灵性的追求者,不仅不是当下生命模式的消极者,还是勇敢的承担者。就象我们不会漠视自然状态下的自我模式,也不会无视超然状态下的自我模式。相反,把自己龟缩在当下的自然状态下者,不敢开始追求灵性追求者,才是真正的消极和懦弱。

     先觉中的证悟者,对待当下的世界不是消极地逃避,而是勇敢地承担和转化。证悟者可以于相离相地时刻观照“自然的自我”,坦然地面对自然中的苦难,舍离“我执”带来的牢笼,肯定和顺从那些个自然存在模式中的烦恼和苦痛,而内心时刻能够保持灵性自觉,安守内心的安宁,得以“自然的自我”和“超然的自我”的合一,当下和未来的合一,精神和物质的合一,生命的自我意识得以提升更高的维度,进入佛家的般涅磐,道家的自然,儒家的圣道等境界。

    

     四、觉悟者,事功天下

     寻求精神灵性觉悟者必须明白,万物皆有道,道既在外更在内。道法自然,自然就是势,为人不可背道而驰,只能顺势而为。凡事就势,就可以大成。获得超越的自我,不仅能够与万物合一,精神升华,于当下的事功天下也是核心动力。

     我们日常所认知的“事实”都只是“自我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成像投射”,与事物的真相不完全对等。所以,我们才会不断对身边的人和事做出误判,在现实的世界不断失败和挫折。要想突破自我,取得属世的事功,必须能够修炼出透视事物本相,发现趋势和顺应趋势的能力。正如先觉者之一,王阳明先生在世时,在军事上以一介书生的基础,攻无不克,事无不成的显赫事功。之后的许多后世的牛人和大咖,均是如此而已。

    

     五、“自然的自我”和“超然的自我”的合一

     觉悟者即呈现“超然的自我”存在模式,而未觉悟者困守“自然的自我”生存模式中。圣哲们基于对以往的了解,世界的苦痛唯一性呈现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人们忘记了人类存在的模式多样性,而其中的第一本质是“道”,不是其他。他们相信这个混乱世界,有一个超自然的绝对实体存在-----道、法、上帝和梵,只有使它融合于当下,才是幸福的回归。虽然有不同的信仰形式,但是它们的本质不会变。

     “自然的自我”表现在自私自利的具体执着上,“超越的自我”则表现在自私自利的舍离上。这一点,不仅是佛家的要点,也是其他各家宗派的要点。几乎所有的宗教和哲学在这一点处汇合并交融。“超越的自我”要和“自然的自我”合一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对“自然的自我”舍离和认可。佛家认为“自然的自我”的必然状态是“生、老、病、死、愁和杂秽”,这是自然状态下的自然法则,没有人可以逃离。不论我们是刻意面对,还是刻意无视,都不可能改变这个自然法则。早期,佛陀寻求灵性证悟时,刻意地苦修的过程,就是刻意地承载和面对自然自我状态下的必然苦难,结果是,没有获得证悟。最后放弃这种刻意的承载,转而接受其合理的存在,采取相对面的舍离执着,既不主动去刻意突破,也不被动去刻意回避,对当下的自然法则顺势而为,学会和它和谐相处,同时又专心于超越自我的灵性提升。就此,佛家找到了解脱世间苦痛的根本办法,佛家认知到人生的苦痛,并不是自然自我状态的全部,而是人们对待苦痛变迁,这个其中一面的态度。佛教认定生、老、病、死、愁和杂秽”是人生一面的必然状态,那么它的另一面就是“非生、非老、非病、非死、非愁和非杂秽”就是人生另一面的必然状态,就如同事物的正反两面(这也符合道家和儒家的事物阴阳两性论),既然反面无法回避,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其对立面的生存方式和态度。如此,“超越的自我”和“自然的自我”开始合一,从此,佛陀开悟了。随后佛陀住世传法四十五载中,一直未变。

     有意思的是,对待人生苦痛必然面的态度上,世界各家宗教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儒家叫它私欲、佛家叫它魔罗、基督家叫它魔鬼。它们始终伴随着儒家的良知、佛家的佛法、基督家的神性,无时无刻。人们对待这个必然的阴暗面,终生只能克制,不能消除。

     “自然的自我”和“超越的自我”并非矛盾对立存在,而是一物两面,相辅相成。当人们深层次地认知“自然的自我”到极限时,即开发出了个体的最大潜能,“超然的自我”即刻呈现。这也符合道家穷极而变的规律,无极而太极,太极而无极。

    

     六、“超然的自我”只能内求

     “超然的自我”获得的重要意义,用一句话来证明-----“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生命最重要的意义是:自由!自由于时空的束缚,自由于自然法则下,必然苦痛存在模式的轮回解脱。

     对于“超然的自我”获得,只能向内求、用实践去证悟。关于内求,就是不假外人和外物。如此,学佛之人可以拜佛,但是不要指望求佛。因为对另一个世界神祗,任何形式的援助要求,都不切实际,且已经与佛陀证悟地教化,背道而驰。佛法旨在获得“超然的自我”与“自然的自我”合一之后的涅磐,唯有向内心深层次寻求,唯一途径。佛家认为生命永远被束缚在当下苦痛的存在模式中,生命将以业力的对等交换原则来无尽轮回在各种必然的苦痛中,要想解脱,只能超脱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维度的意识能量层级里去。

    

     七、觉悟与家庭和其他

     在获得“超越的自我”修炼中,不同的教派对于“家庭”的态度不完全一致。佛家和基督家都认为是家庭是社会的纽带,是社会负面因素的枢纽,是自私自利的交合,是阻碍人们获得灵性提升的要素汇合,要求信心坚定的信徒必须舍弃家庭,彻底地进入修炼状态。而东方的儒家则不然,它理解家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载体,是具体修炼事物的对象,必须要维护和承担,并由此获得灵性证悟。

     佛家弟子们,习惯性钻深山老林,最初,并不是因为要逃避什么,相反是要把自己置于大自然的险恶中,直面“恐怖、畏怯和害怕”,以便获得最大化地提升。正如佛陀在传法时表述自己苦修的经历“当鹿或风吹动,而使树叶沙沙作响时,吓得他毛发倒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阳明心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