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银行相关谣言传播的舆情分析
2022/7/6 7:50:00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观点,欢迎关注!

     燕志华

     最近几天的大新闻是关于南京银行的一则谣言。由于相关群里的截图流出,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影响,然后银行报警,言论的始作俑者道歉,接着被公安部门处理,也被单位解约。

     有时候一个谣言的社会影响力的大小,除了和谣言本身有关之外,和辟谣的力度、涉及部门的反应程度也有关系。涉及南京银行的这则谣言,由于银行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报警、处理、通报、开除等,一系列的密集组合拳打出后,社会关注度反倒更高了。但是南京银行涉及的这则谣言,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因此可以理解采取了这么大的动作来辟谣和应对。至于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对于“造谣者”的手段是否合适的问题,属于另外一个话题,这里且不讨论。

    

     银行等财经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一般的情况下,关注此类新闻最多的是圈子,也就是财经从业者和财经新闻、行业自媒体等群体。他们往往对于银行方方面面的风险苗头较为敏感,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一惊一乍,在圈子内部形成传播,然后再经由微信群、自媒体平台等向外传播,“出圈”后形成社会影响。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关注更多的是股价涨跌,但是财经圈子内部信息又常常影响股市和经济,因此他们常常成为意见领袖,左右舆论和舆情。

     就以此次谣言传播为例,我们会发现主要是从圈子内部的截图开始的,由于截图在微信群等各种平台上,因为第一视觉的模糊感营造的神秘感,成为点击打开率最高的传播形式之一,从而开启了一系列的出圈之旅。生产言论者如果是评论员、研究员,很容易被认为是权威人物,也会增加传播的动力。

     在此次谣言基本平息之后,我们需要分析,一直波澜不惊的南京银行,为何会突然爆发这样的谣言事件?

     我们分析一件舆情,尤其是产生较大影响的谣言的时候,常常从当前的社会心理和社会心态入手,寻找谣言生产和爆发传播的温床条件。银行作为重要机构常常吸引大众和媒体的目光,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出现黑天鹅和幺蛾子,因此爆发谣言并不奇怪。正是因为经常受到谣言和假新闻的困扰,因此更需要功夫需要做在平时,在日常将防御谣言和假新闻攻击的城墙垒起来,这也是中国银保监会在2021年第一次常务会议就通过《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的原因之一。但从社会心理和社会心态来说,当前在这方面并无多少引发银行舆情的导火索事件。即便财经圈内部已经流传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说法,如国内一些城市房地产下行之下的财政危机、银行和城投平台千丝万缕的联系、银行的呆坏账等,再加此前具有较大影响的河南郑州“随意赋红码”事件爆发之后,村镇银行的暴雷事件被挖掘出来,但是网友应该不会因此和南京银行强行联系起来。毕竟,村镇银行具有强烈的山寨气质,而且南京银行位于东部发达城市,即便出现暴雷事件也不会轻易动摇城市的根基。

     我们分析最近的事件之后,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耦合风险”事件。也就是几个具有相关性的信息被解读为强关联信息,形成了逻辑链条,从而生成了谣言的土壤。这几个耦合事件包括如下事件:

     一是前任行长突然离任,在不少媒体的报道中成了一件“异动事件”。如一家著名财经媒体开头就报道,“在南京银行前任行长束某涉案辞职并被查之后,接任行长刚满两年的林静然又突然辞去一切职务”“银行内外对于这一人事变动都颇感事发突然”。文章还在导读中提出,此次辞职或因受到落马的前官员的影响。行文中营造了满满的故事感。

     二是在新闻影响之下,南京银行股价开盘一度大跌超过9%,被认为是股市对于信息的敏感反应,而这吸引了普通百姓的注意力。

     三是银行行长的异动产生围观,围观又产生新闻挖掘力。不少自媒体开始围绕南京银行生产了一系列的有见地、有成见的文章,不少标题具有强烈的倾向性,但是无法证实。近年来财经领域的自媒体呈现爆发性增长,成为网红头部人物需要曝出金句或者一语惊人,引发争议,然后吸引粉丝,成为行业一个非常显著的成名之路。财经网红的这种成名之路,正如股评家一样,正在毁掉行业的公信力。大量的所谓经济学家,不过是西方经济学教授、经济学研究者、经济学爱好者、经济学知识的搬运工。民间有个说法认为,很少有经济学家被推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上,主要因为普遍不靠谱,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

     四是权威媒体消息称,近期多位金融领域干部密集调往地方政府任职,建行、东方资产、银保监会的干部分别赴任云南省政府、南京市政府、河南省政府等。不少自媒体将之解读为金融领导到地方专门解决相关银行问题,引发了一些阴谋论。

     五是南京银行此时公告更换公章,原因是因为印章使用年限较长、磨损严重等。一般而言,大单位如银行机构更换公章非同小可。在人们还没消化完这个信息的时候,公告又删除了,这很容易引发负面联想。

     几件事情都发生在一个短时间内,迎头赶上,碰到一起,结果形成撞车事件。几个事件在普通的百姓那里无关紧要,但是在财经圈就会引发解读和想象,产生强关联,结果相关的模糊的说法就会出现。一旦截图传出,就会导致舆情爆发。

     事后我们看到地方相关部门为了产生辟谣的合力,采取了一些行动,如前行长公开露面,各大券商发声支持,官方媒体正面报道等等,应该说对于辟谣和稳定局面还是具有相当大的作用的。

     但是这个事件也提醒我们,在防范声誉风险的时候,信息发布的管理是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何时说、怎么说、说多少都是个技巧。不说和密集地说,都是值得反思的。比如,连续不披露年度业绩,和上述连续曝出多个容易产生强关联的信息,都不是好的做法。大型机构进行声誉管理的时候,应该理解,有节奏地进行信息释放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问。

     作者简介:燕志华 博士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上海“保卫战”如何影响了社会心态和网络舆情?

     一些地方终于搞到人们从防控疫情到“防控权力”了

     唐山打人案中的“深喉”击中了法律和伦理难题

     唐山打人案:防范经济下行压力下极端反社会行为

     这种社会现象成为新型舆情!谨防成为一个烫手山芋

     教材插图、丰县“八孩女”、新疆毒教材……事件已经存在多年,为何今天才引爆舆情?

     关于教材插图的问题:要害在于把关人

     从近日几则丑闻看新媒体时代如何风险把关?

     上海需要着手为“伤城”进行国内国际公关

     从两个舆情事件看当下社会心态的冲突性

     看待上海疫情的3个新视角

     我们用五个舆情事件,来说明一个社会心理禁忌

     从俄乌冲突看今天传播领域的最大风险

     从名教授“被打”传言看社交网络的一个困境

     舆情视角下的摇滚崔健:天才般的归来

     面对“受困女”榆林和丰县首次回应的高下差别

     从俄乌冲突看出中国当下的决策风险和社会风险

     看丰县舆情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难以收拾的?

     重大舆情的官方回应需要“善后”和打补丁

     从4个官方通报,总结重大舆情回应的关键策略

     县城都是如何应对社会性丑闻舆情的?

     国足“习惯性失败”的社会学权力考察

     关于网暴和新京报:五个真相和一个建议

     这两篇爆文,测量出了中国网民一个隐秘心理

     流量明星接连出事的背后:资本退潮和偶像坍塌

     司马南的风险区间和联想的“舆情病根”

     如何研判“司马南单挑联想”的舆情风险和未来走向?

     联通微博事件:一场大规模的“吹灰”社会实验

     网络大V罗昌平刑拘背后:被抛弃的人生

     杭州电视台播出事故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孟晚舟旋风”背后的宣传、新闻和真相

     政法委书记粗暴回应背后:一些拆迁干部已走上领导岗位

     不可低估这一轮疫情的国际意义和治理价值漩涡中的张文宏:谁在左右网络舆论?重大事件关头的新闻发布策略:如何现场回答棘手提问?

     这一轮疫情中三股小型社会思潮的激烈交锋

     杭州频遭谣言之祸的背后:一座为“情”所伤的城市

     让南大“躺枪”的这个舆情,一天之内就有了真相

     林生斌案的另一面:警惕舆情中的道德愤怒

     如何看复旦大学关于案件的最新通报?

     复旦案件需要充分吸取成都49中的舆情教训

     高考的“旋转门”:城市青年躺平,衡水青年奋起

     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之后,第一要务是做什么?人口舆情:一个重大风险议题的低效率管理杭州“瞒豹”事件并非舆情事件,只是一个社会新闻从特斯拉危机看舆情时代的“公关素养”特斯拉:意外引爆了一场中美博弈的敏感舆情“女辅警敲诈官员”舆情案,我们总结了三个教训茅台危机的最深启示:政企亟需完善舆情决策机制什么样的舆情回应安全又合格?我们划分了三个等级

     这场关键之战,传统媒体让出阵地自媒体高歌猛进学者之死和舆情“西迁”

     星巴克:一个经典的公关行动案例!从员工猝死看资本如何将法律问题转化成公关问题复盘京东道歉:一个短视频如何踏进了三个舆情雷区

     都市媒体下沉,构成对基层的“文化入侵”马保国、武则天她M在Q州……中国“低俗文化”小史

     大选中的传播:社交时代的美国传统媒体依然强大

     “于鑫慧事件”背后:反转舆情的主角常常是女性

     鲍某明案拆解:“后真相”时代舆情应对的新策略贵州公交坠湖事件的四个问题需要严格辨析这则假新闻的爆发,是各方“共谋”的结果

     教育舆情高发,校长该有何为?

     粮食舆情:一场社会心理的“意外波动”

     陈有西的豪赌导致社会舆情的巨大风险许可馨事件,如何演变成了一起“次生舆情”

     山东舆情频频爆发背后的“结构困境”

     这个境外输入性信息如何重建了舆情研究的新框架

     “方方现象”背后:社交软件操纵舆论的真相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