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激烈的疫情心理,精准对应着一个社会学原理
2022/11/27 7:50:00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燕志华

     这几天,各地关于疫情的热点丛出不穷。今天,人们生活于一个巨大而统一的社交平台上面,各地爆发的舆情事件,都会第一时间涌现于平台之上。如同在辽阔的海面上,各种海底火山的爆发态势,一览无余。这些网络舆情引发的关注和争议,在社交网络的意见市场上激烈博弈,逐步形成统一的认识,或者最后归结为少数几种观点。这种大浪淘沙之后的观点,我们可以粗略视之为网络舆论。

     近期各种热点事件,几乎都是和疫情防控相关联的。在前几天的街头几起冲突如海珠区的反绑跪地事件、银川的搜身跪压市民事件之后,近日几起舆情事件,都是和地方政府有关的。从眼下的热点走向,以及我们所研判的趋势看,接下来各地的地方政府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关注,而这些和“二十条”的执行情况大有关联。

    

     这几起热点中比较大的事件,一是乌鲁木齐的大火案,伤亡惨重,地方政府也举行了发布会,看起来事无巨细地进行了通报,但是对于网民最关注的焦点,也就是大火后果的惨重和疫情防控过度是否有关联的问题,发布会并未给出令人满意的说法。按照规定,重大事件爆发之后,地方应该尽快举行发布会,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但是地方相关部门虽然按部就班地举办发布会,却未能掌握一定的应对方法,对于一些公众更为关注的问题,因为一时难于回答或者出于免责心理而逃避面对,再加上发布会常常成为网民的批评靶子,因此发布会常常引爆更大的舆情。从乌鲁木齐的发布会看,同样没有逃出这样的“发布会陷阱”。这种发布会“陷阱”本是一个死循环,地方平时工作没做好,或者工作做得很差,搞得百姓一肚子气,大家正在气头上的时候,地方又适时地开起了发布会,这不就正好成了靶子和“回旋镖”吗?

     再就是这两天网络上沸沸扬扬的“郑州夜袭徐州”事件,一时引发战火。各种截图和“红头文件”都在网络流传,两地官方尚保持了克制,但两地的自媒体却首先开战了,他们各自利用有利的信息,包括一些似是而非的证据开始了“地图炮”,以各种手段为自己“讨要说法”。这种涉及平级政府之间的争议,需要上一级政府部门介入进行一定的协调,依靠社交时代的自媒体吵架,不光会“伤和气”,而且可能愈吵愈糟。但是有一个细节不能不提的是,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位评论员提到三亚疫情爆发滞留了大量游客的时候,说“其他省市都开放三亚方向航班接返,唯独江苏不积极”“气的海南发函”,等等。其实这是个当时就流传很广的谣言,今天又被旧事重提,并不足取。事实是,江苏是为数不多的专门包机接人的省份。这一点应该澄清。

     我们会注意到,上述事件,各个地方的政府部门取代了此前各地的基层官员,成为了热门舆情的主角。这一点的变化是我们在进行舆情研判的时候是需要关注的。

     政府因何成为舆情的主角?在于优化防控的“二十条”出台之后,各地网民在吵吵闹闹之后,已经开始将目光聚焦于地方政府,寄望于政府大刀阔斧拿出真刀真枪的措施,落实“二十条”,真正摒弃“一刀切”“层层加码”的做法,改善防疫工作。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令人大失所望。

     石家庄在“告市民书”之后,本以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试点,但现在看来试点未成,反倒又裹足不前了。不少地方又开始了新一轮核酸大检测。有的地方还出现了谣言,说即将开始全城静默管理,结果地方超市的蔬菜被一抢而空。还有一事,就在秋冬季节,各地青黄不接、疫情防控导致物流不畅的时候,又传来了山东菜农毁菜事件,更给网民当头一击,这显示疫情防控现状不光没有改善,还可能变得更严重了。网民对于地方政府的失望,是显而易见的。

     就在这个时候,又出了一个“幺蛾子”。11月26日,乌鲁木齐召开发布会,宣布社会面基本清零,将分阶段有序恢复低风险区居民生活秩序。看起来是好消息,但是无数网民就此产生严重疑惑:导致城市静默了百余日的疫情,难道被“11·24”一场大火一夜烧没了?不少网民给出这样的判断:这个突然降临的“社会面清零”新闻的背后,是地方政府掌握了疫情防控的“总开关”,如果没有社会舆论的压力,地方会一直“一刀切”“层层加码”!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百姓的争取和舆情舆论的倒逼,这种疫情过度防控的局面,还可能继续下去!即便已经出台了“二十条”,而且中央也开始严查“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现象,但是并不妨碍地方对这种“总开关”的操弄。

     当我们梳理了上述各种事件和网民的想法之后,就会理解为什么网民对于一些地方政府表达不满了,而一些地方政府又为何成为舆情的主角了。

     “二十条”发布之后,正如我们前文已经解释的那样,其实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更激烈、更复杂了。各种冲突性的场景增加了,就因为各个阶层、各个人群理解不一,导致了行动的大相径庭,一旦迎头相撞,就会引发冲突。如今一些地方政府对于“二十条”的阴奉阳违,更触怒了不少的网民。

     但是如果从地方政府和基层官员的角度来看,又颇能一定程度上理解他们的处境。虽然“二十条”出台了,但是对于地方领导干部的考核和要求却并没有明确的改变,这意味着当地方官员考虑要不要严格执行“二十条”的时候,首先考虑自己的政治安全问题。“二十条”并没有给出执行不力的惩戒措施,这也给了地方政府和基层官员观望和惰政的一个“转圜”余地。从目前的情况看,地方自主空间有限,用于疫情防控的“工具箱”里面的所有工具都已经使用殆尽,接下来除了一仍其旧地沿袭老的办法,就是严格执行“二十条”了,但是这可能带来风险,他们因此保持了观望,期望得到进一步的“指示”或者指导。

     此前,已经有人说,这个冬天面临的防疫局势,有可能是2020年以来最难的。这句话指的是“二十条”出台后,各地出现了普遍的人心浮动,人们对于疫情的防控态度,从此前的“同仇敌忾”、绝大多数支持,到如今的民心民意和舆情舆论更显复杂、更为多元,支持力度有所减弱,在这种情况下,严格防控措施当然不可行,就是正常的措施,也会激起较大的反弹。

     “二十条”的出台,其实本身构成了一个风险事件。因为它为严格的疫情防控态势“开了一条缝”,而正是“这条缝”,反倒导致了更为激烈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这个现象的背后,是一条显著的社会学原理,值得分析。

     2012年11月,时任中纪委书记的王岐山向一些专家推荐了《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是社会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虽然是一本探讨历史的作品,但是书中提出的一个社会学原理却为人所熟知,原文说:“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撇除文章涉及的具体的历史情境,人们由此总结的普遍的社会学原理是,一旦形势改善,曾被严闭的大门被开启了一条缝之后,人们就渴望开启更大的“缝”,获得更多的空间。

     由此看当下的社会心理,我们可以运用这样的社会学原理来解释:在“二十条”出台后,人们看到了疫情防控形势的改善的政策规定,希望获得更大的改善,由此产生了更为急迫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遭遇效率低下、行动迟缓的地方政府,就会出现较大的冲突,从而爆发舆情,地方政府成为众矢之的。

     作者简介:燕志华 博士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海珠街头事件的背后:“私刑”是如何出现的?

     刘红英被炮轰背后:一场“策划”失败的发布会

     引发网络争议的领导干部,思维模式有个“共性”

     谣言和离奇:社会学视野中的富士康“逃离事件”

     看待郑州富士康事件的几个视角

     从李宁品牌舆情,再谈“共情式”危机管理

     海天事件启示:舆情时代企业危机管理应有新思路

     与公众为敌:从海天的两次声明看危机管理之失

     谨慎为这位县委书记点赞

     统计显示7月重大舆情的引爆者都是90后!

     从安倍遇刺事件看中国公共外交的困境

     上海“保卫战”如何影响了社会心态和网络舆情?

     一些地方终于搞到人们从防控疫情到“防控权力”了

     唐山打人案中的“深喉”击中了法律和伦理难题

     唐山打人案:防范经济下行压力下极端反社会行为

     这种社会现象成为新型舆情!谨防成为一个烫手山芋

     教材插图、丰县“八孩女”、新疆毒教材……事件已经存在多年,为何今天才引爆舆情?

     关于教材插图的问题:要害在于把关人

     从近日几则丑闻看新媒体时代如何风险把关?

     上海需要着手为“伤城”进行国内国际公关

     从两个舆情事件看当下社会心态的冲突性

     看待上海疫情的3个新视角

     我们用五个舆情事件,来说明一个社会心理禁忌

     从俄乌冲突看今天传播领域的最大风险

     从名教授“被打”传言看社交网络的一个困境

     舆情视角下的摇滚崔健:天才般的归来

     面对“受困女”榆林和丰县首次回应的高下差别

     从俄乌冲突看出中国当下的决策风险和社会风险

     看丰县舆情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难以收拾的?

     重大舆情的官方回应需要“善后”和打补丁

     从4个官方通报,总结重大舆情回应的关键策略

     县城都是如何应对社会性丑闻舆情的?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