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山鹰“骗侠”的直播人设越来越稳了!
2022/9/14 21:43:10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观点,欢迎关注!

     燕志华

     过去的这段时间,很多话题是和一些大V有关联的。比如很多爱国话题就是他们发起并挟裹了网民和社会卷入的。和微博时代仅仅是单平台的大V不同,今天的大V在各个平台都开设账号,成为全网性的大V。而且,他们不再是简单的自媒体,常常雇佣了员工,已经是新型机构媒体。接下来,区分多数机构媒体的可能是以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为分水岭的。上述这些大V,严格说来,他们都是网红,是流量明星,是话题人物。传统意义上的名人,常常需要有主流价值观傍身才获得广泛的认可,但今天的网红,只需要有流量就能爆红,可以和脱离价值观而独立赚取流量利益。如果我们将中国舆论场看做一个巨大的内海,里面有无数的话题岛屿。每个岛上有个岛主网红,他们动辄就向海里抛各种话题石块、敏感炸药包、化反泡沫剂等,激起巨大流量。岛主与岛主之间还遥相呼应,互相激荡,流量更是汹涌澎湃。话题吸引无数粉丝鱼,岛主们不时撒网捞鱼,收获满满。这个内海也是开放的,和外海已经连成一体。这些岛主中,有两个人是近期绕不过去的话题人物,一个是司马南,另一个是翟山鹰。两人本来毫无瓜葛,但是他们以某种奇怪的关系联系在了一起,并产生了巨大流量和争议,并可能间接导致了司马南被短暂禁言。我们以翟山鹰等人为例,说明今天网红是如何生产话题的,民众又是如何被操弄、被愚弄的,由此理解,所谓的流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一、翟山鹰出走翟山鹰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其经历颇具故事性。他在国内从事多年的金融行业,带领粉丝理财,最后是携款跑路,成为骗子。但是也由此再次开启高光之路,跑路后他又在大洋彼岸面对国内网友开了直播,将国内那些有名的网红怼了一圈,然后又开始对不少热门话题“实话实说”,重新收获了一大批的粉丝。翟山鹰本来是一名在北大清华等高校都有过授课经历的专家,近年来通过在各大平台开设网课,专门揭露一些金融领域的欺骗行为,从其授课内容看,由于切中肯綮,鞭辟入里,加之口若悬河、言之凿凿,深受网民的信赖,据其言全网有数千万粉丝,应该所言非虚。今天看来,他当时就已经蓄意利用自己的火爆的网络表现吸引了粉丝,然后就开始进行了行骗。比如,他推出了一款用区块链概念包装的理财产品,为了增加购买者沉甸甸的“获得感”,里面竟然很大部分都是生铁。一位上海粉丝买了数千万这堆“重器”进行理财,在他出逃后一下子陷入困境。他推出了一系列的理财产品,获得了大量的粉丝真金白银。然后在去年的某一天,他突然消失了。直到后来他在大洋彼岸又对国内开了直播,大家才确认他确实跑路了。

     还有一个逻辑链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感受到翟山鹰的存在感。由于他在境外的直播中,实锤揭露国内某流量大V已经在美国买房,不少人在言论上对这名大V进行反扑和指责,导致该流量大V难以自圆其说,一时处于道义和情理的最低点。再加他在一些方面应该也有不当之处,因此相关方面利用这个敏感的窗口期,给他短期禁了言。账号“禁言”,这种融合了权威、技术和社会暗示的短平快治理手段,在话题人物流量高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如今在其低潮期却获得了合理合法性,容易获得认可并产生积极效果。它一方面是警示话题人物需要自律,不能过火;另一方面也给所有网红上了一课,在制造话题的时候必须有所禁忌,知所行止。二、重回中国舆论场按理说,一个依靠收割韭菜、骗走了粉丝血汗钱的骗子,应该在某个地方悄然隐身,就此孤老一生才是正解,即便如贾跃亭这样的出走者,也是尽量保持低调,不想再成网民关注对象。但是翟山鹰打破了这个传统,采取了一个谁也没料到的方式,以出人预料的方式重新打了回来,并且看起来大获成功。就在一个月前,国内某个平台的短视频平台上,久违的翟山鹰突然出现在手机屏幕上。看起来有些疲惫而仓惶。原来是他在美国的YouTube等平台开直播,然后国内的不少自媒体将之录屏搬运到国内平台,就这样重新打回了舆论场,重新和中国网民打起来交道。通过现代的新媒体技术和中美时空的交错,一个出走的骗子就这样重新和大众打成一片,构成了一个具有差异性和新闻性的特殊情境,显得话题十足。翟山鹰作为一个敏感人物,重回国内舆论场,是一个非常值得说道的事情,尤其是对我们深刻认识流量的本质,堪说是最为鲜活的案例。由于大量的粉丝一时接受不了偶像带着巨额财富出走,无数人在等着一个说法,甚至盼望翟山鹰亲自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就成了出走之后一个巨大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无人能够满足,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就是说,翟山鹰本人的露面,本身成为稀缺的资源,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因此,翟山鹰在另外一种意义上,再次炙手可热,一旦出现就会再次爆发流量,再次爆红。深谙流量密码和韭菜心理的翟山鹰,或许还有背后的MCN,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流量暴涨的机会,这也是吸引他回归舆论场的最大秘密。三、从“尬聊”到建立“骗侠”人设人们在网络上再次看到翟山鹰本人面孔的时候,双方是以复杂的眼光和心态重新打量彼此的。人们看到曾经的导师和偶像,如今已经涉嫌犯罪,成为确凿无疑的骗子,粉丝无数次地近距离地摩挲屏幕上这张脸;翟山鹰的脸上也露出复杂的表情,眼神里隐藏着不易觉察的狡黠,以及一丝出逃成功的欣幸。这种复杂敏感的情感,构成了巨大的网络粘性,如同拆不散的怨偶。当他承认自己就是欺骗时候,他的声音和语调显示出了相当的古怪,完全没有当年偶像时期的高亢激情,那是一种骗子度人的场景,即使诚意十足,但是由于道德和信用破产,而处于心神涣散的无力状态。人一旦抛弃了道德枷锁,反倒获得了彻底的身心解放,和行动的自由。他告诫粉丝说,都是有智慧的人去骗蠢人,以后你们还会被比我有智慧的人骗!在网络上关于“如何看待翟山鹰”的回复里,有网友开悟说,他真的是只爱骗蠢人,他没有把你逼到绝境,没有利用价的同情心,也没有太过用力的制造假象。他甚至提前把一些防骗技巧传授给你,再用这些办法骗你,相当于开卷考试了。翟山鹰抛去了所有的道德外衣和心理负累,直接打造“过来人”的人设对于各种骗局和骗子进行揭露,以警惕人心,警醒世人,反倒因此获得了正当合理性,被某些网友称为“骗侠”。世界都是这样奇怪,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苦口婆心的好人,一旦一件事做砸,就可能遭受千夫所指。四、翟山鹰具有一种神秘的蛊惑力随着“骗侠”的人设渐渐站稳,翟山鹰开始以知情者的语气揭露更多的领域的所谓内情。这点具有较大的蛊惑性。正如不少网友留言称,一个已经出逃的、不管不顾的人说的话,还是值得听听的。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社会心理。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人戴着面具和言辞正确的面具生活,习惯了口是心非和空话套话。生活中的真实意图全靠揣摩。当一个人跳出这种道德枷锁和生活伦理的约束,反倒像是真心话,获得了真理话语权,不觉得奇怪吗?翟山鹰反向收割成功,步入直播的稳定期。他敞开口舌,不再隐忍,对着国内的一些人和事开始了炮轰。原先碍于情面和所谓的社交情商而只能压下的怒火,开始如决堤之水,比如某著名学者就中炮了,被批得一无是处;某网红人士一杯咖啡都能用来刷存在感,被翟山鹰斥为不学无术,大伪之徒。他涉猎广泛,热衷于给当下经济困难期的年轻人指点迷津,分享生活中的智慧,完全像个智者。人们因为他不再受制于各种约束和羁绊,而倾向于他说的都是大实话、肺腑之言,选择了深信不疑。这更加强化了他的“骗侠”人设,这是“现身说法”,更有蛊惑力。这种奇怪的受众心理,赋予了他一种特殊的公信力和说服力。正如全世界的那些所谓的通灵者,常常是某一方面有重大缺陷的人,如盲人、面容丑陋者、呆痴者等。翟山鹰利用这样的心理,开始制造传言或者谣言,说他及时出走获得了安全,而“老戴”没走就丢了命。就这一句话,就引发了阴谋论和各种猜测。但影响最大的一次直播,是直接揭露国内某风头正盛的流量大V在美国买房事情,直接成为某种导火索,导致该大V引发争议和非议。这导致了此前各种“沉默的螺旋”群体的反扑。也就是那些曾被压制沉默的群体因此开始喊出来发出反对的声音,提供的很多证据具有杀伤力。如何看待翟山鹰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由于骗子和被骗者属于民间纠纷,被骗者可以报案,但是结果只能如同贾跃亭的纠纷那样,“下周回国”成为一个梗、一个兑现不了的船票。但是翟山鹰直播的风险在于,由于他毫无顾忌地将国内各种体制内外的规则和潜规则逐个揭露曝光,其中不乏各种身份头衔亮丽光鲜的人士的非典型路径,给人的感觉是他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只能做骗子、只能出走他国,会让人联想到国内生态和制度的某种缺失,是环境逼迫他出此下策。但这产生蛊惑效果,具有很大的风险。他豁免了自己个体道德的缺陷,而将责任推到社会,这是另一种骗术,否则如果每个人都如同那样,动辄以骗人作为对抗社会、救赎社会的手段,那不是视法律和道德为无物吗?五、“翟山鹰现象”我们复盘了翟山鹰跑路而又为流量所诱,重回舆论场的过程,是为了看清流量的产生、爆发的底层的人性逻辑。我们可以用“翟山鹰现象”,来说明这样一个流量真相,那就是围绕着人性和本能,在正面收割一次流量之后,还可以从反面或者别的侧面多次收割流量。人性和本能如同钻石,只要打磨某个侧面,就有难以抵挡的诱惑力。只要人性还在,就能制造多种卖点和爆点,从而流量永不枯竭。从翟山鹰身上,我们能够深刻总结今天流量社会的某些真相,尤其是流量,我们可以有这样的判断:1、流量是人性的下水道产品,也有正面,常常负面,但是更多是中性、无道德色彩的。流量为什么会爆发?在于话题人物挑起的话题,能够激发网民的情绪,然后网民自动参与讨论,并分为对立双方激烈纷争。这就是流量的秘密。什么样的话题才有如此之效?当然就是击中大规模网民内心的焦虑、愤怒和不公平感受的话题。就以司马南擅长的话题来说,为何能够成为一场波澜壮阔的流量现象?就在于这种话题浓缩了一段中国改革的艰难历史,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相对的剥夺感和强烈的不公感,让每个人内心喷涌而出的真实情感情绪,汇聚成了浩浩荡荡的网络流量。翟山鹰为何跑路了还能敢于重新打回国内舆论场,就在于他产生了巨大的流量价值,只要一开播就能吸引无数人观看,这就是注定会产生流量。至于道德、伦理、骂声、愤怒,才没人在乎,甚至可以说,上述情绪愈是激烈,流量越是凶猛。由此我们理解,为何正能量的信息常常流量少得可怜?因为正能量信息常常是逆人性的,是需要逆流而上改造大脑和提升心灵境界的,人们点击的积极性不高,而爆发的流量,常常是因为顺着人性,顺流而下,一日千里。网络流量如同原油,成分复杂而暗灰,富集于人性的幽深之处,而正能量很少能够开掘到人性的幽深之处,产生井喷的流量。精神爬坡让人累,思想放松顺坡跑。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何高尚的、正能量、主旋律的东西在网络上很难爆发,而那些低俗的、娱乐的、迎合了人性中灰色部分的内容更容易获得流量。中性的东西如令人精神愉悦的读物、历史内幕,也常常流量巨大,但是作为流量的入口门槛,也就是语言表达,一定要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摒弃专业词汇,适应浅阅读的流量需求。2、流量如水,低处才能获得,需要抛开面子、尊严才能获得,客观上构成体制外人群逆袭的“黄金水道”。我们会注意到流量世界的一个隐秘的分界线,那就是成为网红的绝大部分都是都是体制外身份自由的人群,而体制内的人们绝少成为网红。即便后者在某个场合成为网红,但是也大多是知识网红,体制内的人群很难或者说一般不可能通过直播带货、才艺表演等方式成为网红。这意味着体制内的人群由于难以放下面子等,客观上让出阵地,为体制外的人群创造了一个绝佳的创业机遇。只要你表现出色,这就是最好的舞台,而体制内的人也在默默为你买单。3、“十万加”的流量法则客观上威胁和颠覆了传统社会价值观,制造了另一种“沉默的螺旋”。社会评价体系酝酿着新的变革。十万加是如何从阅读的标准,转化为传播成功的标准,进而成为舆论和价值观的标准,这中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化学反应和传播流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其中一点是社会从传统媒体时代向新媒体社会转变、社会从现实空间进入虚拟空间的过程中,传播作为信息社会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成为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交换的关键节点,流量成为虚拟货币,流量就变得至关重要了。但正如上文所言,十万加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标准,是人类进入元宇宙等虚拟世界的门槛上的社交币,是新型价值观,却严重挑战了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很多领域产生了颠覆性的后果。这无疑对于社会治理带来了较大的风险。人们会注意到有志之士和网络主管部门对于流量社会的双刃剑作用一直高度警醒的,并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对于“唯流量论”“算法黑箱”等现象进行潜移默化的治理。此前一度对于司马南账号的治理,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警示。

     作者简介:燕志华 博士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南大“寻根性办学”:一场“再城市化”的实践案例

     陈春花事件背后的“社会点金术”

     统计显示7月重大舆情的引爆者都是90后!

     如果玄奘寺传真如实上报了事情,结果如何?

     漩涡中的郑州:从“黑天鹅”到“灰犀牛”之路

     从安倍遇刺事件看中国公共外交的困境

     上海“保卫战”如何影响了社会心态和网络舆情?

     一些地方终于搞到人们从防控疫情到“防控权力”了

     唐山打人案中的“深喉”击中了法律和伦理难题

     唐山打人案:防范经济下行压力下极端反社会行为

     这种社会现象成为新型舆情!谨防成为一个烫手山芋

     教材插图、丰县“八孩女”、新疆毒教材……事件已经存在多年,为何今天才引爆舆情?

     关于教材插图的问题:要害在于把关人

     从近日几则丑闻看新媒体时代如何风险把关?

     上海需要着手为“伤城”进行国内国际公关

     从两个舆情事件看当下社会心态的冲突性

     看待上海疫情的3个新视角

     我们用五个舆情事件,来说明一个社会心理禁忌

     从俄乌冲突看今天传播领域的最大风险

     从名教授“被打”传言看社交网络的一个困境

     舆情视角下的摇滚崔健:天才般的归来

     面对“受困女”榆林和丰县首次回应的高下差别

     从俄乌冲突看出中国当下的决策风险和社会风险

     看丰县舆情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难以收拾的?

     重大舆情的官方回应需要“善后”和打补丁

     从4个官方通报,总结重大舆情回应的关键策略

     县城都是如何应对社会性丑闻舆情的?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