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如果玄奘寺传真如实上报了事情,结果如何?
2022/7/26 7:50:00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观点,欢迎关注!
文丨燕志华
近日,关于南京玄奘寺供奉几位日本战犯的事情,引发网民热烈围观。南京极端重视,加班加点进行调查,并在24日深夜对于关键涉案者吴啊萍以及相关情况进行了通报。无数人在第一时间看了通报之后,会有大失所望之感,很显然,事件背后没有所谓的“黑手”、黑势力,主要还是吴啊萍个人行为,“幸运”地钻了寺庙的管理漏洞,从而制造了这个“轰动大事件”。
相信很多网友有被戏弄之感。一个焦虑失眠的女子竟能调动和摆布数亿网友,这也堪称社交时代才有的奇观。这其实也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网络现象或者说是网络困局:一旦事件涉及到道德或者意识形态,整个网络都如临大敌、草木皆兵,只要一个火星就能引爆整个网络,十亿网民十亿兵,情绪化作滔天怒潮汹汹而来,从而构成网络大事件。这样的巨型网络舆情,有的会产生积极的后果,如丰县“八孩女事件”;有的却常常留下一地鸡毛,就如此事,很多网友感觉千钧重拳遭遇吸星大法,顿时四大皆空,茫然不知所措。
其实就以本案来说,虽然涉及道德和民族大义,但是事件情节过于离奇,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它发生了,“事出反常必有妖”,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能调整一下情绪,不要一下子爆发愤怒,可能还不会如此透支情绪。正如我们鉴定假新闻的秘诀,内容愈是离奇,标题愈是虚张声势,距离常识和逻辑有一段距离,感觉像个传奇故事的时候,那可以大概率判定是假新闻。
虽说如此,但是此案由于影响巨大,教训不小,对于组织管理、危机管理等诸方面,还是有几点启示的,有的甚至可以进行深入探讨。
就以玄奘寺的管理来说,很明显存在较大漏洞。如通报所言,管理供奉牌位事项的当值僧人灵松初中辍学,糊里糊涂就给吴啊萍收了钱、过了关,最终供奉了战犯牌位。这表明玄奘寺在最关键的环节和位置上放错了人。
这给我们很多组织和机构敲响的警钟,那就是,凡是涉及到关键环节,更简单来说就是涉及到“收钱”和签字环节的,都是关键环节,必须要有风险把关的意识,也就是需要派出具有较高素养的管理者站岗,否则一旦出事就是大事。
这是因为类似吴啊萍这样的社会人员,几乎存在于社会上的方方面面,诸如政治觉悟低、文化水平低、家国观念糊涂等,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几乎有引爆任何危机的可能性,这种风险是没办法控制的,如同风险因子在空气中传播。但是只要每个机构在重要环节都能做到风险把关,就能够最大程度地消除类似风险,从而防患于未然。现在看来,如果在玄奘寺收费环节,文化程度稍高一点,也就大概率可以避免发生此事。
我们还希望探讨传真在此事中的角色,并就此和大家聊聊:如果传真在知晓此事之后上报给相关管理部门了,后果又是如何?
从调查结果看,作为玄奘寺负责人的传真,已经知晓了此事,但是选择了隐瞒。“庆玄……当晚将此事告知主持传真,传真要求严谨外传,此后一直未向主管部门报告”。从危机的视角看,供奉战犯作为既成的事实发生后,危机的种子已经埋下了,此事传真也知晓了,难题就出现了:摆在他面前的就是两条路,上报给相关部门,或者就此隐瞒下去。
传真完全可以将此事完完整整地向主管部门进行了汇报,但是问题是,这个事件报告上去之后,反倒给上级领导添麻烦。毕竟太过敏感,而且性质严重,主管部门接到报告之后,几乎是接到一个烫手山芋。因为设身处地想想,主管部门又能做什么呢?严肃处理?公开曝光?继续向上汇报?几乎每一步都会导致更大的波折和更大的风险,推动此事向曝光前进一步,一旦曝光,正如现实所看到的,不光会成为重大新闻,而且也会殃及主管部门。现实中,很多领导很忌讳“矛盾上交”,因为矛盾上交了,领导也要考虑如何处理,常常搞到焦头烂额,更希望下属搞定、“摆平”,尤其是那些敏感的事项。
国内此前已经发生多起涉及意识形态和道德领域的举报事件,相关主管部门一旦接到举报就需要有所行动,又常常查无实据,不好结案,但是网民又饶有兴趣地进行了重重围观,不能结案就代表舆情不能平息,这个时候就处于非常尴尬的地步,有的只能找到当事人另外的问题进行查处,匆匆结案。道德事件还更简单一点,因为只要违背公序良俗、伦理道德,就可以严肃处理,安抚人心。但是在文化思想领域、意识形态领域,更为复杂,往往不好结案给出定论。而眼下的众多网友对此又高度敏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网络现象。
在此情况下,很多单位和部门就往往将“内部消化”,希望将事情压下来,寄望于危机淡化、慢慢消失。大概传真就是这样的考虑。大家可以探讨的是,接下来传真应该如何做,才能化解危机?比如,如果传真在知晓此事后,对当值僧人严肃批评教育,提高他的认识水平,并将战犯牌位立即销毁,这是不是一个选项?这样做是不是正确?这需要大家探讨。
但是即便传真这样做了,依然存在一个巨大的风险,那就是已经有人拍下了照片。这其实是整个事件中间最为关键的一个爆雷点,也是玄奘寺管理中间未能给予足够重视的最大的一个风险点,并最终引爆了危机。虽然庆玄等人已经请他删除,但是依然保留了照片,并在7月份进行了曝光,成为轰动全国的事件。虽说玄奘寺如果有办法,彻底销毁了照片,危机也可能不会爆发,但是很难。因为对于此事,任何有家国情怀和正义感的市民,看到供奉战犯的事情,都会有曝光揭发的冲动,这几乎是没办法阻拦的。即使没有照片,单凭会议,再找到吴啊萍,也是一个完整的证据链,也是危机事件。也就是说,这件事情,当供奉战犯的事情已经发生之后,就注定是个“纸包不住火”的风险事件,即便过去多年,还是有可能被翻出来成为重大丑闻。
整个事件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那就是管理危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在所有的环节尽可能地进行了风险把关,就能最大可能地降低风险,从而降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所以,在吴啊萍在玄奘寺供奉战犯牌位的事件中,整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风险行为,不是吴啊萍的怪异的思想和行为,也不是传真的隐瞒,更不是市民的拍照曝光和网民的愤怒情绪,而是当值僧人由于文化水平低而缺乏风险把关。正是由于他的轻易放行,才有了后面所有的一切。
如果当值僧人当时具有起码的历史常识和风险意识,拒绝了吴啊萍,也就没有了后来的一切,今天的南京和玄奘寺,依然岁月静好,人们可能还在纠缠张小泉的菜刀、各种断供风波等。
虽然整个事件让人感觉很荒诞,但是每个重大事件总能给我们以教训和启示。我们从此案的灰烬中,勉强能找到的果实,就是上述所说的,预防和风险把关,大于一切!
作者简介:燕志华 博士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和声誉管理顾问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