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用道家,外用儒家,达成最终理想!
2018/4/4 王阳明心学

    

    


    

     道家和儒家是中国本土先民创造的思想经典,它们一代一代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社会、哲学。

     无论怎样申辩说:自己不是一个道家信徒,或儒家学者。

     但是你的思维、言论、行动,无时无地不烙下道、儒两家思想的印记。

    

     中华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世人有这样的评说:儒家治世、道家治身、儒家关切社会的治理,道家关怀生命自然状态的保持,儒家关心天下兴亡、倡导不计个人得失,道家不刻意为人为、追求自然完美。

     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言而言之,就是“内用道家,外用儒术”。自汉、唐开始,接下来宋、元、明、清的创建时期,内在真正实际的领导思想,老子之学,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标榜的,即在宣传教育上锁表示的,则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

     1988年,95位诺贝尔奖获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声明: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尊老子为师,三次向老子请教。对老子的评价是“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

    

     儒家以现实生活社会关系中的人为本位,强调人的生命意义和人性价值,在现实世界中提升道德品格,这种思想特质,可以概括为人本主义。儒家人本主义传统以其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儒家主要经典著作有《论语》、《春秋》和《孟子》。《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春秋》是中国较早的一部编年史书,是孟子晚年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写的,以纪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论语》给人的感觉是谆谆告诫,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侃侃而谈。它对后世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仁是爱人。孔子认为用道德来教化和规范人们的言行,对个人、对国家都是必要的。就个人而言,搞好道德修养,遵守道德规范是立身处世的基础。

    

    

     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自然无为、清静无为是道家的重要行为准则。无为就是不违反本性,不违背内在规律,顺势而趋,形似无为,实则达无不为之良效。因此有道者法无为,即“为无为”,以达到“无不治”的功效。道家贵柔主静,似水性柔弱却刚强,以静制动,宁静致远。主张处事之柔静,只有柔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老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警句制作者之一;是世界上最深藏不露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有“中国哲学之父”之称。他的著作《道德经》被奉为道家经典。老子被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学说,主张无为而治,对个人来说就是要宠辱不惊,豁达对世。内用道家,外示儒术,是说:做人做事首先要有儒家那种积极入世,努力进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同时还要保持一个很好的心态,不因一时的失意就悲观失望,要能自己宽容自己,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顺势而为。所谓外圆内方是也。

    

     儒家重“生”,更重“德”,把人格价值、道德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强调人应当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孔子教我们做事的标准。为人刚正,豪爽。大仁大义,自省而有礼。

     而老子教我们内心理性。教我们读懂人内心阴暗的一面。功成不居,逆来顺受。在老子的世界里,人如同棋盘上的棋子,形势变幻。人与人之间要保持好距离,和与散有时候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功劳越大,成功越大就越危险,老子说的三宝,一曰俭,二曰谦,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真是人生三道护身符。

     儒家和道家具有强烈的互补性,即“时”的不同,要采取不同的行为,一个适合治世,一个适合乱世;一个适合积极的个人,一种适合消极的个人。儒家主张治世的“有为”,孔子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表面看,是注意个人的时机,即有机会就推行,没有机会和条件就隐藏。其实,它也是注意时代的条件。所谓用之则行的“用”,就是时代具有发挥个人才能的条件,所谓舍之则藏的“舍”,就是时代不需要,或不具备发挥个人能力的条件。从历史上看,所谓的“用”就是治世,而“行”就是“有为”。所谓“舍”,就是乱世,而“藏”就是“无为”。

    

    

     在人生追求与社会价值关系的认识上,儒家突出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或群体价值,道家突出强调人的个体价值或自我价值。儒家与道家的有为与无为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就对社会的态度而言的,儒家的有为是要有为于社会,人的个体价值与追求应当与社会价值密切挂钩,人的自身追求必须对社会有用,有用于社会而作为才是人身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道家认为人的个体价值与自身追求要与社会价值分开,人要得到自我认识的提升就必须脱离世俗,与世无争,在对社会价值的无所作为中去寻找人生的自我生命价值和理想境界的实现。

     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治,以无为取天下,不要名利,不起争心,不起盗心,净化心灵。不自作聪明,不刚腹自用,满足人民的温饱,增强人民的体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持这样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望。以无为来治世,道家三宝一是慈,二是俭,三是后。即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慈爱则视人民加赤子,而努力保护他关怀他,所以能产生勇气。俭故能广,俭则蓄精积德,应用无穷,所以能致宽广。后,为不敢为天下先,所以反而能得到拥戴,作为万物之长。三宝中慈爱最重要。

    

     道家讲知足者,常乐也。不知足者,无足也!知道满足,知道适可为止的人,就不会有危险出现,就会快乐。反之,就不会有快乐了!只有思想上知足,行为上才能知止。也就是克制自己,制止自己的行为。

     在人生态度上,儒家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具有强烈的同情心;而道家却是消极顺从的,超越社会与现实的重重枷锁,在个人的心灵净化中实现无我的和谐超脱,对社会则超然视之。

     我们在对儒家的有为和道家无为思想的学习上,更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吸取对自己和社会有益的思想,不断地完善自己,通过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达成最终理想。

     来源:道教

    

     笑笑生 注:为更好的为心友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本平台将会以“智为天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为主体变更为企业认证,欢迎广大心友继续关注、批评与指导!

     目前2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主编推荐更多开问精彩心学文章,点击阅读原文

     1、坚信良知,把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做到极致

     2、阳明心学:心中知道不对 却还要这样做?

     3、一个人彻底的改变,一定始于内心的改变

     4、让人舒服,是一种顶级的智慧与软实力

     5、王阳明:志在心上立;心学的精华、人生的要旨!

     6、王阳明:我一生就讲了这三个字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王阳明心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