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教授“被打”传言看社交网络的一个困境
2022/4/27 7:50:00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我们持续推送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文章,欢迎关注!

     燕志华近期,上海的疫情牵动人心。上海引人关注,除了疫情本身,还涉及经济重启、未来预期、金融信心、国内外形势等一大堆的问题。对将近2500万人口的超级国际大都市进行疫情防控,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它不仅是个疫情防控的问题,本质是个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内外平衡的问题,是个极大的挑战。就在这样的疫情封控形势下,发生了一个插曲,就是出现了关于上海某位名教授被打的传言。我们以这个传言作为案例,来剖析社交时代的网络舆论传播的一个规律,一个困境。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名人的影响力是以流量进行结算的。换言之,要获得足够的影响力,就需要在网络上获得足够的关注度和流量。这就导致了一个显著的悖论,那就是中规中矩的和忠厚诚恳的言论是没办法获得关注的,只有那些极端的、剑走偏锋的、打擦边球的、击破底线的言论,才能获得最大的流量,成为网络时代的网红和名人。在传统的媒体时代,人们争夺话语权靠的是话语的真理含量和针砭时弊的力度,而今天,争夺话语权靠的是极端话语和各种流量策略,而且往往更为成功。因此,今天争夺话语权变成了极端话语之争,平淡无奇的科学理性话语变得平庸,而危言耸听和割裂话题却能脱颖而出。这使得流量之海充满惊涛骇浪,舆论场里充满了极端表达和情绪愤怒。这提醒我们,在今天的流量时代,那些最响亮的话语、流量巨大的言论,言之凿凿的网红名人,反倒往往意味着非理性和情绪化,构成了社会风险因素,值得警惕。因此在网络上,那些极端的爱国、极端的反美或者宣扬美国价值观的“公知”,反倒容易获得流量。或许正因为这样一种网络现象,人们近年来对于那些极端的反美、极端的爱国主义、极端的民族主义有些反感,担心他们利用这样的做法来赚钱流量。这显然殃及了这位名教授。近年来,该名教授在提升中国人的自信心、揭露西方一些民主自由真相方面有非常精彩的言论,也做了踏实有效的实际行动,堪称卓有成效,但是也难免令一些人不喜。但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我们今天不再有全民偶像,每个人都有支持者和反对者。一个人的名气取决于支持和反对者之间的“评价差额”,如果差额是正的,意味着正面的社会名气和社会形象;如果是负的,意味着较差或者负面的社会名气和社会形象。对于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人们是很少关注它的权威性和可信性的,而只在乎它是不是符合你的情感。这就是我们以前经常提到的“后真相”效应。也就是说,一个传言在这个语境下,只要是少数人喜欢的、需要的,那它就会被信以为真,或者就会被加以利用,进行别有用意的传播。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那样,很多谣言、传言被传播,只不过是被相关的利益者用来进行情感和情绪的大规模的动员,组建统一战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惜戕害网络舆论的环境。因此,关于该名教授被打的传言,在一些反对者、异议者群体中出现了不少的传播,很多文章看起来有些幸灾乐祸。任何一个名人在今天的网络语境下,都是有大量的反对者的。该名教授也不例外。但是他的反对者的声音,在他今天如日中天的时候,处于被压制的状态,被舆论大大忽视了,处于潜伏的状态。最典型的现象比如马云,在他走上神坛的过程中,即便粉丝遍及全世界,他依然有不少的反对者,乃至敌人。这样的反对者的数量不会是个小数目。但是在马云处于江湖声望最高的时候,这个反对派成了“沉默的螺旋”,道理很简单,马云所到之处都是关注焦点,掌声雷动,是媒体的头部人物,流量发动机,任何人的质疑、反对,都很难激起浪花,而且还很容易遭受周围人的冷眼,这是个很大的风险,那还不如闭嘴或者小声咕哝就算了,这就形成了“沉默的群体”。但是沉默者不会永远沉默。中国人信奉“物极必反”,沉默者相信总有一天会等到马云走下神坛。而这一天也终于到了。人们发现,马云出事之下,突然网络上就冒出了如此之多的“倒马”的声音和行动,导致马云一时间负面新闻缠身,差评如潮,马云被迫远遁江湖,低调保身。这自然有媒体墙头草的特点,但是更大的可能是,那些长期被压制的沉默者此时反抗了,在新的条件下进行了反攻倒算,给了马云最后一击。这也提醒我们,永远要对网络上沉默的一群人或者自己的对立面保持足够的敬畏,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以及时势,随时都会转换的。当该名教授光环加身的时候,这些反对者不会有所动作,或者即使有动作也闹不出多大动静,原因很简单,没有合适的议题。围绕名教授的新闻,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议题。反对者即使发声,也只能在正面新闻后面留言跟帖,影响力有限;即便另外发主题帖,但是在社交圈层和算法推送时代,也只会推送给自己的“同志”或类似异议群体,不过显然这注定是一个小群体,网络声量非常轻微。而如今,机会终于来了,就是在眼下出现了一个有关于该名教授的负面议题,就是他被打的传言。这对于反对者来说,就是一种有利的网络议题,可以利用这个议题大做文章,进行推波助澜,表达自己的批评意见和异议。当这种负面的声音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于该名教授的形象和声誉,是会产生足够的负面影响的。这种负面的传言本身具有污名的作用,就和一个演讲者被扔鸡蛋一样,会让观者产生一个负面的想象,构成一个负面关联,从而对于当事人形象产生侵蚀。这就是社交时代的一个传播现象。当“沉默的螺旋”获得了一个较好的议题的时候,会瞬间制造舆论,占据上风,从“沉默的群体”变为舆论议题的制造者和推动者。而且,这样的沉默者不仅仅是个体或者少数人,而往往是一个圈层、一个阶层、一个群体,这就意味着足够的数量和惊人的群体力量。更由于“后真相”效应,这样的传言会对特定的阶层或者圈层产生情感唤起和感召的作用,会一下子将那些反对名教授的人们聚拢起来,足以产生巨大的声量。问题还在于,当一个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名人出现了负面新闻的时候,即便它是谣言、传言,也会瞬间获得足够的传播力。这本身也是一个名人效应。这也提醒那些名人,在进行声誉管理的时候,要非常注意和负面的东西保持足够的距离,防范和负面的敏感因素产生关联或者关联想象,最好随时保持警惕和监测状态,确保第一时间了解事态,并及时进行处理。这种名人负面议题的生命力强大,不光传播得快,还会因为被否认而获得更大的传播力。因为任何的否认、愤怒、控诉,本质上都是和这种负面新闻进行对话,是负面议题的次级议题和附属话题,是有利于增加负面议题的声量的。这也是我们在和美国进行舆论博弈的时候,往往落于下风的原因,因为美国利用舆论权力,常常主动制造议题,而我们总是被动否认和抗议,结果不过是增加美国议题的声量和流量,一开始就处于被动状态,成为对方的舆论棋子。也就是说,这种负面议题一旦出现,名教授本人、单位和他的支持者,就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保持沉默或者无视,会被认为等于默认;一旦否认或者表达抗议,又会陷入传播陷阱,成为对方的“传声筒”,增加负面议题的关注度。或许出于这样的考虑,当有关于该名教授的负面议题开始出现的时候,他本人和他的支持者一开始就保持了沉默。也就是在前两天,该教授本人才在网络上发声,但是也并未直接否认,只是表明自己很久未到学校,暗示该传言为不实。所在单位和相关部门,对此却保持了沉默。这样的策略,只能说是一种“缓颊”的做法,本质上无益于自己声誉的恢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做名人就要吃哑巴亏。我们建议,如果该名教授确实被打,那就需要通过法律行动来恢复声誉,毕竟在文明社会里,打人理应被制裁,制裁本身意味着正义挽回;如果该传言是虚假信息,是误传(misinformation),那也可以理直气壮地通过相关部门找到首发者,请他进行澄清道歉。一切行动都取决于权衡。

     作者简介:

     燕志华 博士

     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看待上海疫情的3个新视角

     我们用五个舆情事件,来说明一个社会心理禁忌

     从俄乌冲突看今天传播领域的最大风险

     面对“受困女”榆林和丰县首次回应的高下差别

     从俄乌冲突看出中国当下的决策风险和社会风险

     看丰县舆情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难以收拾的?

     重大舆情的官方回应需要“善后”和打补丁

     从4个官方通报,总结重大舆情回应的关键策略

     县城都是如何应对社会性丑闻舆情的?

     国足“习惯性失败”的社会学权力考察

     关于网暴和新京报:五个真相和一个建议

     这两篇爆文,测量出了中国网民一个隐秘心理

     流量明星接连出事的背后:资本退潮和偶像坍塌

     司马南的风险区间和联想的“舆情病根”

     如何研判“司马南单挑联想”的舆情风险和未来走向?

     联通微博事件:一场大规模的“吹灰”社会实验

     网络大V罗昌平刑拘背后:被抛弃的人生

     杭州电视台播出事故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孟晚舟旋风”背后的宣传、新闻和真相

     政法委书记粗暴回应背后:一些拆迁干部已走上领导岗位

     不可低估这一轮疫情的国际意义和治理价值漩涡中的张文宏:谁在左右网络舆论?重大事件关头的新闻发布策略:如何现场回答棘手提问?

     这一轮疫情中三股小型社会思潮的激烈交锋

     杭州频遭谣言之祸的背后:一座为“情”所伤的城市

     让南大“躺枪”的这个舆情,一天之内就有了真相

     林生斌案的另一面:警惕舆情中的道德愤怒

     如何看复旦大学关于案件的最新通报?

     复旦案件需要充分吸取成都49中的舆情教训

     高考的“旋转门”:城市青年躺平,衡水青年奋起

     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之后,第一要务是做什么?人口舆情:一个重大风险议题的低效率管理杭州“瞒豹”事件并非舆情事件,只是一个社会新闻从特斯拉危机看舆情时代的“公关素养”特斯拉:意外引爆了一场中美博弈的敏感舆情“女辅警敲诈官员”舆情案,我们总结了三个教训茅台危机的最深启示:政企亟需完善舆情决策机制什么样的舆情回应安全又合格?我们划分了三个等级

     这场关键之战,传统媒体让出阵地自媒体高歌猛进学者之死和舆情“西迁”

     星巴克:一个经典的公关行动案例!从员工猝死看资本如何将法律问题转化成公关问题复盘京东道歉:一个短视频如何踏进了三个舆情雷区

     都市媒体下沉,构成对基层的“文化入侵”马保国、武则天她M在Q州……中国“低俗文化”小史

     大选中的传播:社交时代的美国传统媒体依然强大

     “于鑫慧事件”背后:反转舆情的主角常常是女性

     鲍某明案拆解:“后真相”时代舆情应对的新策略贵州公交坠湖事件的四个问题需要严格辨析这则假新闻的爆发,是各方“共谋”的结果

     教育舆情高发,校长该有何为?

     粮食舆情:一场社会心理的“意外波动”

     陈有西的豪赌导致社会舆情的巨大风险许可馨事件,如何演变成了一起“次生舆情”

     山东舆情频频爆发背后的“结构困境”

     这个境外输入性信息如何重建了舆情研究的新框架

     “方方现象”背后:社交软件操纵舆论的真相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