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公交坠湖事件的四个问题需要严格辨析
2020/7/13 9:00:00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本公众号持续推送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文章以及故事,欢迎关注!

     12日,贵州省安顺市公安局发布“贵州公交车坠湖”事件警情通报,我们由此知道该市公交坠湖事件的真相。

     真相的公布,及时解答了社会的最大的困惑,那就是视频中公交车陡然拐弯加速冲入湖中的场景,让大众顿生异常之感,人们直觉怀疑司机带有主观恶性。最有价值的报道来自《财新》,指出就在当天上午,公交车司机张某钢房屋被拆除,他闻讯赶去却未能进入现场。网络上关于张某钢就此报复社会的说法不胫而走,流言传言开始散播。如今官方调查通报,证实了这个说法,反倒让人放心。有调查组坐镇,这个结论还是具有公信力的。

     显然,这是一起悲剧。尤其是司机张某钢作为被拆迁者,权益诉求未能满足,最终失去理性,酿成大祸。由拆迁引发悲剧,是中国社会一个痛点,往往会触动社会敏感神经,弱势群体很容易会引发关注甚至同情。这是我们在面对此类事件的时候,是必须严格加以辨析区别的。

     两年前,某地相关领导专门率队来向我们咨询一件重大舆情,该地由于拆迁纠纷,被拆迁者同样失去理性,驾车撞人,致多人死伤。当地担心案件审判刺激地方社会情绪,引发不稳定因素。我们了解事件后,指出无需担心,因为人之为人,在于社会性,一旦驾车撞人,报复社会,性质全变,要相信公众的理性辨别能力!

     同样对于此案,真相已经尘埃落定,我们持同样看法。要严格厘清从权益受害者到报复社会施害者转变之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大是大非分野。要严格辨析此案,既要秉持理性,为天地立心,也要从伦理道德出发,为“生民立命”,否则,事件的负面影响会产生较大的不确定性,为将来埋下隐患。

     我们认为,对待这个公交坠湖事件,有必要沿着以下四个维度展开,各维度应该彼此独立对待,各自进行理性思考:

     一是,地方的拆除工程,究竟是否损害了张某钢的权益?虽然通报提出,“7月7日上午8时30分许,张某钢来到他所承租的公房处,看到该公房将被拆除。8时38分,张某钢拨打政务服务热线,对申请公租房未获得且所承租公房被拆除表示不满。”但是对于地方政策和沟通过程并未展示,人们难以理解张某钢为何会就此产生厌世情绪?毕竟这不符合常理。这需要地方继续调查,向社会公众通报拆迁细节,尤其对于是否存在侵害权益情节,不能因为其犯罪而一了百了。毕竟拆迁是案件的触发因素,存在一个是非曲直的问题。

     二是,张某钢的行为性质,必须明确是报复社会的恐怖行为,应该受到最严厉的抨击,并应该就此达成社会道德共识。即便在拆迁工程中张某钢是受害者,权益诉求未能保全,但是如果因此满腹怨愤而报复社会,将同车无辜同胞带入同归于尽死地,那无疑就是失去人性的行为!就在他心头念头一闪、并且踩下油门连人带车冲出正常轨道的一瞬间,张某钢已经从受害者转变为了恐怖事件的实施者、变成了“独狼”,即便此前他有千万个令人同情的理由,在这一瞬间已经性质全变,成为令人唾弃的恐怖罪犯!

     三是,我们社会的信任成本为何变得如此之高昂?我们设想,如果张某钢遭遇拆迁,心中纵然有万千愤怒,但是如果依然相信正义可以挽回、对于法律底线和社会仲裁依然抱有信心,何至于如此走上不归路、要以人神共愤的惨烈行为制造社会轰动、吸引社会关注?他肯定已经失去了全部的希望,对于情、理、法都已经失去信心,或者此前也曾有过尝试,但是都没有走通,最后才理性尽失。近年来,我们发现很多自感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小人物,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最后被逼无奈,以各种激烈行为,向社会诉说冤屈,抨击地方不公,以打破制度的出轨失范行为,寻求最后的公道。这实在值得人们反思。

     四是,社会是否应该建立制度,关注潜在的心理行为风险?反社会、报复社会的行为并不鲜见,每次爆发,都会引发社会极大关注,但是新闻热点爆炸之后,人们很少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直接抛之脑后,直到再次爆发案件。比如,如何预防心理行为风险,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在国内,人们对于心理问题导致的社会风险一直缺乏相应意识,甚至将心理疾病视同精神疾病,社会整体上对于心理健康抱着不关心的冷淡态度,结果常常导致重大事件而缺乏必要反思。在此次事件中,公交公司如果能够早点了解到员工思想动态,是不是应该进行相应关心,必要时候合理调整安排他的工作行程?全社会都应该有这样意识,那就是心理出现问题,是正常现象,需要关怀、需要治疗,而不是如同眼下这样,个体有了心理问题就深埋于内心,周围漠然置之或群起嘲笑,直到风险变现,危机爆发,损失惨重,悔之已晚。

     作者:燕志华 博士 江苏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高级记者/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打不开链接的文章可以发私信索要)陈有西的豪赌导致社会舆情的巨大风险许可馨事件,如何演变成了一起“次生舆情”?

     山东舆情频频爆发背后的“结构困境”

     “方方现象”背后:社交软件操纵舆论的真相“原阳舆情”爆发的背后:县城普遍畏惧记者如虎

     “高晓松直播翻车”,引爆事件的关键节点是什么?

     “直播性侵”案的滴滴网约车声明存在一个认知盲区

     方方和“大衣哥”:被驱逐的背叛者

     由高福、石正丽看声誉危机管理的一般法则

     规训与训诫:解读李文亮医生情况调查通报

     医护人员,又一次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进入疫情反思阶段尤其要防范网络舆情出现重大误判李文亮的官方调查评价是如何进行微妙表达的?病毒可能一举击中了西方社会的治理“死穴”风口浪尖上的沉默群体武汉的暗伤

     2月13日:一个似曾相识的关键拐点道歉恢复名誉?追认荣誉?官民舆论场紧急寻求共识信息对冲:中国舆论场里一场大型的社会试验“500多万人已经离开武汉”:爆炸性信息的台前幕后故宫院长道歉:一场与冠状病毒博弈的“信息战”中药协会的最后一击华为舆情和“景观社会”突发舆情事件中的官方发布策略从近日舆情热点谈城市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赵忠祥:国脸面具下“不甘心”的人生

     这个有关“两头婚”的600万点击文章击中无数人痛点大学开学典礼背后的真相:我们正在迎来“平庸的一代”当下热点教育舆情背后:中层的风险与焦虑郑永年怒斥标题党?但他本人也要承担几乎一半的责任“小镇青年”的崛起和名人饭局的寥落

     “揭丑运动”为何在教育界影响最深刻成果最丰富?

     网评员的自我修养和工作方法从知识考古的视角看今天教育的“囚徒困境”和出路网评员的自我修养和工作方法丰县李秀娟案:这场“新型舆情”的死结在哪里?重新考察梁某华谢某芳自杀案:直播型人格和新型自杀山大的“下半场”三峡大坝遭遇假新闻最强流量冲刷!我们看到了两个教训

     网络舆情的权力转向

     7月是女性舆情月,暴露了女性主义在当代中国遭遇重挫眼下的网络舆论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传播现象听说中美女主播还要再约?这里有两个建议给刘欣从贸易战看美国“舆论战”的秘密武器!一句话就能说清了舆情:响水事故后的这个特殊现象,才值得好好深究

     官方发布真相,不应追求“舆情反转”的效果

     长三角应警惕和防范“李云龙式“的干部

     中国富豪们闹心美国?从近期热点事件看网络舆情新动向

     “咪蒙”的命运与背后的三股网络势力

     从克林顿看刘强东:“桃色新闻”中的声誉恢复之路

     从俞敏洪言论危机谈公众人物如何安全地“实话实说”?

     欢迎关注舆情专业公众号”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