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阳明心学中“良知”的一点认识
2018/4/1 王阳明心学


文/刘 欣
心即理、知行合一、良知与致良知是阳明心学体系中的三大纲领。阳明先生在50岁以后,专提良知与致良知。曾有弟子问他,“除了良知,还有什么可说的?”先生回答:“除了良知还有什么可说的?”。可见,良知说在阳明心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如何能更深入地理解“良知”,是当代人所面临的一个比较纠结的问题。近年来,笔者通过仔细阅读《传习录》,并进行认真思考,有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传习录》中关于“良知”的论述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对“良知”的论述散见于各个段落,并没有统一系统的论述。现归纳如下。
(一)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良知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良知是照心;良知是未发之中;自然明觉发现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它的本体,就是良知;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良知是万物一体之仁;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二)能戒慎恐惧者,良知也。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工夫。当识得知体,不可视犹明镜,而当喻如谷种,时在推扩发展中也。
本体良知,原是推扩不容已,工夫亦只是推扩不容已,即工夫即本体。焉有现成之一物,可容拘隘而坚持乎?夫不言推扩,则工夫只是拘持,将为本体之障。
良知须思而得。越思越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若只在事上茫茫荡荡去思,教做远虑,便不免有毁誉得丧,人欲掺入其中,就是将迎了。
以上两点,可以概括归纳为阳明先生对于良知的论述。第一,良知是人所共有的,是心之本体的自然呈现。第二,良知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与时俱进的,是随着境(意)的不同推扩不已的。
二、对 “良知”理解的两个层次
(一)本然的良知。
阳明先生认为,天理只有一个,心之本体就是天理。心之本体(本心)也就是一个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而且,天下人的心之本体都是一致的,吾性自足,非由外铄。圣人与常人,上智与下愚,都是如此。
阳明先生曾将良知比喻为太虚,太虚之体固常廓然其无碍也,而作为人心本体的良知亦复如此。这就是《中庸》中提到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境界。对于良知的这种境界,其实可以称之为平的境界,即在不涉及任何境(意)的情况下,这种良知即是性,是天理,即为至善。
(二)明觉的良知。
阳明先生认为,良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实是跟着经验来天天长进,不过用功要有个头脑,一切知识都从良知发生出来,才不至散而无纪罢了。他又说,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能到得欲到之地。
在一定的境下,心不仅具有良知或理,同时还具有极富个性的七情。七情也是人心合有的。良知或理,与七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不是简单的善与恶,好与坏的关系。情顺其自然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恶,但不可有所着。七情有着,俱谓之欲,俱为良知之蔽。也就是说,在其自然地层次上,理与情,是体与用,理性与感性的关系,两者都可能是好的、善的。只有在其非自然的层次上,由于情中掺杂了不当的私利,七情有着,这种情才变成恶的,有害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像一颗钻石,沾了污泥,去除污泥之前被视为废物。当清除了污泥,依然是钻石,依然会有极大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说,虽然说良知是是非之心,是内有的道德意识,却不是说良知时时刻刻都可以教人如何应对一切。因为生而有之的良知,正如是树的萌芽,还需要灌溉与培养,才会成长。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明觉的良知,是不断地需要在社会实践和道德实践当中进行检验的,能行得通的才是真正的良知,行不通的则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例如,一个孩子因贫辍学,我们本然的良知告诉我们要资助这个孩子,但我们这样的好心并不一定会得到好报,这个孩子也许会因为自尊心拒绝我们的资助,这就是由不同的境得到的不同的结果。由于境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本然的良知往往是不能完全适应我们当前的社会习俗和我们的初衷的。如何使良知明觉,是先生致良知的主要内容,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理解为什么阳明后期专提“良知与致良知”的苦心了。
一般人判断的是非善恶,自己认为是本于良知的,然而往往会陷于错误,这是常见的事,阳明也承认这点。但阳明以为这绝不是良知本身的缺点,不过没有实下致的工夫,以致良知被困蔽而失其作用。阳明曾说,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凡处得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若能实致其良知,然后得见平日所谓者未必是善,所谓未善者却是恐正是牵于毁誉得丧而自贼其良知者也。
因此,对阳明心学来说,明觉的良知就在于在不同的境(意)下寻找人心里那种善良的本能,并将之不断地扩大化,使这善良的本能与社会道德接轨,并反过来成为一种对自我的道德要求,这就是所谓的克己工夫。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可以从本然的良知和明觉的良知两个层面来理解阳明先生的良知学说。应该说,本然的良知是潜在的,缺乏主体性的,是在真空条件下的状态。本然的良知对于规范我们的言行意义不是很大。因为我们时刻都在境(意)中生存,每时每刻都要遇到这样那样的事,因此我们更在意在社会实践下或者说在道德实践下的良知对我们的作用和帮助。从《传习录》也可以看出,阳明更加肯定的是明觉的良知,这也是他主要宣讲的主要内容。阳明先生在天泉桥上提出了四句教,但他不主张宣扬利根人,却一直提倡事上磨炼。他说:“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此本是学者究竟话头,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但恐学者得之容易,只把做一种光景玩弄,辜负此知耳。”
三、阳明心学中“良知”的着重点在渐修很不是顿悟。
阳明先生说,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要在事上磨,方立得住。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功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今人于已知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且得克得自己无私欲可克,方愁不能尽知,亦未迟。
阳明的一生,有过多次的悟。但在“良知”上,他主张的却不是悟的方法,而是渐修的方法。致良知所指,不是以常有的、不变的是非准则用在人生的万变上,而是通过每事每变,逐渐立心立诚,以完成自己的人格,这是处世应物的至深一层。明末的心学弟子中,最喜欢说良知现成。把致良知的致字略过不提,结果阳明心学在这些末学弟子手中越传越偏,像个过江的泥菩萨,一点点垮掉了。

笑笑生 注:为更好的为心友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本平台将会以“智为天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为主体变更为企业认证,欢迎广大心友继续关注、批评与指导!
目前2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主编推荐更多开问精彩心学文章,点击阅读原文
1、坚信良知,把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做到极致
2、阳明心学:心中知道不对 却还要这样做?
3、一个人彻底的改变,一定始于内心的改变
4、让人舒服,是一种顶级的智慧与软实力
5、王阳明:志在心上立;心学的精华、人生的要旨!
6、王阳明:我一生就讲了这三个字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阳明心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