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某些大学:不要让“师德师风”成犯罪分子的最后庇护所
2023/1/26 21:00:00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燕志华

     近期西南大学因为博士生举报导师胁迫其保持不正常关系3年,学校决定给予导师赵某取消导师资格、调离教师岗位等处理。看了之后让人不能淡定。一个采取了各种胁迫手段,给博士生带来了深重乃至终身精神伤害的所谓为人师表者,仅仅受到如此惩罚就安全落地,怎么看都难称公平。就是这样的处理结果,还是在该博士生再次举报之后才被迫公布于社会的,让人忍不住怀疑这可能本来只是一个预案。而且明明是赵某利用导师权力,双方是一种胁迫和被胁迫的关系,但是说明文字中“经调查,赵某与该生存在不正当关系”,给人感觉不光是轻描淡写,而且该生还可能是自愿的、是同谋者!此外,对于赵某所涉问题的描述到此就戛然而止,至于有没有其它的不端行为甚至涉嫌犯罪,再无下文。这样的文字暴露了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和倾向问题。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眼下的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信息公开渠道,这位老师说不定就能逃过一劫,在学校和各方的打点和粉饰之下,可能女生只能蒙冤一生甚至被倒打一耙遭遇污名,丝毫不妨这位导师在法学院继续为人师表,并为推动中国法治建设和中国法律环境的改善继续发热发光。中国自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也就进入了舆情时代,舆情提供了法律、道德和各种规章制度之外的新的外部性约束手段,它具有高维的特点,超越了现实社会绝大多数的约束手段,因此令人高度不适,在数年时间里让不少权力所有者和寻租者无法直视,直到中央率先重视舆情,倒逼各地积极改革,舆情作用才被正式认可。在今天,当绝大多数百姓已经成为网民,网络舆情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类似于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舆论对于社会改造之力,从未如今天这样作用显著,它往往体现为民意,超越了权力、法律、道德等手段可能的狭隘,在很多方面倒逼着中国持续向前进步。近年来,国内高校成为网络舆情的重灾区,各式各样的丑闻和丑态迭出,让人不禁担忧教育滑坡。虽然绝大多数的高校教师和教育从业者都是优秀的、令人尊敬的,但是不能否认,少数人师德师风出现问题甚至实施犯罪,不光给学生带来祸害,更给所在大学和中国教育形象带来伤害。高校舆情频发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进行解释。少数的教育从业者遗传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劣根性”,人生理想不过是追求“学而优则仕”,学以入仕一直是他们的追求,知识和文凭不过是敲门砖,这个理想无可非议,因为历史遗留的复杂因素,导致中国的知识分子很难寻找到独立价值和独立人格,只有攀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权力才能找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但是问题在于,很多人进入高校,并非是因为热爱教育和学术研究,教职不过是人生一个跳板、中转站,乃至“终南捷径”,而中国社会的现实很难提供更多的学界和政界的“旋转门”的机会,很多人看起来“安心工作”,实际上只是聊以度日。这也解释了为何曾有高校公开招聘某个行政岗位,竟然出现教授学者倾巢而出的窘况。还有一些人的人生理想一直未能实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那就只好“靠山吃山”,利用现实的条件制造权力、营造权力环境,为自己进行谋利和寻租。导师和学生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的关系,从招录到最后毕业,导师的作用非常关键。一些未能实现人生目标的导师,就开始利用这个制度赋予的教育权力打造一个权力场、利益场,这样虽然不在仕途,但是权力感也无二异,制造自己和学生的人身依附关系,甚至就和上文这位赵某一样,以各种形式胁迫学生和自己“存在不正当关系”。近年来,虽然高校舆情频发,但是不少舆情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高举轻放或者敷衍过关,成为一个公众难以满意、但是又只能无可奈何接受的糊涂案。我们在不少讲座和咨询场合,多次申明这样的观点,那就是类似的未能以公信力说服公众的舆情事件,表明上看风头过了,事态平息了,但是却在更深的层面上更大地伤害了公信力,因为公众和网民虽然不说话了、看起来接受了,实际上公众对涉及主体的怀疑更深了、成见和偏见更重了,阴谋论成型了,在内心深处已经抛弃你了!所以,我们要致力于说服,而不是简单说说;要击中公众内心的质疑,而不是自说自话;不要满足于现场的辩论胜利和口头胜利,而要从心理上说服对方。所有的表面胜利,都是另一种深刻的失败。只有少数的高校舆情的处理,最后令人满意,甚至令人尊敬。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案例之一,是北京理工大学去年12月7宣布,针对网上流传的关于该校教师方院士相关视频的处理结果,学校决定免去方院士的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职务,停止其研究生招生资格等。这是国内较少的针对院士进行的严肃处理。而此时距离事件发生已经过去两个多月,大家认为此事可能又是一个“葫芦僧智判糊涂案”——因为从视频看,呈现于公众面前的风险情境是可以解释的,并不唯一指向自己的作风问题——甚至可能不了了之的时候,学校公布了严肃调查的处理结果。无论此案背后有多少多方博弈,但是不妨碍北理工在此案处理中树立了积极形象,为自己赢得社会敬重。此外,高校舆情一直被严格限定于“师德师风”这个大框架内,这意味着校园内的所有严重舆情、可能的犯罪或者更严重的问题都可能被笼统地打包塞进这个框架,全部以伦理道德、生活作风来看待处理,其中可能涉及的严肃的法律问题就此豁免了。这就好比将各种动物猛兽全部赶入一个兔笼子里,而将笼子内都视为偶蹄的食草动物一样荒谬。这本身并非长远之计。就以此次西南大学舆情事件来说,赵某长期以来利用导师权力的胁迫行为,有没有涉及犯罪?博士生可报案了?公安部门有没有参与调查?都是待解的问题,而且根据资料能够看出,该博士生对于处理并不满意,学校应该给出更多的答复。高校舆情一直高发的原因,或许与结果被限定在师德师风范围内有一定关系,因为没有形成一定的威慑力和制裁效果。如果结局不是那么严重,谁又能抗拒权力带来的各种诱惑?各种勇于突破底线的行为就层出不穷,甚至成为一种潜规则被接受。人们经常感叹中国为什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此之多,因为高校就是一个这样适宜的温床,上述这样的少数高校教师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传道受业、人生态度、价值观、各种道术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自己的学生,从而季节性地批量地向社会供应大量的复制品,他们的使命就是实践自己所受熏陶的各种理念。很多人在出国之后,才知道在美国等西方所谓的自由社会里,他们大学教育要求之严格,令国内走出去的已经完成高等教育的学生感叹不已。不光考试容不得一点的欺骗,师生男女之大防不容亵渎,一旦越过红线就是身败名裂。而且校园内各种事件被置于法律的严肃关注之下。2016年,几位留美中国女生因为凌辱同学5小时被抓,一开始她们以为训诫一下就会放出来,结果3个主犯一共被判29年,不光她们,就是国内很多人也大跌眼镜,才开始认识到校园问题的法律严肃性。上述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了告诉西南大学以及有类似情况的高校并进行提醒,面对各种所谓的师德师风问题,有必要查查有没有违法犯罪问题。决不能让师德师风的框子成为犯罪分子最后的庇护所,因为不光是可能包庇了一个犯罪分子,更会给学校声誉和中国教育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作者简介:燕志华 博士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疫情放开后,出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社会现象

     数百条围绕饶毅和张文宏的留言,凸显了一个舆情规律

     饶毅抨击张文宏?这就对了!

     布洛芬短缺背后:是不是专家群体的又一次误判?

     面对群体的乐观预期,今天需要什么样的底线思维?

     为何说29号的新闻发布会具有重要价值?

     眼下激烈的疫情心理精准对应着一个社会学原理

     海珠街头事件的背后:“私刑”是如何出现的?

     刘红英被炮轰背后:一场“策划”失败的发布会

     引发网络争议的领导干部,思维模式有个“共性”

     谣言和离奇:社会学视野中的富士康“逃离事件”

     看待郑州富士康事件的几个视角

     从李宁品牌舆情,再谈“共情式”危机管理

     海天事件启示:舆情时代企业危机管理应有新思路

     与公众为敌:从海天的两次声明看危机管理之失

     谨慎为这位县委书记点赞

     统计显示7月重大舆情的引爆者都是90后!

     从安倍遇刺事件看中国公共外交的困境

     上海“保卫战”如何影响了社会心态和网络舆情?

     一些地方终于搞到人们从防控疫情到“防控权力”了

     唐山打人案中的“深喉”击中了法律和伦理难题

     唐山打人案:防范经济下行压力下极端反社会行为

     这种社会现象成为新型舆情!谨防成为一个烫手山芋

     教材插图、丰县“八孩女”、新疆毒教材……事件已经存在多年,为何今天才引爆舆情?

     关于教材插图的问题:要害在于把关人

     从近日几则丑闻看新媒体时代如何风险把关?

     上海需要着手为“伤城”进行国内国际公关

     从两个舆情事件看当下社会心态的冲突性

     看待上海疫情的3个新视角

     我们用五个舆情事件,来说明一个社会心理禁忌

     从俄乌冲突看今天传播领域的最大风险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