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考察了医患矛盾的危机情境,提出一个小建议
2020/1/5 23:58:18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本公众号持续推送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文章以及故事,欢迎关注!

     我们在长期的舆情研究中,观察到了一个显著的情绪现象,那就是“接触性愤怒”:本来无实质性利益冲突的双方,因为经常接触,再加上沟通失灵,情绪失控,就会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最常见就是亲情之间的矛盾,因为每日亲密接触,窒息隐私空间,因为小问题的争执就势成水火,常常导致不可调和的矛盾。

     医患关系,本就是相互之间不可分离。医患矛盾的根源常常并不在双方,个体在中间不过成为情绪和愤怒的牺牲品。而愤怒的导火索,常在于医患之间的过分的不合理的密切接触,正如上文所言,是一种“接触性愤怒”

     医患双方日常之间的接触内容异常复杂,已经大大超越了医患交流的应有内容,构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危机情境。我们知道,在具体的危机情境之中,一旦沟通失灵,潜在风险变成现实危机,万一情绪失控,就成为暴力事件的导火索。

     我们可以想到的日常交流,诸如:

     病情如何,需要医生答复;

     床位够不够,需要医生答复;

     能不能用医保,需要医生答复;

     这个药怎么这么贵的?需要医生答复;

     医院怎么有这么个规定?需要医生答复;

     你们医院干什么吃的?也需要医生答复……

     从最基本的病情咨询,到住院、费用,一直到病人由于焦虑和沟通不畅导致的怒火,都是和医生在交流中间慢慢萌发并爆发的。但是除了病情的咨询,别的内容都是医生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本不应该由医生来承担,更重要的是,这也并非医生擅长,很容易导致沟通不畅,造成误解。

     我们看到,医生需要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为医院政策解释,需要为医药厂家代言,需要有优秀信访局长的耐心,需要外交家的情绪稳定,需要铁人一般的身体应付车轮战般的人群。

     医生=医学家+医院发言人+行业代言人+医药代表+信访局长+职业外交家+铁打的身体……

     由于职业的原因,医生每日面对无穷无尽的病人,职业生涯每日面对负面消极的人生阴暗面,会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重要的是,由于专业研究之故,已经生死看淡,生命不过就是一种生理现象,他们是真正的无神论者,谈论疾病生死,也是淡然口吻。但是对于敬畏生死、认为人命关天的普通人来说,这种处之泰然常可能被误认为漠然和冷淡。加上每日应对无数病人,身体倦怠,表情麻木,心理也已达到忍耐极限,已经毫无精力应对每个家属的询问或诘问。这种无力感,遭遇病人和家属的焦虑绝望,常常产生激烈的情绪火花。

     和病人及其家属交流,每个场景都是一个具体的危机情境。换了一个病人,又生成一个新的危机情境。每个具体的情境之中,都是危机重重,与之打交道的都是性情各异的人,但无不满怀心事,或者牢骚满腹。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病人及其家属所有的不满、失意和愤怒,都会发泄在亲密接触的医生身上。因为医生都成了近在咫尺的毫无遮挡的宣泄对象。这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接触性的愤怒”。可以说,医生的日常,就是和危机打交道的生活。这需要需要高超的交流沟通素质和技巧,并需要稳定的后方支持系统。

     但遗憾的是,医生群体在这方面的需求,几乎从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医生成为一个被视而不见的弱势群体。医院本应该作为医生的危机支持系统,但在这方面也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医生作为所有病人及其家属的第一接触对象,密切接触的后果就是风险暴露,引爆危机,再加上情绪沟通常常失灵,就会导致医疗之外的事故。如何将医生从复杂而具体的危机情境中解脱出来,置身于单纯的医疗环境中,也就是营造一种“非接触”的环境,或许是化解医患矛盾的一个途径。

     很少人关注到,近年来被广泛推崇的各种发言人制度,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预防危机的“非接触”的制度安排。它通过这样一类人:精通人际沟通技巧、善于安抚对象情绪,并以简明扼要、精准到位的语言传达和传播组织意志,在部门、领导和组织和各相关利益方之间,构成了一个弹性的缓冲空间,从而促进组织和社会的关系和谐,达到预防和化解危机的初衷。

     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是各种危机和教训爆发促成的成果。在此前的各种危机事件中,常常是领导和组织直接出面,虽然双方都有解决问题的初衷,但是由于沟通技巧欠佳、权力意识过强、群众对于行政程序不理解等复杂原因,常常直接导致很多矛盾激化升级,后果不可收拾。而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则在矛盾对立的双方之间筑起了一道防火墙和缓冲带,通过第三方的中介角色,实现了更为理性高效的沟通。

     发言人制度这种“非接触”的做法,可以给我们化解医患矛盾、保护医生安全带来新的启示。这就是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软硬件制度的建立,让医生只做能力和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而对别的复杂事务进行区隔。

     在日本的医院里,病人家属很少有机会能够直接和医生见面,这样大大降低了医患矛盾产生的可能性。病人进入医院(他们很多地方叫做“病院”,营造了病人为主的服务氛围),一切事务就交由护士进行。我们能否模仿这种做法,最大可能地实现让医生和病人一对一的服务,而不是传统的医生对病人和家属的一对多的局面?一对一的局面尚可以控制,一对多,则难以控制、难以预料的突发因素太多。比如,严格控制诊室的出入,病人家属只能在特定区域等待。家属所有的咨询、投诉,只能通过医院特定的部门和机构进行,而后者的工作人员必须定期进行沟通技能和素质的提升培训。

     在更容易矛盾激化的急症室,可以通过更为具体的管理手段和硬件设施,实现医生和病人家属的非接触。在医院建立医生神圣不可侵犯的氛围,树立医生的权威感和公信感,可以单独设立急诊安保部门,进行相应的人员劝阻。在医生和病人的空间位置的桌椅设计上,也需要确保医生处于绝对安全、不受干扰的位置。

     不过我们深知,依据舆情的观察结果提出了这个“非接触”建议,可能依然是非常肤浅的。这将大大增加医院的成本,让本已捉襟见肘的费用状况更为窘迫;某种硬件的隔离设施可能就此切断了顺利沟通的渠道;病人的医疗费用有可能进一步攀升,等等。

     但这种“非接触”的做法,我们认为还是有相当的价值的。它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现实,在提升医生的权威性、安全感方面,也行之有效。只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加注重服务水平、软硬件搭配得当,就能够最大程度降低社会的不信任感,促进医院良好医疗秩序的形成,对于降低“接触性愤怒”、增加医生的安全感,都是较好的做法。从更为长远的措施看,化解医患矛盾,推动矛盾和解,依然有赖于良性医疗制度的建立,公民素质的普遍提升,但在眼下,“非接触”的设想,或是可供参考的建议。

     作者:燕志华 博士,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打不开链接的文章可以发私信索要)

     中药协会的最后一击

     华为舆情和“景观社会”

     突发舆情事件中的官方发布策略

     从近日舆情热点谈城市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这个有关“两头婚”的600万点击文章击中无数人痛点

     大学开学典礼背后的真相:我们正在迎来“平庸的一代”

     当下热点教育舆情背后:中层的风险与焦虑

     郑永年怒斥标题党?但他本人也要承担几乎一半的责任

     “小镇青年”的崛起和名人饭局的寥落

     “揭丑运动”为何在教育界影响最深刻成果最丰富?

     网评员的自我修养和工作方法

     从知识考古的视角看今天教育的“囚徒困境”和出路

     网评员的自我修养和工作方法

     丰县李秀娟案:这场“新型舆情”的死结在哪里?

     重新考察梁某华谢某芳自杀案:直播型人格和新型自杀

     山大的“下半场”

     三峡大坝遭遇假新闻最强流量冲刷!我们看到了两个教训

     网络舆情的权力转向

     7月是女性舆情月,暴露了女性主义在当代中国遭遇重挫

     眼下的网络舆论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传播现象

     听说中美女主播还要再约?这里有两个建议给刘欣

     从贸易战看美国“舆论战”的秘密武器!一句话就能说清了

     舆情:响水事故后的这个特殊现象,才值得好好深究

     官方发布真相,不应追求“舆情反转”的效果

     长三角应警惕和防范“李云龙式“的干部

     中国富豪们闹心美国?从近期热点事件看网络舆情新动向

     “咪蒙”的命运与背后的三股网络势力

     从克林顿看刘强东:“桃色新闻”中的声誉恢复之路

     从俞敏洪言论危机谈公众人物如何安全地“实话实说”?

     欢迎关注专业公众号”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淇℃伅浠呬緵鍙傝€冿紝涓嶆瀯鎴愪换浣曚箣寤鸿銆佹帹鑽愭垨鎸囧紩銆傛枃绔犵増鏉冨睘浜庡師钁椾綔鏉冧汉锛岃嫢鎮ㄨ涓烘鏂囦笉瀹滆鏀跺綍渚涘ぇ瀹跺厤璐归槄璇伙紝璇烽偖浠舵垨鐢佃瘽閫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