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一切努力 皆为成就真正的自己
2018/3/26 王阳明心学

    

     笑笑生:心学不是成功学!心学是功夫,不是知识!知识可以传播,功夫要靠自己去体悟。耳朵听来的,与自己体悟出来的;决然不同!致良知的功夫在于过程,不在于结果;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找到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

     以下是关于部分心友提问的答复!

     问:研究心学如何做功夫,炼心的过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先生曰:人需要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动亦定,静亦定”。此处“动”,“静”都是指身体物理上的行动和静止,“定”只去除私欲后,“心定”的状态。

     先生用婴儿之比喻:婴儿在母腹,出胎后,方能啼哭,然后能笑,接着认识父母兄弟,继而能立能行,精力日强,聪明日开,各种事都能做,不是一出胎就能做各种事情。立志用功,犹如种树,先有根,后有芽,然后由树干,树枝,叶子,花和果子。

     问:具体如何用功夫?

     去私欲

    

     问:克服私欲具体该如何?

     先生曰:克服私欲如猫之补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到无私可克,自然潇洒自在。

     问:克到什么程度呢?

     先生曰:克己需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式,若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问:克服私欲要等我知道了才能克服啊,现在我的私心还没有完全知道,我怎么去克服呢?

     先生曰: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克己用功,终日只是说说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时,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能到得欲到之处,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

     该段解析:

     阳明回答说:“人若能坚持真正地下克己功夫,则对于此心天理的精深微妙,就会一天比一天清楚,对于心中私欲的细微之处,也会一天比一天更明了。如果不用克己功夫,那就是成天讲废话罢了,天理终归不会自我主动显现出来,私欲也终归不会自动察觉出来。像人走路一样,走了一段才认得一段,走到岔路口时,有了疑惑就问,问清楚了又接着走,才能逐渐走到想要去的地方。现在的人对于已经知道的天理不肯切己践行,已经知道的人的私欲不肯果断革除,却只在那里发愁对于天理人欲不能尽知,只管闲讲,有个毛用?只等到自己已经知晓的私欲克无可克,再来发愁不能尽知天理人欲,也并不迟。”

     此段文意晓畅易懂,阳明说的相当精细彻底。

     这段话重点是强调人要“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后面全是谈“真实切己用功不已”的感受,事实上是“克己”功夫的方法论。

    

     其表达的意思在美国人写的一本畅销书中也曾经出现过,那本书就是卡耐基写的《人性的弱点》,卡耐基在书中是这样说的:“最重要的不是去看远方模糊的,而是动手去做手边清楚的事情。”卡耐基说这番话,本意是为那些对生活充满忧虑感的人开一剂心灵鸡汤般的药方。按照卡耐基的分析,人产生忧虑的根源就是对未发生事情的恐惧以及对已发生事情的懊悔,他这句话是指示人们要活在当下,专注于当下。

     “活在当下”这种思想,从某个方面来看也就是阳明讲的“致良知”的实现方式。有人说“活在当下”的思想其实是来自禅宗,实际上,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视现实,重视当下,说是儒家的正宗家法也未必不可。阳明也是为了让人克服忧虑而说这番话的,他的这番话是回答了怀有这种忧虑的一种人:我要克制私欲遵循天理,但天理和私欲还没能全部了解,如何克己?

     完全了解了天理和私欲,也许只有圣人才可以做的到,心学的终极目的是将一个普通的人改造为一个圣人,现在说让你从现在开始到生命终止都要按照圣人的行为准则为人处事,肯定会吓坏你;那你就当一年的圣人吧!还是太难;当一个月的?还是没信心;当一天的吧?我尽量吧!阳明说,你不需要当一生的圣人,不需要当一年的圣人,不需要当一个月的圣人,甚至也不需要当一天的圣人,你只需要做好一分钟的圣人,只需要一分钟,只需要一分钟,你还在犹豫什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阳明先生激情四射地向我们推广他的心学思想的情景。

     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你只需要把自己当下这一刻的心拿捏好就行,没有人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也没有人能用一天的功夫就成为圣人。就在你当下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的你,先从“当一分钟圣人”这个最微不足道的一小步开始。时间永是流逝,人的心体却难保永久太平,但是你能坚持一分钟不弃天理,相信你也能坚持五分钟,然后再慢慢延长,当一天的圣人,当一周的圣人,一月的圣人,一年的圣人……,当你把自己“拿捏”的时间足够漫长,“拿捏”有一天会成为你的本能,那时,你的心学功力也就基本入门了。

     如果只需要当一分钟的圣人,你就只要把现在已存的不正之念扭转为端正即可,相信对大多数人都不是太难的,别想太多,天理和人欲伴随着时间老人的脚步会一一登场。现在,你只需要照顾好心体上的这对天理和人欲即可。你不需要在眼下就洞彻一切,做你力所能及的最适宜的事情吧!做一个快乐轻松的心学践履者吧!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法门可以带你踏步在“致良知”之途。

    

     问:为何立成为圣人之志如此重要?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传习录》

     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就不可能成功;即使在学习各种工匠技艺时,若是没有志气与坚持不懈,也是不可能学成的。正如常言所说的:“有志登山顶,无志站山脚。”自古以来,但凡成大事之人,都是先立志;而没有志向的人,往往碌碌为无而终其一生。因此,想要做出一番成就,首先便要为自己确立一个志向,并坚持不懈地朝这个方向努力下去。

     在王阳明的众多弟子中,不乏有一些不能立志,更不能立长志的人。每当遇到这样的弟子,王阳明都会向其讲述立志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确定合理的志向。

     王阳明的弟子陆澄非常好学,但是他在努力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自己的学问并没有太大的长进。于是,满腹疑惑的他找到先生,向其请教这一问题:“为什么我努力了这么长时间,自我感觉却没有取得进步呢?”

     听了陆澄的问题,王阳明便根据自己日常讲学中看到的陆澄学习的情形,帮陆澄分析其中的原因,他说:“无论谁做学问,都必须要先建立一个根基,之后再以此为基础循序而进。道家学说以婴儿作比喻,说得十分精辟。当一位母亲刚刚怀孕时,胎儿在其腹中还没有成形,那时还仅仅是一团气。但是,等到胎儿出生之后,会哭出声音,稍大一些后才会笑出声音;再接下来就是认识自己的父母兄弟,直到可以站立、行走、拿东西,最后天下的事情几乎无所不能。这都是由于他精气日益充足,筋骨也变得越来越强壮,大脑越来越聪明。这些并非是出生时就具备的,因此,必须要有一个本源。即便是圣人,也是建立在涵养的基础之上,才不会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表现出来的。只有慢慢养成,才能立足于世间万物之间,任由世间万物随性而长。由于后来的儒学弟子们并不懂得格物的学说,才会认为圣人拥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能力,因此,才会妄想在刚刚做学问时,便将圣人的学问全部学完,但又怎么可能呢?”

     听了先生的一番话,陆澄连连点头称是。

     王阳明继续说道:“我们现在在这里讨论学问,只不过是无中生有的功夫,如果想要求得真学问,就必须立志。立志用功犹如种树,开始生根发芽,然后逐步长出枝节和树叶,再结出花果。但是,刚种植时,只管栽培灌溉,不要想枝,不要想叶,不要想花,不要想果。空想有什么用?只要不忘记栽培浇灌的功夫,何愁没有枝叶和花果?刚开始做学问的时候也应当如此,立下志向,一定要朝此方向努力。”

     王阳明认为,只有立志,才有可能做成某事;一个不懂得立志,没有为自己确立专一目标的人,便无法做到心无旁骛,更不可能做到一心一意地朝着目标努力

     春秋时代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平王所杀,伍子为报父兄之仇,投奔吴国,带兵攻破了楚都城郢,而楚国的大臣申包胥则发誓要救楚国的危难,向秦国哭来了救兵,终于保全了楚国不被消灭。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决心很大,什么事都有可能办到。

    

     问:做功夫一段时间,没有效果怎么办?

     先生曰:圣贤的学问是为自己的学问,注重功夫不注重效验,仁者天地万物于一体,若没有意识到于天地万物于一体,只是己私未忘。

     圣人的学问是为自己学问,重努力的过程,不重结果,重培养心根,不重花枝。若没有意识到天地万物与心是一体的,那是自己还没有忘记自己的私心。

     致良知的功夫在于过程,不在于结果,有过程自然有结果,如树木自然,有根必有果。把别人的花卉果实摘来戴在自己身上,虽然暂时华丽好看甜蜜,但是最终陷入凋落枯萎。

     做功夫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给别人看。做功夫不在于对信息的收集,在在于对私心的克服。照心的方向坚持下去,当你觉得“很难”的时候,实际心境不诚,私欲未忘记。

     再重复一遍,心学是功夫,不是知识。

    

     笑笑生 注:为更好的为心友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本平台将会以“智为天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为主体变更为企业认证,欢迎广大心友继续关注、批评与指导!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阳明心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