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疫情来临的恐惧超过了疫情本身:需要重视的一些风险场景
2022/12/11 21:46:11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燕志华

     当下国内疫情形势,如同冲出三峡的江流,不可能再回头了。相关方面尚未说是完全放开,可全社会都从心理上接受了全面放开的现实。从严格防控到“二十条”,感觉是开了一条门缝;从二十条到“新十条”,是中门大开。但是从新十条至今,感觉就是已经全面放开,门框都被冲得不见了。但是现实也是好事多磨。当热烈的人们从家中猛冲到小区门口之后,却突然迟疑了。很多人驻足了一会,选择了回归了家庭。拉上了窗帘,紧闭了门窗。不少人一时接受不了“国家不管了”的现实。“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负责人”的倡议,让人们从“想象的受害者”,变成谨慎的理性的人。很多人开始给至亲好友打电话,提醒这接下来的一个月,尽量不要出门。一般前头会加一句感慨:政府不管了,要靠自己了。当下社会处于“精神断奶期”毋庸讳言的是,过去三年,中国百姓付出了不少代价,中央到地方也扛住了不少压力,客观上保护了中国社会的平稳安全。病毒演变到奥密克戎阶段之后,围绕政策做法,社会各方的争论和博弈变得激烈。这种现象本质上是一种全民参与的公共政策大讨论。这种讨论难免夹杂了一定的混乱,阴谋论、群体情绪、阴谋想象和体制污名,从未间歇过,但是从舆论和舆情的角度来说,这都是正常的。如果一片寂静、全面同意,反倒是不正常的,不是吗?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疫情爆发之初,关于要不要放开、要不要戴口罩、要不要打疫苗等方面,无不展开了普遍的全民的大讨论,他们那里不是更乱、更撕裂吗?这或许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在出现共识、进行统一行动之前,一种社会公共决策需要付出的代价。从当下的社会心理来说,人们从政府的羽翼之下走出,需要独立地面对病毒,内心的脆弱、担忧和焦虑是可想而知的。从精神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角度看,这个阶段可以用一个专业词汇“精神断奶期”来形容,也就是相当于孩子在断奶之后,肯定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焦虑,充满了不安全感。我们当下的这种“不安全感”,会表现为群众的担心和焦虑比较多,在网络上表现为网络舆情较为激烈。这个说法,肯定会引发一些网民的不满,认为小瞧了群众的勇气和智慧,而高看了地方政府的防控的价值。但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否认不了的。当下社会心理可用一句话来表述:人们对于第一波疫情来临的恐惧,已经超过了疫情本身。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于恐惧本身的安抚和应对。公共宣传需要“心理安抚”介入虽说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感染数量,这个在作为公共话语平台的微博上面已经有所反映,但是从社会面上来说,当下整个社会正处于从0到1的巨大“突变”过程中,社会心理会历经难以接受、焦虑、恐惧、愤怒、缓和和接受的过程。如何引导社会情绪缓慢回落,是个很大的问题。现在大家谈论最多的是技术的问题,就是如何防止在第一波疫情爆发后出现医疗资源挤兑的问题,比如少去聚集之处等,让这个高峰曲线尽量平缓一点,也就是“压平曲线”的问题。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从心理的层面,压平另一个曲线,那就是尽量安抚社会的焦虑、恐惧和一定的愤怒,不要出现社会整体情绪的“挤兑”。这种情绪的“挤兑”,表现为舆情的爆发,可能导致一种舆情的转向。我们看到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尽量安抚社会心理。官员尽量减少了涉及专业领域的发声,而将发声的话筒交给真正富有民望的专家如钟南山、张文宏等人。不容忽视的是,这两位专家在此前也历经了不同程度的污名,声誉遭受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科学和规律的回归,他们的声望又回归到了正常值。我们建议近期的舆论宣传和公共宣讲,要适当引入心理学知识的参与,以专业性心理学的介入加强对于社会心理的安抚疏导,但这种介入不是保护,也不是放手,而是一种积极的鼓励,同时,更需要采取实打实的措施加强对于弱势群体如老人、有基础病的群体的保护。当下一些风险场景的研判由于很多地方已经不再进行大规模地核酸检测,事实上已经放弃了对于感染者的统计,放开成为事实。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接下来将从对于感染者的关注转向对于重症者的关注。如上文所言,当下社会心理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随时出现,对于一线的医疗机构和指挥者而言,无暇研判各种风险,这就需要大家都能提出一点问题以供参考。当下需要提前研判一些风险场景和危机场景,以做出预案安排。场景一:就以重症来说,虽然医院有一系列的医学指标,但是对于社会个体来说,仅仅意味着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感受,这会导致一个后果,那就是家庭个体和医疗机构一旦就是否为重症产生分歧,在人命关天的当口,会导致冲突。就是说,当市民感染了病毒并且出现身体强烈反应之后,由于个体的耐受力和感受力不同,会和医院的认定产生巨大的差异,由于病人和家属强烈要求入院,而医院又防范医疗资源挤兑而进行拒绝,就会出现此前不少地方拒绝病人正常就医而引发舆情的场景。这时医院门口会聚集情绪激动的家属,以及围观的人群;如果病人回家后真的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不测,医院又免不了惹来麻烦。所以有没有可能在社会和医疗机构之间,预设一个预检空间,确实问题不大的就劝退。起码不会真的为忙到焦头烂额的医院带去干扰。或者社区医院和全科医院以及社工应该发挥作用,及时为出现症状的居民提供帮助。场景二:根据各方判断,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可能会迎来第一个感染的高峰。这会给各个城市和地方的媒体带去一个问题:如何报道感染率和感染高峰?这是个敏感的数字,说多了说少了都是个问题。根据此前的经验和地方政府应对风险的一贯做法,一些地方有可能会模糊处理本地的感染情况,也有可能报一个极低的数字,以防范可能的社会恐慌和医疗挤兑,但是有时候一个极低的数字会和很多市民的切身感受大相径庭,从而引发各种质疑,殃及政府公信力。比如,如果有的小区感染率已经很高了,看到主流媒体给出的数字还是很低,可能会觉得政府又说假话了,那会导致人们怀疑其余的事情。重症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关于重症的舆情闹得沸沸扬扬,政府再说重症率很低,也会引发质疑。场景三:在焦虑和恐惧的空气里,人们变得敏感、多疑和易信。可能会出现抢购一些药物和各种医疗器材,甚至一些意料不到的东西。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风险。比如这两天,有的地方的黄桃罐头就脱销了,就源于人们相信“逃(桃)过一劫”的心理,更源于有人在网络言之凿凿地说,吃黄桃有利于缓解症状。在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理之下,传言就为真理代言。只要有人在网络上以确凿的口吻和模糊的证据,说明某个药物有效,就会引发抢购和囤积。事情越是重大,口吻越是模棱两可,就越是会出现病毒式传播,这个和迷信以及谣言的原理是共通的。想想几年前的日本核辐射引发食盐抢购,就知道很多看起来八竿子也打不着的事物,谣言和传言轻易就能在它们之间牵起红线。昨天是抢购连花清瘟胶囊、N95口罩,今天是黄桃罐头,明天、后天又不知是什么和病毒毫无关联的东西被抢购一空。问题在于,一些商家可能会利用当下这种敏感盲动的社会心理,拿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来为自己的产品引流,很容易就会带来抢购风。记得八十年代,有一段时间脚气流行。某个策划家就做广告说某种袜子因为喷了某种药水而有神效,结果某个厂家积压几年的袜子被抢购一空。场景四:接下来,医院将处于社会生活中一个中心的位置。会被社会焦点关注。可能会出现一些谣言和传言,比如某医院全员感染,比如重症抢救率的传闻等等。如果在感染的高峰期,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都出现症状,这会打击社会的心理。因此,应该为医院和医生群体做好预案,物资和支援应该有所倾斜。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价值在于,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很多事实上并不严重的事情,在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的渲染推动下,会变得看起来、听起来、说起来很严重,或者在网络上成为一场大型舆情。社会情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有影响力、更具有破坏力。风险管理在于事先管理风险,从而预防可能爆发的危机,或者使得危机爆发不那么强烈。从国外和境外的现实看,奥密克戎病毒已经没有那么严重。但是人们刚刚从羽翼的庇护下走出来,社会心理较为复杂,对疫情来临的恐惧超过了疫情的本身,等等,使得压平社会情绪的“曲线”在当下变得具有必要性。作者简介:燕志华 博士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面对群体的乐观预期,今天需要什么样的底线思维?

     为何说29号的新闻发布会具有重要价值?

     眼下激烈的疫情心理精准对应着一个社会学原理

     海珠街头事件的背后:“私刑”是如何出现的?

     刘红英被炮轰背后:一场“策划”失败的发布会

     引发网络争议的领导干部,思维模式有个“共性”

     谣言和离奇:社会学视野中的富士康“逃离事件”

     看待郑州富士康事件的几个视角

     从李宁品牌舆情,再谈“共情式”危机管理

     海天事件启示:舆情时代企业危机管理应有新思路

     与公众为敌:从海天的两次声明看危机管理之失

     谨慎为这位县委书记点赞

     统计显示7月重大舆情的引爆者都是90后!

     从安倍遇刺事件看中国公共外交的困境

     上海“保卫战”如何影响了社会心态和网络舆情?

     一些地方终于搞到人们从防控疫情到“防控权力”了

     唐山打人案中的“深喉”击中了法律和伦理难题

     唐山打人案:防范经济下行压力下极端反社会行为

     这种社会现象成为新型舆情!谨防成为一个烫手山芋

     教材插图、丰县“八孩女”、新疆毒教材……事件已经存在多年,为何今天才引爆舆情?

     关于教材插图的问题:要害在于把关人

     从近日几则丑闻看新媒体时代如何风险把关?

     上海需要着手为“伤城”进行国内国际公关

     从两个舆情事件看当下社会心态的冲突性

     看待上海疫情的3个新视角

     我们用五个舆情事件,来说明一个社会心理禁忌

     从俄乌冲突看今天传播领域的最大风险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