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条围绕饶毅和张文宏的留言,凸显了一个舆情规律
2022/12/25 23:08:52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燕志华

     近日,饶毅在网络抨击张文宏的事件,引发了网络的热烈关注。我们从中发现了不少有趣的现象和问题,分享出来与大家探讨。

     一、病毒如何摧毁了专家免疫系统?

     很多年前,在跟一帮朋友聚会的时候,谈到了今天知识分子和专家的局限性,其中一所大学的院长说了一句:“知识分子很容易被收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位院长作为地方的政协委员,和知识界、政界和企业界接触很多,肯定看到了不少知识分子不为人知的隐秘的一面。近年来看得多了,也想通了一些事情,因此也非常深地理解了这句话。

     我是从如下角度理解这个问题的。知识分子为何而读书?当然如果面对镜头和采访,他可能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是一般而言,一个人读书,除了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之外,是不是为了改变命运的成分更多一点?群体改变命运了,国家也大概率越变越好了。而钱和权,作为人类社会最大的两个元资源,获得其中一种,就足以实现理想。连孔子也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很多人从“道”的角度出发解释孔子的初衷,但有点过于冠冕堂皇了。孔子也是俗人。

    

     在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只能是做官,做官了才能接触到资源。到了现代社会,做官不再是人生唯一实现理想的路径,创业成功、发家致富也是重要途径。但这就出现了问题:如果知识分子面对拥有一大笔财富的机遇,会不会容易接受?也就是会不会有时候容易“被收买”?

     我想很多知识分子,包括专家在面对“足够诱惑”的时候,是很难抗拒的。尤其在今天,很多财富是资本带来的巨大回报,足以一夜跨入富豪的行列,那可能会导致很多悖逆理想、悖逆情怀、悖逆道德的现象,出现专家发言变为“专家代言”的现象。金钱和资本是人类社会制度的bug,常常穿破制度之墙,不好约束。

     问题在于,一旦知识分子和专家容易被资本收买,那他的发声还有公信力吗?这实际是在今天,尤其在疫情爆发三年来,很多专家遭遇质疑的根源所在,因为人们总是找到专家和利益勾连的各种蛛丝马迹,阴谋论也因之而起。

     尤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当下中国的很多专家其实是体制内的身份,很少有纯粹的市场化的自由派,即使有这样的身份,也大多是脱身于此前体制内的某个重要位置。这意味着,专家一旦失去公信力,往往殃及身后的体制。

     中国疫情爆发三年来,病毒没有摧毁中国的体制的力量、政府的威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但是却从外围,从某种免疫系统的层面,摧毁了中国的专家群体及其公信力。

     严格地说,摧毁了中国专家群体的公信力、权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人们对于知识和智慧的信仰。从武汉疫情爆发期间的某个研究所长的爱情故事,到后来的院士为中药或者西药带货、围绕病毒的各种争议、不少专家讲究“政治正确”的观点,再到张文宏的各种争议,网络舆情和网民审判已经褫夺了专家群体的神圣外衣。

     任何一个社会里,专家群体都是不可或缺的。恩格斯也曾经论证过,一个社会的权威是必需的。但是中国当下的不信任专家的“反权威”状况,一方面间接鼓励了某种反智现象和民粹主义的喧嚣,另一方面,也间接鼓励了某种社会撕裂现象和怪力论神的出炉。

     专家群体不是独立的,他是体制的组成部分,构成了表层类似皮肤免疫的体系。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认为专家群体出了问题,仅仅是知识界、知识分子的自己的问题,是这个群体的品质问题、道德问题,它实际意味着我们的免疫系统、皮肤保护层遭受了侵蚀,需要动员身体的抵抗力去进行修复和维护。

     二、扎心的现实:网民究竟在围绕什么而吵架?

     这三年来,利益成为一个高度敏感的事情。十多亿人口,面对共同的病毒、共同的症状、共同的市场需求,核酸、抗原、疫苗、中药、西药……哪个数字不是动辄以亿起步、以数亿计?这涉及的利益,是个天文数字,谁人不会动心?更多的人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分一杯羹就是难以想象的数字。

     专家不是圣贤,他们面对利益,还会秉持公心吗?实际上,这也是网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专家带货,常常导致声誉滑铁卢。即使不带货,但是可以给领导建议、给资本建言献策,不知不觉就能谋取利益,是更大的带货。不得不说,虽说群众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但是对于专家,绝大多数的是看不透的,这时候群众选择了谁也不信。这就是专家群体陷入了“塔西佗陷阱”。

     更何况,疫情和病毒在特朗普时代已经被操弄为政治化议题,已经深度锲入意识形态领域,任何一个涉及疫情的事情,都可以往意识形态的框架里装,屡试不爽。也就是说,专家的一举一动,总是容易被纳入意识形态的框架内进行衡量。一旦被套上意识形态的帽子,专家的名声好或者坏,基本就确定了。网络舆情是不讲道理的,只讲情绪和看法的。

     因此,专家和利益是否有纠葛,具有极端的重要性。这种关系非常明显地影响到了专家个人的形象和声誉。

     我们的公众号文章近日写到了张文宏和饶毅的争议,结果引来了数百条之多的留言,不少留言下面还有十多条跟评。

     我们对数百条留言和跟评进行了梳理和统计,发现今天影响饶毅和张文宏争议走向的因素,不再是就事论事,也不再是真相,影响支持或者反对的是两个关键因素:

     一是,谁是“我们的人”、谁是“美国的人”。我们的人就支持,美国的人就坚决反对;

     二是,专家是否有利益卷入抗疫事务中。有利益的就坚决反对,没有利益的就是真专家、真科学家。

     支持张文宏的最主要理由是——

     他是三年来唯一没有改变过的专家,是实实在在有良心的医生;

     反对张文宏的最主要理由是——

     他一直主张“躺平”观点,并坚持引进美国辉瑞疫苗,是西方“带路党”。其它还包括信口开河说感染是大号感冒、“90%以上无症状”等。

     支持饶毅的最主要理由是——

     饶毅是敢讲真话的科学家;

     反对饶毅的最主要理由是——

     他有多家公司,尤其据传是核酸检测公司。

     我们梳理这么多的留言和跟评,给出了上面影响两位专家名声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大家也已经发现了,这几个决定性的因素,和两位专家争论的事情本身,哪有多少关系?

     两位专家争论的问题,是张文宏的判断究竟是不是科学的、是不是有依据的?但是网民争论的焦点却早就远离了这个问题,而主要围绕上面的几个因素,如饶毅和张文宏是不是美国利益代言人、是不是有重大利益牵涉在当下的疫情防控事务中?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中国人争辩的陷阱。很少就事论事地围绕事情的真相本身而吵架,而是总是围绕事情激起的情绪而吵架。饶毅、张文宏的科学问题,到了网民那里,变成了谁拿了美国人的钱的意识形态的问题。

     这样的辩论,一般来说是永远没有结果的,并且是越辩论情绪越高昂,最后会发展为固化各自的偏见,结下梁子,难以和解,结果是彻底撕裂。实际上,围绕张文宏和饶毅,社会又一次出现了撕裂:拥饶派和拥张派,吵得不亦乐乎,但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三、社交时代的一个舆情真相:关于支持率

     从留言看,基本上拥护张文宏的数量超出拥护饶毅的非常多。实际上,拥护和支持饶毅的,仅占很小的一个比例。

     从舆情框架看,饶毅和张文宏构成对立的双方,一个留学的科学家,一个本土的医生;一个高高在上,一个唠叨民生,构成了网络舆情结构中的强势方和弱势方,这天然注定了饶毅的网民支持率会很低,而张文宏的支持率会居高不下。

     但是就在本文写作的时候,饶毅发声的公众号“饶议科学”发表了一个文章,只有标题《沉默的多数:“饶议科学”新关注和取消关注》,和一个图表。

    

     文章没有多余的话,但是意思简洁明了。就是说,当这么多的人批评饶毅的时候,但是更多的人已经开始默默关注了这个公众号,采取了实际行动。

     这个图表实际揭示了一个社交时代的一个真相,也是我们近年来发现的网络舆情的规律,那就是支持你的人往往不会发声,发声的常常是反对你的人。

     这意味着,虽然饶毅因为抨击张文宏在网络上遭遇了不少网民的批评,但是并不说明没有人支持,甚至可能因此获得了非常之多的支持。但是支持的人并不说话,因此一说话就会遭到张文宏粉丝的迎头痛击。

     但是当“饶议科学”宣称自己获得了更多粉丝关注的时候,更为科学的办法是应该对粉丝进行属性的分析。比如,哪些群体关注了你?哪些群体取消了关注?你的核心粉丝的画像是什么?这样会更加精准地服务好粉丝。比如,有没有可能知识圈层进行了更多关注,而基层百姓会离饶毅而去,并更多关注了张文宏?

     这其实是社交时代的一个难题,那就是支持你的人,即使偶有犯错,他们也会觉得正常,甚至倍觉可爱;不支持你的人,即便你做得再好,在他们眼里,你还是不值得支持。美国的特朗普现象,已经说明了社交时代的不少特点。

     饶毅和张文宏引发的热点,从表面看是拥护者和反对者群体的吵架,但是只要深入考察喧嚣背后的网络舆情规律,就能看清社交时代的某些人性规律。意识形态对于社会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个人的吵架和日常的生活。

     作者简介:燕志华 博士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饶毅抨击张文宏?这就对了!

     布洛芬短缺背后:是不是专家群体的又一次误判?

     面对群体的乐观预期,今天需要什么样的底线思维?

     为何说29号的新闻发布会具有重要价值?

     眼下激烈的疫情心理精准对应着一个社会学原理

     海珠街头事件的背后:“私刑”是如何出现的?

     刘红英被炮轰背后:一场“策划”失败的发布会

     引发网络争议的领导干部,思维模式有个“共性”

     谣言和离奇:社会学视野中的富士康“逃离事件”

     看待郑州富士康事件的几个视角

     从李宁品牌舆情,再谈“共情式”危机管理

     海天事件启示:舆情时代企业危机管理应有新思路

     与公众为敌:从海天的两次声明看危机管理之失

     谨慎为这位县委书记点赞

     统计显示7月重大舆情的引爆者都是90后!

     从安倍遇刺事件看中国公共外交的困境

     上海“保卫战”如何影响了社会心态和网络舆情?

     一些地方终于搞到人们从防控疫情到“防控权力”了

     唐山打人案中的“深喉”击中了法律和伦理难题

     唐山打人案:防范经济下行压力下极端反社会行为

     这种社会现象成为新型舆情!谨防成为一个烫手山芋

     教材插图、丰县“八孩女”、新疆毒教材……事件已经存在多年,为何今天才引爆舆情?

     关于教材插图的问题:要害在于把关人

     从近日几则丑闻看新媒体时代如何风险把关?

     上海需要着手为“伤城”进行国内国际公关

     从两个舆情事件看当下社会心态的冲突性

     看待上海疫情的3个新视角

     我们用五个舆情事件,来说明一个社会心理禁忌

     从俄乌冲突看今天传播领域的最大风险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