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舆情视角再看南大网民举报案
2022/12/31 12:23:54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燕志华

     12月29日晚,南京大学发布《关于我校工作人员周恒被网民举报一事的调查结果通报》,将公安机关和学校就此事进行的调查结果向社会进行了通报。微博和朋友圈里一时出现刷屏效果。这其实是此事的第四次刷屏。除了举报事件爆发那次之外,此后三次包括南大初次回应、举报人之母在微博自爆其子精神问题,还有此次南大的再次回应。由此可见此事影响之大,以及高校舆情受关注之重。此次正式回应,由于是学校和公安机关的联合调查,内容较为详细,基本无可辩驳,可以顺利结案了。值得一提的是,就在11月10日,举报人王某某母亲在微博发文之后,南大并未按照很多人预想的那样尽快调查、尽快回复以顺利平息此事,而是选择了“再等等”。据介绍,是南大和相关部门在一个观点上达成共识,即必须以过硬调查令网民信服,毕竟,事件不光涉及师德师风、学术失范,还可能涉及违法犯罪等等,只有过硬调查才有过硬发言权。因此,在晚了一个半月之后,最后才以翔实调查的形式进行了通报,这中间多的是责任心,增加的是公信力,令人钦佩。可以说,工作走到这一步,无论怎么说,南大官方和相关部门已经非常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真相调查、学校声誉挽回、公信力强化等方面,都可以说是一次高校应对危机的典范之作。接下来,我想从另个一个视角来分析一下此事。此事虽然属于偶发事件,但是令我思考很多。这种分析的视角,是我近年来从事网络舆情和风险危机管理以来的一些心得,仅供大家参考。在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之际,我总是想起多年前同学在宿舍下象棋的那个午后。那是同宿舍两位同学在下象棋比赛。一个高手,一个弱鸡,不一会儿,弱鸡就明显陷入被动,老将被高手兵临城下的各种长枪短兵和马后炮搞得左支右绌,狼狈不堪。围观的同学们都在帮助高手支招,尽快一招致胜。弱鸡疲于奔命,看样子危局已经撑不下去了,高手都有点不耐烦了。哪知就在此时,弱鸡突然抄起旁边一直未及走动的车,直下敌营,直抵高手的老帅之侧。高手第一时间还不以为然,还想腾挪一下就再组织进攻,可这一细看之下,老帅此时竟然无处藏身,就这样活活地被一举将死了。高手和弱鸡的较量,在最后一刻才出现结果。这个事件非常精彩,所以即便事过多年,细节依然栩栩如生。我想起这个故事,并不是说南大举报案和下棋这件事有相似的故事情节,但是就其启示来说,却有不少可比之处。三为何南大工作人员周恒被离校学生举报这件事,会勾起我记忆深处的下棋这件事呢?因为这也是一个明显的对弈棋局,不是你输就是我赢,是个“你死我活”的博弈局面,而且是一方是绝对的优势,一方是绝对的劣势。从结果看,周恒老师显然是“活”的一方,虽然曾经深受困扰,但是所好的是清白被证明,所有被举报的事情全部都调查为不实或者造谣;反观举报者王某某,如今坠入千夫所指、人生破产的境地,是上文所说的“死”的一方:道德品质上,堪称做法恶劣;身体上,精神出现问题;学术上,道德文章不分家,还有人会重视他吗?职业上,已经“社死”的他还有前途吗?人生道路,他将如何走下去?还有,他的妈妈,除非铁石心肠能无动于衷,她在“网络举报”自己的儿子的前后,曾经经历过怎样的不眠和痛苦?每个考上985高校的孩子,背后又有多少父母的心血?但如今,一切都是灰飞烟灭。举报者王某某作为一个刚出校门、还在治病的年轻人,还没真正开始人生,就因为自己的道德品质、狭隘的心胸,抑或是在自己的精神疾病的作用之下,犯下大错,一步踏入“死局”,不能不说是咎由自取,接下来可能要独饮人生苦酒。但是正如标题所提出的,我重新分析此事,是要从舆情管理的角度出发的。我的分析视角是,整个事件走到今天,或许制造了一个新的“囚徒困境”,事件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博弈赛点。而这一点,正是我突然想起自己同学在宿舍进行象棋“博弈”场景的根本原因。一个被逼入“死地”的对手,他会束手就擒吗?他会不会是随时想到翻盘?正如我的下棋博弈的同学,高下悬殊的情况下,弱鸡同学从未真正放弃,更在最后一刻击败对手实现反转。弱鸡被置入死地,除非彻底接受并躺平,那么剩下的还有“绝地反击”的选项,寻找破围时机。也就是说,处于“死地”的一方,依然存在博弈的空间,生命中的任何一种可能,都会成为博弈杠杆。更何况,举报者王某某是自认为在读书期间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而采取了非法手段进行举报报复的,如今举报未成,反受其累,更是一败涂地,他的那股愤怒和不平之气会凭空消失吗?也就是说,他依然有博弈的情绪动力。关注舆情领域这些年来,我看到的大大小小的现实案例非常之多,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每个弱势一方心中未被充分表达的心理和情绪,只能是短暂地被压制,但它不会消失,会一直横亘在那里,成为他过不去的人生大山,总有一天,这种内在之力会反弹,推动他去翻过那座大山,做出一些不可想象之举。这也是我接受一些地方的舆情案件咨询的时候,常常建议强势的一方,要为对方留下一点空间,不要相逼太甚,双方各退一步,有舍有得,海阔天空。而那些极端的舆情案例,其中不乏反社会的案例,如果细细分析背后的根源,常常是弱势者在左冲右突之后,实在是陷入绝境无论是法律途径还是调解途径,还是其它可能的途径,对手就是将所有的大门防守得死死的,一丝缝隙都不留下,留给弱势者的就是坐以待毙,接受硬塞给你的命运。那些胜券在握的人们,就是想不到有些已经失去一切的人,最后还会以命相搏,而这是他最后的博弈。外交部发言人在答复外媒关于俄乌冲突爆发的提问的时候,是这样反问的:他们有没有想过把一个大国逼到绝地的后果?一个大国都能如此不管不顾,遑论被逼入绝境的一介小民?很多不能成文的心得体会,恰恰是事件留给社会的最为精华的感悟。对于舆情案例的深入研究,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需要心怀敬畏,并以尊重每个生命作为一个人生戒条。五再回到文章开头的话题,这个举报案有没有可能有更好的结局?并非这种“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任何事情走到最后结局的不可挽回,本质上是一种危机的总爆发,而任何危机,总是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从风险累积到危机爆发的过程。进入危机爆发阶段,拿出应对措施往往都是太晚了,所有改善的可能性,都只能是在风险累积的过程中,及时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或许有可能使得危机不再爆发,或者爆发得不那么惨烈。就以王某某来说,他在就读期间曾因违反校规校纪而未能获得国家奖学金,故对分管相关工作的周恒心存不满。正是这种一直存在的不满,埋下了风险的种子,更在毕业之后种子破土而出,爆发巨大负能量。那么作为负责此事的老师,如果曾经考虑到这种失去国家奖学金对于一个年轻人的痛切感,有没有采取过一些较好的措施,如谈心工作加以疏导、主动接触拉近距离、相关激励进行补偿等,慢慢做通他的思想工作,从而令其放下思想包袱?另外,根据调查通报,王某某自本科阶段起就先后在多家精神卫生中心就诊治疗,作为老师有没有将这个因素考虑进去从而进行更好安抚,避免作为刺激性因素加重病情?在学生住院期间有没有做到尽力的关怀从而令其心怀感恩?等等类似做法,都是风险管理的手段。对于风险的早期干预,不一定总是有效,但是做和没做,对于结果常常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影响。影响人生命运的因素,常常有千丝万缕的玄机,你不知道到底是哪一根线上哪怕看起来是微小的一丝颤动,都会在长长的那一端产生巨大的震颤后果,从而成为决定人生命运走向的一次重要契机。当然,上述这些说法今天听起来这些都是马后炮,对于所有的结果来说已经只有空谈的意义。但是如果我们更多的人在进行社会治理和危机管理的时候,更多学会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预防性思考,而不是事到临头才幡然醒悟,那往往会收获一个更好的结果。如果危机爆发再考虑应对措施,往往大势已去,为时已晚。作者简介:燕志华 博士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数百条围绕饶毅和张文宏的留言,凸显了一个舆情规律

     饶毅抨击张文宏?这就对了!

     布洛芬短缺背后:是不是专家群体的又一次误判?

     面对群体的乐观预期,今天需要什么样的底线思维?

     为何说29号的新闻发布会具有重要价值?

     眼下激烈的疫情心理精准对应着一个社会学原理

     海珠街头事件的背后:“私刑”是如何出现的?

     刘红英被炮轰背后:一场“策划”失败的发布会

     引发网络争议的领导干部,思维模式有个“共性”

     谣言和离奇:社会学视野中的富士康“逃离事件”

     看待郑州富士康事件的几个视角

     从李宁品牌舆情,再谈“共情式”危机管理

     海天事件启示:舆情时代企业危机管理应有新思路

     与公众为敌:从海天的两次声明看危机管理之失

     谨慎为这位县委书记点赞

     统计显示7月重大舆情的引爆者都是90后!

     从安倍遇刺事件看中国公共外交的困境

     上海“保卫战”如何影响了社会心态和网络舆情?

     一些地方终于搞到人们从防控疫情到“防控权力”了

     唐山打人案中的“深喉”击中了法律和伦理难题

     唐山打人案:防范经济下行压力下极端反社会行为

     这种社会现象成为新型舆情!谨防成为一个烫手山芋

     教材插图、丰县“八孩女”、新疆毒教材……事件已经存在多年,为何今天才引爆舆情?

     关于教材插图的问题:要害在于把关人

     从近日几则丑闻看新媒体时代如何风险把关?

     上海需要着手为“伤城”进行国内国际公关

     从两个舆情事件看当下社会心态的冲突性

     看待上海疫情的3个新视角

     我们用五个舆情事件,来说明一个社会心理禁忌

     从俄乌冲突看今天传播领域的最大风险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