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的“马主任”:踩在体制和社会边缘处的社区主任
2022/10/30 22:38:45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观点,欢迎关注!燕志华

     近期,乌鲁木齐高新区某社区马主任因为在群里发了一段“霸气侧漏”的话,遭到免职处理。从截图能够看出,这位马主任讲话充满威胁和任性,难免激怒网民。但是如果细细解读他的这段话,能够看出更多的内容,其中有不少现实的无奈。

     自从疫情爆发,疫情防控的重点落在基层社区,社区主任就被推到了C位。无论是在上海“全域静默”期间一位社区主任(社区书记)的辞职信,还是这位马主任,以及更多在一线辛苦奔波满负荷连轴转的社区主任,都使得这个群体从一个并不起眼的社会角色闯入了公众的视野。

     自2020年疫情之初至今,大量社会治理权力下沉到社区,社区主任作为游离在体制和社会边缘处的“把门人”,猝不及防地被赋予了巨大的权力,由此导致了很多的冲突。这源于一方面,人们在意识里依然将社区主任定位为自治性质的社区负责人,是“小巷经理”,半官方身份;另一方面,无论是从国家还是地方政府,都已经将疫情防控的重任放在了社区,社区主任一时被置于左右社会稳定大局的重要位置。这两方面都需要社区主任和居民关系融洽,但实际情况是常常引发冲突。此外,如何认识和使用这些巨大权力也成了问题,而在权力面前最容易暴露人的素养。体制内的官员早已经被教育要把权力关进笼子,而极少数基层负责人,却拎着权力的笼子想关住别人。正如这位马主任在群里所言,“至少我有把各位弄到方舱去的能力”。

    

     现实情况是,即便社区主任权力在握,但防控得力的关键,依然在于社区内居民能否进行较好的配合,一旦被隔离,居民就常常一肚子怨气,双方冲突严重。因此,社区主任处于中间的位置,其实是捉襟见肘、进退维谷的僵局。

     我们从上述马主任的言辞中能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信息:此前他已经对于大家在群里的不满信息已经一再提醒,乃至警示,显然效果不佳。同时,马主任又受到了另外一种考核的压力,需要制止这种群发不满信息的行为。在上有压力、下有抵抗力的情况下,他被极端压缩的性情终于爆发了,在群里表达了强硬的态度。由于言语表达显著错误,截图流出,激怒了广大网民,终于被处理。

     从某方面来说,社区主任容易成为地方疫情防控“一刀切”政策的牺牲品,因为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其实制造了非常大的基层矛盾。稳定在基层,治理在基层,疫情防控在基层,这种说法的前提是居民能够自觉地配合,一旦在居民和社区主任之间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以后社区自治都是问题。

     为什么说很多社区主任其实是这种“一刀切”治理思维的牺牲品?我们从各地疫情防控小区尤其是那些被隔离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的问题是仓促隔离之下,人性化的服务严重缺位,居民的日常服务没有跟得上,导致基本的生活都受到影响,还有老人、孩子的突发医疗需求都被拒之门外,本来疫情不足以夺人性命,但是严厉的“一刀切”却极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这种情况下,让居民如何能安心“服疫”?本来,将一整栋楼乃至小区都进行隔离,并不是一关了之的事情,因为关的是人群,不是羊群。这本是一个浩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基层政府乃至更高一级的机构协调,各种社会资源才能顺利供应,确保防控顺利。但是这个关键时刻,“一刀切”政策如同金刚罩罩顶,将小区大楼与世隔绝,居民就特别无助和愤怒,此时让社区主任出面来强行弹压,不冲突才是怪事。

     这种疫情防控一刀切的着眼点,是希望居民老老实实听话,做个“乖孩子”,任何一点的违背反抗就是破坏防疫大局,就应该被处理,甚至享受“方舱待遇”——经由马主任之口说出这种话,其实是对方舱制度的极大污名,这点需要引起注意——但偏偏眼下每个居民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动个体,都是深受现代城市精神熏陶的市民群体,对于突然降临的限制自由非常反感,一肚子怨气也是正常的,如果再加上日常受到影响,老人孩子不能救治,在群里发泄也要受限,估计天王老子来了也不服管。从上海就能看出,无论是社区主任辞职还是传说中的“半夜哭诉”,都是这种矛盾煎熬的自然结果。发达地区的上海的社区主任不敢对抗群体,后果是安全的,但在欠发达的西北的马主任却敢于对抗群体,后果是不堪的,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权力意识问题。

     显然,疫情防控“一刀切”的做法,极大地激化了社区矛盾,依靠社区主任一己之力是不可能理顺各方关系的。在动态防控成为常态的形势下,如何避免社区矛盾的激化?需要换一个视角,也就是从权力的视角换为民生民主的视角。

     对于疫情防控,尤其是隔离,有两种视角,也就会导致两个结果。

     一种视角是权力“一刀切”的视角,认为受到疫情波及的居民就应该令行禁止,连怨言最好都不要发。权力扮演牧羊犬的角色,只负责将羊群赶入圈。这个视角是冷冰冰的权力视角,很难让居民满意;

     再一种视角就是民生民主的视角,认为居民应该服从大局,但是应该保证最起码的日常生活,家人的生命安全不能受到威胁。这种视角以人为本,显然更容易取信于民,会有物质代价,但是容易纾解矛盾。

     到目前为止,各地进行的疫情防控,看起来基本都是上述权力的视角,结果人是被封控了,但是怨气冲天。和传统媒体时代身体和声音都可以封控不同的是,今天是社交媒体时代,人们的怨气通过网络可以四通八达。居民在自己的家里,精神和网线都是自由的,又是一肚子怨气,让社区主任来封堵他们的怨气,这不是与虎谋皮吗?结果看看马主任就知道,他被逼迫得失去理智,在群里以粗暴和威胁的语气和大家“交流”,撞在居民冒烟的枪口上,截图全网传播,结果被炸得体无完肤,还被组织处理。

     疫情防控是需要的,也是为了社会整体的利益的,相信绝大多数的百姓都是愿意配合的,但是如果仅仅从权力的视角出发,不是以人为本,很容易激化矛盾。如果疫情防控不能从民生民主的角度出发,尽力安抚那些情绪不安的居民,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还有更多的“马主任”要成为牺牲品。

     作者简介:燕志华 博士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从李宁品牌舆情,再谈“共情式”危机管理

     海天事件启示:舆情时代企业危机管理应有新思路

     与公众为敌:从海天的两次声明看危机管理之失

     谨慎为这位县委书记点赞

     统计显示7月重大舆情的引爆者都是90后!

     从安倍遇刺事件看中国公共外交的困境

     上海“保卫战”如何影响了社会心态和网络舆情?

     一些地方终于搞到人们从防控疫情到“防控权力”了

     唐山打人案中的“深喉”击中了法律和伦理难题

     唐山打人案:防范经济下行压力下极端反社会行为

     这种社会现象成为新型舆情!谨防成为一个烫手山芋

     教材插图、丰县“八孩女”、新疆毒教材……事件已经存在多年,为何今天才引爆舆情?

     关于教材插图的问题:要害在于把关人

     从近日几则丑闻看新媒体时代如何风险把关?

     上海需要着手为“伤城”进行国内国际公关

     从两个舆情事件看当下社会心态的冲突性

     看待上海疫情的3个新视角

     我们用五个舆情事件,来说明一个社会心理禁忌

     从俄乌冲突看今天传播领域的最大风险

     从名教授“被打”传言看社交网络的一个困境

     舆情视角下的摇滚崔健:天才般的归来

     面对“受困女”榆林和丰县首次回应的高下差别

     从俄乌冲突看出中国当下的决策风险和社会风险

     看丰县舆情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难以收拾的?

     重大舆情的官方回应需要“善后”和打补丁

     从4个官方通报,总结重大舆情回应的关键策略

     县城都是如何应对社会性丑闻舆情的?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