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从权力角度批评南通城管摔老太反倒是无力的?
2021/9/20 21:00:00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本公众号持续推送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文章以及故事,欢迎关注!

     南通城管队员摔老太一幕,激起了很大的民愤,当地在对当事者停职之后,还成立了事件调查组。南通号称“文体之乡”,又面临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巨大机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应该重视此事带来的影响,给出恰当的处理,否则会在网络上留下灰色的尾巴。

     从视频来看,城管的行为不仅仅是个滥权的行为,还涉及到一个人性问题。可以说,每个看到孔武有力的城管将老人像拎小鸡一样扔出去,都会感到严重不适。人们的第一反应是,这位城管队员不光没有把这位老人当做弱者,可能压根就没有把她当人来看,所以随手一扔,如弃敝履。相信很多人在那一瞬间,想到的不是权力的傲慢,而是个素养和人性的问题。

     其实不光是在类似的滥权行为中,在一般的冲突性的社会事件中,我们也能看到,中国人对待同胞常常是缺乏身体和人格尊重的,甚至是充满恶意的。从权力的角度批评城市管理的疏漏自然是可以的,但是并没有击中事件的“灵魂”,我们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和当下教育活动中寻找这种现象的根源。

    

     在国外有过生活经历的人都有这样的强烈感受,他们的国民之间彼此尊重,本国国民享受着超级待遇,而外来移民则只有二等、三等公民的待遇。不少海外中国人更大的感触是,在海外经常欺负、欺骗中国人的,恰恰是中国人自己居多。同样是集体主义文化的日本人与我们相反,个人之间高度团结,可以抱团取暖。

     国人之间的彼此排斥,缺乏同胞之间的应有尊重,这样“人与人之间的恶感”现象的出现,我们总结了三个原因,第三个原因或许是最重要的:

     01集体主义传统下的个体是“沙子”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集体主义的传统,也造就了今天人与人关系的局促。我们会注意到,在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紧张的时候,单位与单位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却充满了一团和气,动辄称“兄弟单位”、“兄弟组织”等,组织和单位之间的互访,从来都是大事,都是需要铺上红地毯表示欢迎,双方的负责人都需要把手言欢、互致敬词的。在集体主义的文化氛围中,社会交往的基本单位其实是单位、组织、社团,人在其中的地位实在是不值一提,不过是组织和团体的要素而已,甚至为了组织和单位的团结,需要将每个个体像沙子和水泥一样,通过高压铸造在一起,至于个体之间没了安全距离、充满摩擦、缺乏柔性空间,完全不在集体主义文化的考虑范畴之内。在集体主义的文化氛围中,个人之间的矛盾不被重视的原因是,单位和组织认为都在可控范围之内,一旦出现越轨行为,还可以用批评、警告、通报等方式进行惩处,直到被开除,一旦被单位和组织开除,个人可能连谋生都是个问题。

     即便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经济来临,个体境况有所改善,但是信用和声誉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单位和组织。从“单位人”走向“社区人”的过程中,个体依然难以游离出组织的影响力范畴。

     02中产阶层上升管道的“狭路相逢”

     今天,生产力极大地提高,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按理说,社会富足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应变得从容了,但是相反,人与人之间甚至出现更多的倾轧。在物质得到基本的满足之后,人们开始了对于机遇、信息、更好的资源的竞争,最后发展为内卷。这种教育的内卷主要发生于中产阶层之间,为了争夺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在狭窄的上升通道上竞争,个体之间充满了看不见的角力。

     中国传统的教育就是一种“出人头地”的教育,所谓“出人头地”,就是必须踩着他们的肩膀和头颅才能爬上去,为此不惜践踏他人的人格尊严,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竞争,而因为可以胜出,这种践踏获得了合理性,美其名曰“必要和合理的竞争”。

     社会的各种发展目标和路径,被简化为少数几个名额、几个位置,所有人都瞄准有限的目标进行冲刺,结果教育就充满了功利主义的技能培训和拼杀训练,优秀生意味着做题能手和跑得更快的那个。只要你解题能力强大,你就是优秀的人,领先的人,“别人家的孩子”。至于道德品质,因为没有具体指标,没有具体的考试分数,也就天然被认定为好的。然后这样的孩子就一路绝尘,跑进名牌大学,所有人都认为他们就此有了美好的前程,完全想不到大量优秀的孩子进了大学之后、走上社会或者出国之后,各种心理问题、人格问题开始大爆发。

     今天大量出现的“宅”、佛系和躺平的年轻人,除了房价、加班等社会因素之外,都可以追溯到功利性、冲刺型教育留下的精神和心理伤害。这种从小到大接受的功利主义教育,严重戕害了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的人生变成战场,价值观就是击败身边的人。幸福是什么?他们不知道,但是实现幸福的途径是什么?就是战胜对手。这是典型的将手段当做了人生目标,结果就是越胜利,越迷惘。

     03当代社会普遍缺失“无用的教育”

     除了上述教育“术”的层面的急功近利,我们还可以深入到教育“道”,也就是最为本质的价值观的层面,来探讨今天教育某种精神内核的真正缺失。

     学校和家长将教育简化为习得性竞争技能,主管部门早就看到了其中潜藏的危机,因此从未放弃对于教育价值观的宣传,比如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力图将每个受教育者发展为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但是很遗憾的是,上述几个方面,依然是“有用”的技能培训,而缺乏“无用”却更为重要的精神领域的教育。在今天这个社会里面,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迫切的“无用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有人提出,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关于“爱”的教育,并不短缺,比如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等。但这种教育是非常狭隘的,因为这种“爱”,不过是亲密关系之爱,只对那些具有亲情关系、血缘关系、社会关系的人的爱,这和母鸡对于小鸡的爱,并无本质区别。现实中,很多嗜子如命的人却对别人的孩子恶意相向。但是如何对待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人,一切陌生的同胞,则是教育的空白,没有任何教材、学校和培训架构,告诉孩子们该如何处理和他们的关系,从现实来看,反倒更多的是警惕和敌意。

     如何处理和没有社会关联的同胞的关系,在西方一些具有宗教传统的社会里常常不是问题,因为在他们的教宗里,对于陌生者一般统称为“兄弟姐妹”,需要互相帮助。他们的周末教堂活动对于塑造年轻人的道德和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处理和陌生的同胞关系,却是一个难题。在中国传统的由费孝通先生总结的“差序格局”的社会秩序里,人们习惯于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来表达出情感的亲密程度,由血缘到亲戚,再到亲朋好友,人们投射的亲密情感依次扩散,从浓厚到淡漠。这意味着陌生人在中国人的文化里,不光没有关系,更没有位置,再加上一些社会案件的渲染和影响,陌生人成为外来的侵略者和危险者的风险象征。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冷漠,一旦出现矛盾,往往就是一场小型的战争。

     这种传统教育的空白,恰恰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突破的一个重点。随着城市化时代的来临,中国正在由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也就意味着人们将脱离传统的家族和血缘关系,进入一个完全个体化的原子社会,脱离了亲情关系的羁绊,个体往往会释放出更大的原子能量。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强化人与人之间的善意的教育,这样的做法,正如古代的理想主义者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和提防,应该破除,它本身构成了一个人际关系的藩篱,或多或少会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困扰。

     再回到文章的开头,如果城管队员自小接受了爱的教育,在人格上是个完整的人,那么他在执法的时候,在完成了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之后,对于老人的处理,他会不会更多考虑到老人是和他一样具有独立人格尊严的同胞,更顾忌到社会的监督,而在出手的一瞬间,对于人性展示出敬畏呢?

     作者:燕志华 博士 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政法委书记粗暴回应背后:一些拆迁干部已走上领导岗位

     不可低估这一轮疫情的国际意义和治理价值漩涡中的张文宏:谁在左右网络舆论?重大事件关头的新闻发布策略:如何现场回答棘手提问?

     这一轮疫情中三股小型社会思潮的激烈交锋

     杭州频遭谣言之祸的背后:一座为“情”所伤的城市

     让南大“躺枪”的这个舆情,一天之内就有了真相

     林生斌案的另一面:警惕舆情中的道德愤怒

     如何看复旦大学关于案件的最新通报?

     复旦案件需要充分吸取成都49中的舆情教训

     高考的“旋转门”:城市青年躺平,衡水青年奋起

     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之后,第一要务是做什么?人口舆情:一个重大风险议题的低效率管理杭州“瞒豹”事件并非舆情事件,只是一个社会新闻从特斯拉危机看舆情时代的“公关素养”特斯拉:意外引爆了一场中美博弈的敏感舆情“女辅警敲诈官员”舆情案,我们总结了三个教训茅台危机的最深启示:政企亟需完善舆情决策机制什么样的舆情回应安全又合格?我们划分了三个等级

     这场关键之战,传统媒体让出阵地自媒体高歌猛进学者之死和舆情“西迁”

     星巴克:一个经典的公关行动案例!从员工猝死看资本如何将法律问题转化成公关问题复盘京东道歉:一个短视频如何踏进了三个舆情雷区

     都市媒体下沉,构成对基层的“文化入侵”马保国、武则天她M在Q州……中国“低俗文化”小史

     大选中的传播:社交时代的美国传统媒体依然强大

     “于鑫慧事件”背后:反转舆情的主角常常是女性

     鲍某明案拆解:“后真相”时代舆情应对的新策略贵州公交坠湖事件的四个问题需要严格辨析这则假新闻的爆发,是各方“共谋”的结果

     教育舆情高发,校长该有何为?

     粮食舆情:一场社会心理的“意外波动”

     陈有西的豪赌导致社会舆情的巨大风险许可馨事件,如何演变成了一起“次生舆情”

     山东舆情频频爆发背后的“结构困境”

     这个境外输入性信息如何重建了舆情研究的新框架

     “方方现象”背后:社交软件操纵舆论的真相

     欢迎关注专业舆情公众号“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