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响水事故后的这个特殊现象,才值得好好深究
2019/4/6 1:00:55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本公众号持续推送媒介和舆情素养文章以及故事,欢迎关注!

     这真是一个多事之春。国内几场严重事故接连降临,一百多个生命无情逝去。如此灾祸连连,让人不由得进行反思。

     从近期的多个事故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在响水事故之后,各种指示批示、督查排查动作十万火急、接踵而至,但现实如同即时报复,各地又随即接连爆发事故。仿佛存在一个感应式的恶性反馈循环。这在以前是罕见的。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3月21日,响水天*嘉宜公司化学储罐发生爆炸,国家领导人分别作出了指示和批示;

     应急管理部、生态环境部分别派出工作组赴现场;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于3月22日上午印发紧急通知,要求切实做好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

     书记和省长来到现场,坐镇一线指挥作战,要求各地加强巡查和监管;

     同一天,河北、辽宁、黑龙江、上海、福建、山东、重庆、甘肃、青海等多个省份也紧急部署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但现实是:

     3月21日,响水爆*炸;

     3月29日,山东青州市珍珠岩车间发生爆炸;

     3月31日,昆山汉鼎精密金属有限公司发生燃爆事故;

     4月3日,泰兴经济开发区发生火灾;

     这还不包括3月24日扬州脚手架坠落导致死伤事件,以及四川凉山的火灾导致的牺牲。

     我们知道,权力结构对于政治压力的层层传导效率是极高的,到达基层执行部门和负责人头上的时候,这种压力会变成巨大的“责任压强”。各种巡查、问责的高压会达到相关人员生理和心理所能承受的极限。所以如果说基层还有工作人员不负责任、敷衍塞责的话,这是说不过去的。

    

     但是问题就在这里:虽然从上到下维持了安全生产的高压,但响水爆炸之后,江苏化工产业确实如同一脚踏入了雷区,接连引爆。我们传统的压力制导系统完全失灵,而且可能触发了反作用机制,犹如导致系统抱死。比如,泰州3日上午刚在媒体发布“举报11类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奖励”,当晚21时,经济开发区就发生了火灾。

     这种冥冥之中感应式的接连引爆背后,是不是隐藏了某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反弹和报复?可以说,最近这段时间事故连连背后的原因和联系,最值得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并需要及时拿出总结报告。以惨重的代价作为契机,或将有助于我们发现一个重大的启示。

     对于近一阶段的事故爆发潮,有人想到了是不是和“一票否决制”的松绑有关。今年3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提出严格控制“一票否决”事项,也不要动辄签“责任状”。国内很多省份立马跟进出台了文件。

     “一票否决制”给基层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中国社科院曾经有个调查,一个县大约有28个“一票否决”的项目,都给予了优先安排的位置,至于别的项目,能做多少是多少。因此有人会认为,正是该制度的骤然放松,导致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如释重负,日常制度随手抛置一边,结果导致接连出事。

     但这个看法其实站不住脚。且不说江苏并未实时跟进这个为一票否决松绑的文件,再退一步说,即使套在“首爆”的响水事故能说得通,但是这个难以解释接下来的事故频发。因为在响水爆炸之后的第一时间,高层已经要求各地加强隐患排查,防微杜渐。在这种草木皆兵态势下,即使有工作人员有过精神松懈,也会瞬间满鸡血进入状态。

     对于事故的原因,眼下更多证据指向化工企业安保措施的走过场。不少知情人士撰文揭批一些企业对于安全生产程序不过流于让一线工人签个字、口头提醒等,其实很多生产程序、物料堆放都是隐患重重,抱着侥幸的心态。就以响水的天嘉*宜公司来说,此前就已经被监管部门多次亮红灯,但是依然没有切断事故爆发的危机进程,这种高压之下却权力失灵的危机情境,尤其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但我们如果理性思考,除非是恐*怖主义或者思维有问题,可有企业已经意识到现实的风险却坐视危机爆发?这肯定不符合现代经济人和理性人的正常做法。即使中间有地方政府的罩顶保护,但是在重大事故的风险和事后问责的重压面前,估计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会如此明目张胆地坐等爆炸的那一刻到来。企业的问题,主要还是危机认识不到位,视很多必要的程序为累赘,不如省掉来得干净利索。

     显然,作为主体的政府部门,肯定是希望万事大吉的;另一个主体企业,肯定也是希望不要出岔子的。各自主体都没问题,那问题就肯定出在了“主体间性”上面了。也就是说,两者都没问题,问题出在了二者的“握手之间”。

     很多人关注到了“留痕管理主义”。本来,留痕管理是必需的、也是科学的,在各种管理工作过程中,从时间到内容方面,进行不留空白和死角的缜密工作记录,保留下来文字、图片、电子档案等资料,以有效倒推或者复原生产经营活动,不光为了严格生产程序,也为了日后有效的查证。但在眼下,很多地方变成了留痕管理主义:为了应付上级让人喘不过来气的检查巡查,企业忙着准备各式各样的档案材料,至于实际安全工作做到何种程度、是不是着眼于安全生产,反倒成了无关紧要的事情。

     这种留痕管理主义,或许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何在响水事件之后,在层层高压之下依然接连发生事故。随着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一声令下,各地的主管部门领导或者相关工作人员急吼吼地带着十二道金牌令来到企业,他们当然不会直接去看生产现场和程序,实际他们也看不懂,只能查看各种留痕管理的档案,缺少一点就必然遭到严厉批评和罚款。为了应付这种突击式的检查,那些化工企业只好赶紧抛却重要的生产环节,专门来突击各种文字档案,或者仓促地对各种物料和生产程序进行临时改变,结果反倒把生产秩序打乱,忙中出错,引爆火星……

     上述仅是一种合理性的猜测,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安全生产领域,各级政府由于强大的政治压力和问责压力,常常倾向于越殂代疱,越过安全生产的真正主体企业,而直接接手插手各种程序事务,结果导致一系列的形式主义,反倒带来巨大的风险。

     政府负责人想我已经做到极限了、企业总会入脑入心了吧!企业负责人想反正有政府随时提点我们、即使做不到位也有政府可以依赖,结果,双方都认为已经尽了本分、做得够好,其实双方啥都没做,安全生产反倒落了空。

     我们由此能够看到,如果不能落实企业作为市场安全生产的实质性的主体地位和职责,这种安全生产隐患也就很难真正杜绝。对于各级官员的政治问责压力再大,也只能沿着政治的路径和政治的逻辑演化,而永远不会深入到生产的路径和逻辑之中去。化工事故的阴影,也就一直会徘徊于各地的上空。

     我们近期遭遇的化工接连出事的蹊跷现实,或许是在警示我们:如果不能遵循客观的规律,强大的权力的粗大触角,是不可能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细节和毛细血管的,那最后的结果就是权力失灵,并且导致社会出现一种刚性的脆弱。

     (燕志华,博士,网络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官方发布真相,不应追求“舆情反转”的效果

     长三角应警惕和防范“李云龙式“的干部

     “咪蒙”的命运与背后的三股网络势力

     有关部门想了解《甘柴劣火》的争论情况,我谈了看法

     从克林顿看刘强东:“桃色新闻”中的声誉恢复之路

     漏风的中国舆论场

     从俞敏洪言论危机谈公众人物如何安全地“实话实说”?

     大时代背景下的牺牲品

     如何评价崔永元?这里潜藏着一个巨大的悖论!

     欢迎关注专业的公众号“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