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涡中的郑州:从“黑天鹅”到“灰犀牛”之路
2022/7/19 7:50:00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观点,欢迎关注!

     燕志华

     这几天,国内一系列业主断供事件不光引发了社会关注,国家相关部门也紧急出面灭火。从各方说法来看,此次断供事件并不会影响经济稳定大局。但是在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传播端愈来愈显示了风险放大器的特征,传播本身生产了风险泡沫,从而导致更大的舆情危机。

     一些外媒已经将此事和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银行引发的危机相提并论,但是两者本质上的不同在于,雷曼兄弟银行破产是美国刻意不救的后果,正如日本的房地产泡沫被戳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国很多银行是私人银行之故,只是这种见死不救的情况,在中国是很难被允许发生的。而这一点,正是各地出现断供现象一个底层逻辑,那就是,购房者、开发商等利益相关者群体在赌地方政府会救市。

     实际上,十多年来不少利益群体牢牢把握了这个底层逻辑,一直在赌,而且几乎每赌必赢。比如银行有坏账,会赌国家输血;房地产开发商过度融资做大规模,在赌“大而不能倒”;地方政府和高校大肆借贷盖楼,濒临破产也不怕,赌中央会出手相救,等等。这几乎成了政府决策被绑架的一个“命门”。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近期的断供事件,会发现这个断供并非经济危机,其实是一个“伪危机”。媒体将之解读为一种危机,并不准确,他们本质上依然是一种社交时代的群体事件。因为众多的断供者不是因为收入降低或破产而不得不舍弃房产、无奈断供,而是将断供作为一种和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博弈的工具,最终诉求依然是获得房产。因此,我们对于此次断供风波,需要这样来解读:购房者的根本诉求不是放弃房产,恰恰是为了更快更好地获得房产,只要能尽快复工复产,尽快交楼,危机也就顺利化解。实际上,从恒大危机到今天的断供风波,各地地方政府都力推交楼为第一要务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从这意义上说,断供风波更多是表现为传播危机、心理危机之类的舆情危机,而非现实的经济危机。

     系列危机中,最值得关注的是郑州这座城市。郑州自去年的“720”特大暴雨灾情之后,在近期又成为多起危机的漩涡中心,疫情的反复、随意“赋红码”事件、村镇银行暴雷引发群访事件、楼市断供危机,甚至南京银行爆发谣言也与之有一定关联等,使得这座中部国家中心城市成为网络中的热点城市。

     此前郑州随意“赋红码”事件,如今看来只是此次大型危机的第一个骨牌,一个预警征兆。很显然,如果不是为了控制更大的危机,他们也不会如此冒险限制如此之多的人身自由。今天看来,赋红码仅仅只是“导火索”,接下来就是村镇银行暴雷、楼市断供等危机接踵而至。

     我们今天需要分析一下,郑州是如何成为这个连续延烧的危机的一个漩涡中心的?

     根据现有的资料看,此次断供风波中,郑州涉及的楼盘相对较多。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末,郑州问题楼盘超130余个,停工、延期交付的房源数量高达25249套,数量居于全国前列。主要原因在于,去年的特大暴雨灾情和疫情原因导致了城市建设的停工或者延期,再加河南是恒大创始人的故乡,恒大暴雷项目众多,多种风险因素聚合,导致了郑州烂尾楼为数不少,直接引发了断供风波。此次综合因素引发郑州多种危机,让我们更为深刻地感受到今天大城市的危机,已经不再是单一性的风险或者危机,而常常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整体性风险或者危机,“风险社会”如此接近于现实社会,甚至可能的雨带历史性北移等气候因素也成风险源,让我们不得不对于作为有机体的大城市抱以敬畏之心。大城市不再是人类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产物,而正在以某种异化的庞然大物面目出现于我们面前。

     问题在于,遭受疫情和灾情的城市不在少数,为何其它地方没有爆发如此之多的危机?

     我们从郑州近年来狂飙突进的城市化发展史里,或许能找到危机爆发的根源。

     2017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同意《关于恳请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函》,郑州开始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征途。

     很多地方视国家中心城市为城市乃至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这显然是没错的,但同时,国家要求中心城市既是引领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的重要举措,这意味着责任重大,尤其是在一个欠发达地区建设中心城市,本身蕴含着风险,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全球产业链等生产力战略要素总有这样那样的缺口,要建设和补齐缺口,其难度和所需意志堪称“女娲补天”和愚公移山。

     从各种研报能够看出,郑州推动城市发展的资源禀赋条件并不优越,如该市拥有的全国500强的大型企业以传统型企业居多,涉及煤电、制造、食品、钢铁等领域,产业结构明显偏重,缺乏创新型的大型企业。从创新成果看,郑州市的专利申请量和技术合同成交总额都落后国内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现代服务性产业发展水平较低,辐射性、关联性、带动性不强,产业结构处于较低层次,特别是总部经济发展严重不足,这与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所具有的辐射带动功能不匹配等。

     从一个案例就能看出,郑州发展的基础还是很薄弱的。2010年,郑州引进富士康,2021年郑州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5892.1亿元,富士康占比超过了60%。这意味着这座中原城市并没有足够雄厚的产业体系基础支撑快速发展的野心。

     再从郑州城市化的成果看,也是相当的脆弱。从去年的720特大暴雨灾害中,人们能够发现,无论是城市排水、地铁设施、隧道建设都经不起一场特大暴雨的考验。城市化的步伐跑得太快,留下的空白点也就会多起来,本身构成了风险社会的重大风险因素。

     郑州既然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那就只能埋头快跑。问题是,要实现如此之快的城市发展,钱从何来?

     城市想快速发展,但是又缺乏实力,融资就极为关键了。中国多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地方摸索出了各种有效的方法,如同为缺乏轮子的城市化战车找到了滚动前进的“滚木”,如成立城投平台,政策向开发商倾斜,允许他们以有限的资金在拿地、融资、盖房、回款、还债之间来回滚动,由此出现了不少地方开发商空手套白狼的现象。其中一个关键一环,就是楼市的预售制,允许开发商在项目还只是图纸的时候就向购房者收取一大笔资金,成为开发商滚动开发的法宝。这种做法实际是银行、开发商、购房者等各方共同出资完成项目。这种做法,无异于是一种对于购房者的隐性剥削。

     而且,其中的风险承担比例是不一样的,比如银行风险较小,开发商自承市场风险,但是由于往往有地方政府信用背书,风险更多向购房者群体转移。风险最大的,一是地方政府,二是购房者。一旦楼市爆发危机,地方政府将被迫为所有危机兜底,“大政府、小社会”格局下的百姓,也习惯于出了事找政府;而购房者不光首付款拿不回,还可能就此掉进“烂尾楼”的无底洞,沦为掏空身家后求助无门的一群人。为了尽快并尽最大可能融资,城市对于资金监管就难免流于宽松不到位,甚至处于一种激进的状态。那些爆发危机的城市,监管门槛设定得非常之低,达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在此情况下,出现村镇银行这样的暴雷事件,就不值得惊讶了,风险地雷早就埋下,只要条件一具备,爆炸只是迟早的事情。

     我们从上面各种资料的梳理能够发现,郑州具有的特殊的重大风险因素,在全国城市中并不多见。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天然禀赋条件不足情况之下,城市化建设一直保持了负重前行、竭力狂奔的姿态,狂飙突进的城市化需要强大的融资能力,为此不得不放松资金等方面的监管,由此埋下危机伏笔,风险从“黑天鹅”慢慢成为为大型的“灰犀牛”,并在它冲过来的时候猝不及防。

     必须检视预售制的风险了。应该说,如果经济按照此前正常年份的发展节奏,危机不会被引爆,发展总是会消化不少风险,但是这两年,疫情叠加中美竞争,以及全球的经济不景气,各种风险因素被激活了。国内其它大城市也遭遇了类似的危机局面,但是郑州作为具有特殊风险的中心城市,后果也就更为严重一点,陷入危机的漩涡之中。

     产生于河南这片土地上的“夸父逐日”的神话,说“夸父与日逐走”,最后因为饮水不足,“道渴而死”,这与今天郑州快速的城市化,但是因为资源、资金等生产力要素不足而引发危机,何其相似,简直就是一个家门口的隐喻。

     但是如果认为郑州的危机有多么严重,后果如何连锁引爆,也是一种夸大其词的看法。正如文章开头所言,中国在确保化解系统性危机这方面具有独到的制度优势,而且正如银保监会所言,总体风险可控。但接下来需要我们反思的是,这种制度优势如何避免成为利益群体的筹码,成为拿来与国家和前途对赌、从而绑架决策的底牌?

     作者简介:燕志华 博士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从安倍遇刺事件看中国公共外交的困境

     上海“保卫战”如何影响了社会心态和网络舆情?

     一些地方终于搞到人们从防控疫情到“防控权力”了

     唐山打人案中的“深喉”击中了法律和伦理难题

     唐山打人案:防范经济下行压力下极端反社会行为

     这种社会现象成为新型舆情!谨防成为一个烫手山芋

     教材插图、丰县“八孩女”、新疆毒教材……事件已经存在多年,为何今天才引爆舆情?

     关于教材插图的问题:要害在于把关人

     从近日几则丑闻看新媒体时代如何风险把关?

     上海需要着手为“伤城”进行国内国际公关

     从两个舆情事件看当下社会心态的冲突性

     看待上海疫情的3个新视角

     我们用五个舆情事件,来说明一个社会心理禁忌

     从俄乌冲突看今天传播领域的最大风险

     从名教授“被打”传言看社交网络的一个困境

     舆情视角下的摇滚崔健:天才般的归来

     面对“受困女”榆林和丰县首次回应的高下差别

     从俄乌冲突看出中国当下的决策风险和社会风险

     看丰县舆情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难以收拾的?

     重大舆情的官方回应需要“善后”和打补丁

     从4个官方通报,总结重大舆情回应的关键策略

     县城都是如何应对社会性丑闻舆情的?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