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抨击张文宏?这就对了!
2022/12/22 7:50:00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文丨燕志华
眼下,奥密克戎席卷各地。社交时代一个好处是,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朋友圈里和聊天群里寻求精神支持,有助于度过这个难熬的感染痛苦和精神焦虑,各种浅阅读文字和段子谈资,活生生地将一场世纪瘟疫演绎成了一场带点矫情的流行病。更何况,还有网络上各种吸引眼球的热点事件可以转移注意力。这几天的热点,就是作为科学家的饶毅抨击网红医生张文宏的事情,一时吸引了非常多的关注。作为悲剧人物的张文宏某种程度上,张文宏是个悲剧人物,因为他始终无法左右自己的声誉和形象,始终处于激流汹涌的网民情绪和网络舆情的随波逐流中。在疫情形势、政治评价、意识形态、中美博弈的涨落大潮里,他有时被推崇为浪尖的冲浪者,又经常地被浇成落汤鸡。

当网络情绪形势好的时候,他会出来说几句,甚至会多说几句;网络情绪不好甚至凶险的时候,他只好躲起来,宣布“退网”以保身。最近这段时间,随着疫情形势的放宽,网民整体的心理和情绪变得明朗豁达多了,他的声音又多了起来。很多人开始出来主持正义,说网民“欠他一个道歉”;还有人说,通观这么多的专家,只有张文宏医生从未变过。但是张文宏其实一直在变,根据网络舆情和网民情绪的变化,在躲闪,在权衡。他何曾主宰过自己的命运?如果说有一点没变的话,那就是他一直处于众人关注的焦点位置,任何时候他发声都会成为热点。但是他的形象和声誉一直在变,疫情风云和网民评价决定了他的社会评价。通过张文宏的遭遇,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一个人物是如何被推上浪尖,又如何被打入谷底。背后是中美全球激烈博弈叠加疫情演变背景下,社会心理和网民情绪如大潮般起起伏伏,个人命运不过是一叶扁舟。这三年来,他的一些言论值得推敲,有的失之轻率,并不一定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但他确实很多方面保持了医者的良心,只不过评价永远是网民和大众给与的,而舆论如同变色龙,时时都在变化,他不能幸免于遭受舆论的左右。他站在舞台上,身后巨大的屏幕就是时代背景,是背景决定了舞台上的他的角色,究竟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当背景是武汉疫情的时候,他是英雄,万民称颂;当他说出“与病毒共存”的时候,他又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美粉,遭受唾骂;当他说出“即将走出疫情”的时候,很多人又说他是“心理按摩师”,只是安慰……人红是非多,连带着博士文凭都遭受质疑,所幸的是,上海人一直是接纳他的,某种意义上,他是上海人的代言人,精神样本。如何评价张文宏是个科学问题,更是国民性的问题正如上文所言,疫情三年来,张文宏发表了非常之多的观点,有的赢得了声誉,有的招来了恶评,更多的是成为媒体和舆论的热点言论,成为无数网民的谈资和自媒体的素材库。在疫情发展和网民情绪爆发的多个关键时期,国内很多专家明哲保身、三缄其口,或者讲话只追求政治正确和意识形态安全,张文宏的发声显得弥足珍贵,也因此常常惹来很多的麻烦。但是,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作为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肝病专家的张文宏,他到底是依据什么给出了那么的观点,作出了那么多的判断的呢?今天看来,张文宏最大的科学精神,就在于一直保持开放向外的视野,一直与国际研究病毒同行保持高度的同步。他说的观点、作出的判断,绝大多数都是依据当时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基于病毒演变的规律性的科学共识而做出的,并非是个人的主观判断和随机应变。国内的病毒不是中国特色的病毒,它肯定符合国际病毒研究界的共有的规律,张文宏也不是病毒领域的顶级研究专家,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直眼睛向外,专注于观察病毒规律和科学一线的动态。他的讲话很多是建立在科学成果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和察言观色上的。当然,很多讲话不久就失效了,甚至变得错误了,因为病毒演变太快了,他也不是预言家,很多的判断也流于过早和草率。这本身是一种作为专家的正常的做法,但是在中美博弈和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的形势下,科学本身失去了中立性。同时,世界上的一些做法和观点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就以德尔塔病毒出现的时候,国际上不少国家的专家就认为以西方的能力已经无力阻挡,因而“躺平”“共存”论一时盛行。但中国人口太多,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至上。病毒走到这里,因为东西价值观不同而遭遇不同,中国人在中央领导下奋起阻击并大获成功。由此观之,我们可能低估了德尔塔破门而入的危机时刻,南京保卫战的国际意义和价值观价值。今天有人借着放开,说早就应该躺平,这是不讲良心的。张文宏那时的观点,是不成熟的!但我们会发现,张文宏网络形象的时好时坏,不是专业人士给出的评价,也不单纯是主流媒体的舆论给出的,而是网民给出的。网民的心理和情绪总是起起落落,非常容易受到中美博弈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巨大的波动。张文宏个人的形象和遭遇,就被迫围绕这样的群体性的情绪和意识而被动波动。张文宏如同在网络情绪的海洋上的一只浮标,浮浮沉沉预示着国际舆论战争和国内网民情绪的走向。形势吃紧了,他就被拉入水面之下;形势宽松了,他又被某种力量托出水面。为什么说评价张文宏,不仅仅是个科学问题,还是个国民性的问题,就是因为群体性的心理和情绪决定了他的评价,而这种群体的心理情绪,又和成熟、激烈、浮躁、理性和非理性、光荣和梦想等国民性格属性,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饶毅抨击张文宏是个好现象?很简单,饶毅对张文宏,这是专家和专家之间的科学交流,是科学争论之间的针锋相对,它围绕的是真相和证据,而不是个体对着群体、科学对着情绪。围绕科学的争论,往往能够真理愈辩愈明,而群体性的、情绪化的争论,难以争论出真相,更多的时候,只会造出更多的情绪的泡沫。这种泡沫,对于很多网红和意见领袖来说就是流量,具有可变现的经济价值,但是对于社会发展和真理讨论来说,它不过是一种信息冗余。看看饶毅作为科学家是如何怼张文宏的:“今天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断定疫情走向,没有一个人可以排除疫情永远伴随人类……”他依据的也是世界上关于疫情和病毒的统一观点,而这和方法论是和张文宏高度一致的。也就是说,他们的争论是建立在某种共识的基础之上的,是在一个共同的科学舞台上的打擂台赛,而不是科学精神和各种网络情绪各自站在自己的小山头的隔山打牛和隔空吵架。后者虽然吵得不亦乐乎,但是没有共同的对话基础,不过是各说各话,情绪发泄罢了。至于两者吵架的结果如何,谁胜谁负?这个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科学辩论的方式又回来了。这种科学辩论的方式,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基于科学的精神,而不是基于意识形态,更不是为了炒作话题,生产流量。所以说,饶毅抨击张文宏,是个好现象,意味着某种正确的科学的东西的回归。在张文宏再次归来的时候,因为自己的言论受到了科学家的抨击,这营造了话题,但是却有了高度的确定性,因为科学是有规则和标准的,它会出现一个确定的结果。但是群体情绪却是没有规则没有边际的,它永远没有结果,却只有后果。作者简介:燕志华 博士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布洛芬短缺背后:是不是专家群体的又一次误判?
面对群体的乐观预期,今天需要什么样的底线思维?
为何说29号的新闻发布会具有重要价值?
眼下激烈的疫情心理精准对应着一个社会学原理
海珠街头事件的背后:“私刑”是如何出现的?
刘红英被炮轰背后:一场“策划”失败的发布会
引发网络争议的领导干部,思维模式有个“共性”
谣言和离奇:社会学视野中的富士康“逃离事件”
看待郑州富士康事件的几个视角
从李宁品牌舆情,再谈“共情式”危机管理
海天事件启示:舆情时代企业危机管理应有新思路
与公众为敌:从海天的两次声明看危机管理之失
谨慎为这位县委书记点赞
统计显示7月重大舆情的引爆者都是90后!
从安倍遇刺事件看中国公共外交的困境
上海“保卫战”如何影响了社会心态和网络舆情?
一些地方终于搞到人们从防控疫情到“防控权力”了
唐山打人案中的“深喉”击中了法律和伦理难题
唐山打人案:防范经济下行压力下极端反社会行为
这种社会现象成为新型舆情!谨防成为一个烫手山芋
教材插图、丰县“八孩女”、新疆毒教材……事件已经存在多年,为何今天才引爆舆情?
关于教材插图的问题:要害在于把关人
从近日几则丑闻看新媒体时代如何风险把关?
上海需要着手为“伤城”进行国内国际公关
从两个舆情事件看当下社会心态的冲突性
看待上海疫情的3个新视角
我们用五个舆情事件,来说明一个社会心理禁忌
从俄乌冲突看今天传播领域的最大风险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