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性的时刻
2021/5/26 8:00:00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本公众号持续推送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文章以及故事,欢迎关注!
在国内疫情处于相对动态的稳定之后,人们又陷入了娱乐至死的狂欢。几乎每个人都抱着手机,刷着短视频,如痴如醉之态,如同酒鬼抱着心爱的酒坛子。但这两天,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吸引了举国的关注,不少人暂时放下了这个令人沉醉的“酒坛子”,生出了崇高感。
人们看到,国家领导人对于袁隆平院士的逝世表达了悼念之情,新华社发表了纪念文章,网络舆论更能说明问题。无数的文章和短视频字在悼念这位卓越老人。人们在网络上,以绵延的盛典为这位老人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
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就一件事情取得全社会的共识是困难的,但是在这两天,举国上下,官民之间,在朝在野,却取得了罕见的高度的一致。这是个共识性的时刻。表面看是举国怀念这位为国家、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这样的一致性行动背后的共识,内涵是多方面的。
首先,人民需要英雄。民族需要史诗。偌大的国家,如果没有自己民族的英雄,实际上就是缺钙的巨人。今年相关部门推进的一个重要工作是清理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要害,就是削弱和诋毁历史上的一些英雄和典型,通过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和人民集体记忆釜底抽薪式的做法,瓦解传统价值观和文化共同体。不少人陷入精神迷惘,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无所适从,他们出于追求安全的本能,会抓住身边临时漂过的救命稻草,而那些制造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人,总是适时地递过来一些似是而非的真理和西方的文明棍,将溺水者打捞上来,成为“赶尸人”。
在今天,全民悼念袁隆平的现象,说明人民需要英雄,也爱惜英雄。人们心底是记挂着这位科学家的,知道由于他的工作,帮助人们解决了温饱,获得了最基本的安全,甚至我们今天这样放心的娱乐,也是因为腹中充实,也是因为有他这样的人。

这样的英雄其实不少,是中国的中流砥柱,但是这样的英雄不是人造的、硬推的,而是实实在在作出重要贡献的英雄。我们近年来推出了不少的典型、模范。很多地方还通过一些荣誉性名目的设立,抢夺了本来属于行业、群众以及历史的自然选择权力,将所谓的“文化名人”、“文学经典”授予了一些人或者书刊。但是很多典型和模范,在宣传机器停止之后,就立马消失了,蒸发了,在百姓心目中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很多所谓的“名人”一旦退休就烟消云散了,更谈不上名垂青史。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地方将推举典型、模范和名人当做了政绩来做,成了GDP主义的组成部分,多出典型,就如同多出政绩,为此不惜为涂脂抹粉将一些并非那么突出的人推了上去,如同通过塑金将泥胚做成了菩萨。这样的做法并不足取。
第二,人们在娱乐的时代,依然集体性自发地悼念袁隆平,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很多正能量的需求并未获得满足,或者说并未实现有效的供给,娱乐因此趁虚而入,填补了这个空白,一些群众暂时性地陶醉于眼前的感官娱乐。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媒体,以及一切的报刊杂志承担了两项至关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一是满足群众的信息需求,二是提升群众的知识和审美水平。两个轮子,不可或缺。但是进入新媒体时代,尤其是在流量成为检验阅读的唯一标准之后,流量本身成了价值观,10万+成为成功的标准。人们为了追求流量,不惜迎合人性中的灰色的一面,而将提升这个功能抛诸脑后。
眼下凡是媒体的从业者,都有一个梦,就是“出圈”,他们将之视作成功的不二法宝。因为出圈意味着更大的流量、更多的粉丝、更大的知名度,甚至被视作是媒介融合的成功。无论是日前曹县的爆红,还是东北某主持人突然喊出的“姐妹们,跑起来”的辣眼反转,无不是刻意追求出圈的结果。结果他们都成功“出圈”了、爆红了,上了热搜。可是反复看了他们的“成功之作”,却总让人尴尬,感觉并不高级,非常勉强,如同让姜昆讲起了郭德纲的段子。这样的成功纯粹是满足和迎合了网民的好奇围观和搞怪的心理。这样的出圈,不过是打破了某种程序性的东西,甚至是价值观和日常伦理,堪说是一种“精神出轨”。我们需要明白,网红只是一个中性词,无涉价值观、无涉道德伦理,只是网络之海的一种泡沫流量现象,他们的生命力是难以持久的,事实上常常是只有数月的生命周期。因为没有真正富有生命力的产品,人们在围观之后也就失去了新鲜感。但人们都在追求出圈,至高的标准是成为网红,这意味着我们整个社会,起码在新媒体的从业领域,我们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新媒体时代以流量为中心的事实上的社会价值观,需要有所检讨。但是如何打破这个流量的衡量标准,却并未易事。
但是对于袁隆平集体性的自发的悼念,意味着人们在内心的深处依然葆有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这方面有一个巨大的空白。很多人说正能量、主旋律的东西难做,不少产品做得很敷衍,也有不少人做成了“低级红”。但是《觉醒年代》这样的作品,以更为高级而高雅的姿态出了圈,获得了认同,说明这个领域依然值得挖掘。
第三,人民的眼睛依然是雪亮的。今天人民群众中的大多数,潜入网络,化身网民,以更为直接而刺耳的声音,将社会矛盾和不满化作网络舆情。我们研究网络舆情,是为了搜集其中的民意,打捞沉没的声音,了解工作的薄弱环节,从而真正改进我们的工作。从事这样的舆情工作,其实暗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网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当绝大多数的网民就某个问题有了高度一致的看法的时候,我们就认为这样的舆情值得高度重视,它们常常可以被视为民意,或者民意的一部分,起码就此可以形成共识性的东西,防止社会的撕裂。
但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依然认为网民不过是情绪性的、沉溺于短期娱乐性的网络物种,是可以糊弄和欺骗的。比如前几年某著名学府的专家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发表研究成果,指出中国已经全面超越美国,结果沦为笑柄,此后淡出江湖。他们认为自己身居高位,高屋建瓴,就可以让网民万民传颂。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缺乏发声渠道,对于很多糊弄和愚民做法可能被迫沉默,可是在新媒体时代,网络集中了群众的智慧,民智达到了巅峰状态,又可以免于恐惧,直接发声,真理对于谬误的战争,一刀见血,胜负立判。
新媒体时代,让常识回归了。但是常识在很多年里,是个珍稀的物种。但我们今天的公告、宣传、公关,如果不能从常识出发,就肯定不会走心入脑,获得社会认可,而极大可能沦为“低级红”的拙劣产品。
今年年初,关于袁隆平一个大新闻是他开了抖音和其它的公众号,而真相是他根本就没有开这些新媒体账号。他没有追求流量,但是在他遽然去世的时候,举国依然出现了哀悼潮。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看得到真正的金子。
作者:燕志华 博士 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打不开链接的文章可以发私信索要)人口舆情:一个重大风险议题的低效率管理
杭州“瞒豹”事件并非舆情事件,只是一个社会新闻从特斯拉危机看舆情时代的“公关素养”特斯拉:意外引爆了一场中美博弈的敏感舆情“女辅警敲诈官员”舆情案,我们总结了三个教训茅台危机的最深启示:政企亟需完善舆情决策机制什么样的舆情回应安全又合格?我们划分了三个等级!
这场关键之战,传统媒体让出阵地自媒体高歌猛进学者之死和舆情“西迁”
星巴克:一个经典的公关行动案例!从员工猝死看资本如何将法律问题转化成公关问题复盘京东道歉:一个短视频如何踏进了三个舆情雷区?
都市媒体下沉,构成对基层的“文化入侵”马保国、武则天她M在Q州……中国“低俗文化”小史
大选中的传播:社交时代的美国传统媒体依然强大
“于鑫慧事件”背后:反转舆情的主角常常是女性
鲍某明案拆解:“后真相”时代舆情应对的新策略贵州公交坠湖事件的四个问题需要严格辨析这则假新闻的爆发,是各方“共谋”的结果
教育舆情高发,校长该有何为?
粮食舆情:一场社会心理的“意外波动”
陈有西的豪赌导致社会舆情的巨大风险许可馨事件,如何演变成了一起“次生舆情”?
山东舆情频频爆发背后的“结构困境”
这个境外输入性信息如何重建了舆情研究的新框架?
“方方现象”背后:社交软件操纵舆论的真相
欢迎关注专业舆情公众号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