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迷思”妨碍了中国社会拥抱科学拥抱规律
2023/1/12 22:21:32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燕志华

     在涉及新冠用药这方面,今天不少人一直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困惑,那就是疫情爆发三年多了,为何临到关键时刻才发现最好用的都是西药?无论是布洛芬,还是Paxilovid,都是进口的西药,关键的时刻,很多中药“神药”都沉默了。我们需要承认,中国的药品研发界和科学界在这场高科技竞争中没有拿出像样的成果,否则也不至于在生死关头还必须老老实实地使用美国人昂贵的药物,国家出面也没谈下来多少价格。我们只知道美国人在芯片等很多方面在卡我们的脖子,没想到最新的卡脖子的东西是救命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救命就需要高昂的价格,石油是生意,生命也可以交易,很难指望美国人在这方面作出很大的让步。即便药物昂贵,但是国家依然将之纳入医保,表明国家不惜一切降低群众的死亡率,这和此前疫情防控三年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这作为一种价值观美德,反倒被人们忽视了,主要是因为吃药这件事,让很多人心中很不满。这个昂贵的美国药导致了很大的舆情和抱怨,在当下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心理。近年来,我们跟美国在很多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大家也都表现得同仇敌忾,但是没想到救命的时刻,还必须使用他们的昂贵的药,而且还经常买不到!这确实打击了很多人的民族自尊心,有时候只能骂骂“明目张胆”地推荐这个药的张文宏医生,但是大家都知道是一种社会心理在发泄罢了。虽然大家都知道,研究一种新药并非易事,需要时间,需要高科技,美国辉瑞公司在这方面是全球顶级的科研机构,这需要承认他们的地位,更何况新冠来势汹汹,不能责怪我们国内的科学界在这方面的无能为力。而且中药讲究一个“对症下药”,对于一些急症,长于调理和养护的中药确实很难手到病除。希望中药救命时候立竿见影,确实过于理想化。但是让大家心理不痛快的事情是,国内几乎没有人明确地承认这一点,更没有人愿意承认、敢于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在疫情期间几乎一直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的中药,包括被很多厂家捧为“神药”的中药,事到临头被发现用处不大。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眼下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包括相关的官员都在小心翼翼地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场抗疫新冠病毒的战斗中,中药表现到底如何?没有人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更不敢拿出一个像样的数据来答疑释惑,人们眼下只聚焦有效的西药,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选择性的无视。但是依然有人相信“神药”。日前有富豪在网上发文,称一种传统的中药救了他的90多岁的老母亲,说果然老祖宗的药是神药。大家上网一查,原来是一颗中药丸,由几味昂贵中药材制作而成,一粒就要数万到数十万。疗效到底是不是如他所说的那样且不说,毕竟有“最后开药的郎中最走运”的说法,单就这个价格,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有什么价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死关头才能验证真正的疗效。没有人在生死关头还在考虑价值观和爱国主义。因此有疗效的药品才上,没疗效的只能下。这个时刻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来不得半点马虎。这个时候医生没有提到中医,那就说明对于这个病毒导致的重症,中药力有不逮。但是这丝毫不妨碍很多老中医和中医药机构在网络上推送无数的贴文,说神奇的中药挽救了多少生命;中医在疫情中爆发了神奇的力量等等。所以,如果有机构或者专家给出一个关于中医疗效的数字,肯定会激起滔天的舆论冲击。因为中医药看起来几乎是维系了整个民族的尊严和自尊心,说中医药不好的话,就是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的冒犯,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正因为中医药对于病毒、重症的疗效成谜,也没有一个权威的专家或者机构就此拿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数字,所以中医的效果,堪称是“中医迷思”。只要没有具体的数字,就可以维持住传统的尊严和面子,还可以在这个阶段过了之后继续吹嘘“神药”,然后继续做生意。这也导致了面对中医药,人们集体性地不敢说真话,甚至不敢触碰这个话题。我们很多人希望大家说真话,但是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似乎都在心照不宣地沉默着,营造了这样的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大家不说真话,只说好话,不说坏话。但是这并不是“中医迷思”的最大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种心态阻碍了整个社会以开明开放的姿态拥抱科学、尊重规律,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进步。在这种中医神圣、中医不可侵犯的传统心理之下,人们就不自觉地将中药和西药对立了起来。中国人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就会产生战斗的动力。说西药是特效药,就是无形中贬低了中药,就是对于中医药传统的不尊重。对中医不尊重,那就是不爱国。在当下中美博弈的时代,这个帽子足以吓退很多人。为了不被戴上这顶帽子,很多人就选择了暧昧的犬儒主义态度,既不说中医的好话,也不说西医的好话。即使西方的大公司制作的好药,虽然大家都在使用,也感受到了它的好处,但就是不能在公共场合大张旗鼓地说。张文宏这么张扬地说,就被骂作“带路党”、美帝代言人。网络有人爆料,说有的网络大V在网络上一边大骂美帝的西药,一边私下里到处托人购买这种西药。因此,在无形的压力之下,不少人对于西药产品保持了沉默,其实就是对于科学和真相保持了沉默。既然都在沉默,就不能做到旗帜鲜明地拥抱科学、尊重规律,就不能张开双臂拥抱那些科学的文明的成果。红色的东西能变成灰色的东西,那它有一天就会变成黑色的东西。这全在于社会舆论的走向和引导。结果,科学和规律等常识性的东西,在今天的很多人那里,竟然成了一个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敏感东西。所以说,当下我们看到的“中药迷思”现象,正在阻碍我们拥抱科学和规律,阻碍我们支持正确的东西,事实上影响了社会的进步。

     作者简介:燕志华 博士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数百条围绕饶毅和张文宏的留言,凸显了一个舆情规律

     饶毅抨击张文宏?这就对了!

     布洛芬短缺背后:是不是专家群体的又一次误判?

     面对群体的乐观预期,今天需要什么样的底线思维?

     为何说29号的新闻发布会具有重要价值?

     眼下激烈的疫情心理精准对应着一个社会学原理

     海珠街头事件的背后:“私刑”是如何出现的?

     刘红英被炮轰背后:一场“策划”失败的发布会

     引发网络争议的领导干部,思维模式有个“共性”

     谣言和离奇:社会学视野中的富士康“逃离事件”

     看待郑州富士康事件的几个视角

     从李宁品牌舆情,再谈“共情式”危机管理

     海天事件启示:舆情时代企业危机管理应有新思路

     与公众为敌:从海天的两次声明看危机管理之失

     谨慎为这位县委书记点赞

     统计显示7月重大舆情的引爆者都是90后!

     从安倍遇刺事件看中国公共外交的困境

     上海“保卫战”如何影响了社会心态和网络舆情?

     一些地方终于搞到人们从防控疫情到“防控权力”了

     唐山打人案中的“深喉”击中了法律和伦理难题

     唐山打人案:防范经济下行压力下极端反社会行为

     这种社会现象成为新型舆情!谨防成为一个烫手山芋

     教材插图、丰县“八孩女”、新疆毒教材……事件已经存在多年,为何今天才引爆舆情?

     关于教材插图的问题:要害在于把关人

     从近日几则丑闻看新媒体时代如何风险把关?

     上海需要着手为“伤城”进行国内国际公关

     从两个舆情事件看当下社会心态的冲突性

     看待上海疫情的3个新视角

     我们用五个舆情事件,来说明一个社会心理禁忌

     从俄乌冲突看今天传播领域的最大风险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