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南大“躺枪”的这个最新舆情,一天之内就有了真相
2021/7/10 17:01:25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本公众号持续推送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文章以及故事,欢迎关注!

     近年来,南京大学经常性地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网络舆情有个“马太效应”,那就是一旦有个舆情出名了,接下来就接连触雷,经常性被推入舆论场接受“检阅”。如果我们放眼全国,会发现重点高校也在接二连三地爆雷。当我们认识到网络舆情的背后是一场平权运动,而各大高校“万仞高墙”又垄断了一种普通百姓无法触及的关键权力,就会理解这种现象了。本周四晚上,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武黎嵩副教授发的帖子又一举把南大抛进了舆论场。文中说学院深受学生爱戴的颜世安教授,因为学校的官僚做法未被延聘,极不公平,因此作为学生的副教授在帖子里火力全开,向校领导和各相关部门进行了愤怒声讨。相信不少人看了一时会心生愤懑,感觉南大真是老官僚机构,为何如此对待一位老教授?

    

     一般情况下,网民心理肯定会受到当事人的愤怒情绪的传染,很多网友会立马留言跟帖表达愤怒,当时感觉直抒胸臆、快意恩仇,但是事后再想想这不过是当事人一面之辞,别人和学校的说法也都需要参考一下,毕竟“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但是收回留言毕竟也是个麻烦事,说不定已经被舆情软件抓取,汇成“愤怒指数”了,也影响了当事人的判断。所以我们经常建议人们,在面对突发的事件,尤其是其中的当事人在渲染情绪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反应慢半个节奏,反思一下:对方是否在刻意影响大众?我是否会被对方的情绪感染?我自己该如何看这个事?最好的办法是多看几篇讨论文章,综合形成自己独立看法。这实际也是一个媒介素养问题。一个将自己的理性和判断力交由他人、任人牵引的人,显然本质上并非是一个独立的人。

     就以此次南大历史学院这位老师的贴文来说,看得出武黎嵩老师是非常气愤的,所以表达充满了情绪化。能进南大任教的人毫无疑问都是优秀的人才,但愤怒让人脆弱,优秀的人在激愤之下的表达,也就不那么理性了。贴文发出后,很多自媒体立刻进行了评述,我们看多数的文章和网友留言都对贴文的炮轰风格未表认同。简而言之,作为学者不应该用如此过激行文风格进行非理性、情绪化表达,因为优秀学者应该是社会的一个标杆,应给社会大众、学生、年轻人一个良好的示范,反之就令人失望,更可能成为一个负面教材。不久前华东政法大学一位老师在网络公然提出要允许高校教师多配偶制,受到了多方面的抨击。武黎嵩副教授的贴文一夜爆红,还警示了我们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在今天新媒体碎片化传播时代,很多个体在维权的时候,会担心如果不能进行极端化、个性化、愤怒化的表达,就难以被网民关注到,就有可能被淹没于各种琐碎的信息之中。有了这个担心,就会加倍地渲染悲愤和极端情感,从而一举成为瞩目的焦点。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在认为武黎嵩副教授因为愤怒而口不择言的时候,也有可能是出于这个担心,而选择了愤怒的表达方式。如果是后者,那就是作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的结果,是一种高智商的暴力行为,消极后果更为明显。但我们宁愿相信,武黎嵩副教授只是一怒之下而发帖。很多人在感叹网络世界充满了暴戾的时候,其实自己也作出了贡献。看到了不满意的贴文,当场就留言怒怼;看到不满意的社会现象,立马就变键盘侠。有些网民因为不满武汉疫情中方方的表现,甚而愤怒到要去武汉进行人身攻击。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几乎是多数网民的通病。我们希望这件事能让我们反思一下,即便在愤怒的时候需要思考,是否也能理性而充分地表达自己,而不是将自己当做愤怒的炮口,向社会大众开炮发泄。那不光会让舆论场充满呛人的空气,也不见得能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实际上,随着国内互联网作为公共舆论场的特征日趋明显,理性、客观的观点越来越受到欢迎。人们乐于和一个虽然内心有怒火但是依然能理性表达的人交流。但是对于武黎嵩副教授的行文风格不认同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很多知情者表达了这样一个看法,那就是南大对颜世安教授不予延聘的做法,是学校的制度,并非人事部门的随意之举。为了此事,我们单独联系了南大几个学院的老师,他们的回复都认为颜世安教授已到65岁,学校的做法符合规定。按照南京大学前两年出台的《南京大学关于教师延长聘任期限的规定》,很明确地提出教师退休年龄上限一般不超过65周岁,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退休年龄不超过70周岁。以前,由于颜世安教授深受学生欢迎,已经延聘了三年,此次已到65岁,学校不再延聘也是遵循学校的这个制度。根据红星新闻采访南大人事部门一位工作人员的说法,学校不好为一个人破例。这种说法也是合情合理。或许武黎嵩副教授对学校的相关规定并不明了,认为是学校的相关部门的官僚做法误国误民,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几乎所有涉及到管理部门的舆情,都是因为人们对于科层制内部一些繁琐复杂的行事程序的不明或者不满。南大这件事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此外,我们虽然理解武黎嵩副教授的愤怒,但其实作为大学教授,退休了何不尝试一种新的人生?非常多的南大教授,退休后感觉是解脱。不光是无需再完成学术任务,而且很多行政束缚和岗位束缚也可就此放下,各方聘任邀请纷至沓来,而且可以做一些原来不能做的事情,比如经商、从事社会事务等等。从武黎嵩副教授引爆此事,南大半夜躺枪,再到一天之内形势明朗,其实是个令人欣慰的过程,这意味着人们不再盲从情绪传染和情绪传播,而最有利的证据在于严格的制度、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这告诉我们,在新媒体时代和“后真相”时代,社会治理的法宝依然是制度化和法治化,它会构筑网络愤怒之海无法逾越的安全堤坝。也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是南大遭遇的最为安全的一次舆情事件冲击。

    

     作者:燕志华 博士 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林生斌案的另一面:警惕舆情中的道德愤怒

     如何看复旦大学关于案件的最新通报?

     复旦案件需要充分吸取成都49中的舆情教训

     高考的“旋转门”:城市青年躺平,衡水青年奋起

     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之后,第一要务是做什么?人口舆情:一个重大风险议题的低效率管理杭州“瞒豹”事件并非舆情事件,只是一个社会新闻从特斯拉危机看舆情时代的“公关素养”特斯拉:意外引爆了一场中美博弈的敏感舆情“女辅警敲诈官员”舆情案,我们总结了三个教训茅台危机的最深启示:政企亟需完善舆情决策机制什么样的舆情回应安全又合格?我们划分了三个等级

     这场关键之战,传统媒体让出阵地自媒体高歌猛进学者之死和舆情“西迁”

     星巴克:一个经典的公关行动案例!从员工猝死看资本如何将法律问题转化成公关问题复盘京东道歉:一个短视频如何踏进了三个舆情雷区

     都市媒体下沉,构成对基层的“文化入侵”马保国、武则天她M在Q州……中国“低俗文化”小史

     大选中的传播:社交时代的美国传统媒体依然强大

     “于鑫慧事件”背后:反转舆情的主角常常是女性

     鲍某明案拆解:“后真相”时代舆情应对的新策略贵州公交坠湖事件的四个问题需要严格辨析这则假新闻的爆发,是各方“共谋”的结果

     教育舆情高发,校长该有何为?

     粮食舆情:一场社会心理的“意外波动”

     陈有西的豪赌导致社会舆情的巨大风险许可馨事件,如何演变成了一起“次生舆情”

     山东舆情频频爆发背后的“结构困境”

     这个境外输入性信息如何重建了舆情研究的新框架

     “方方现象”背后:社交软件操纵舆论的真相

     欢迎关注专业舆情公众号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