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极端灭门案看:基层治理的最大目标是什么?
2023/1/28 8:30:00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文丨燕志华
近日,某地一桩极端凶杀案引发关注。根据地方警方通报,嫌疑人持刀行凶造成6人死亡。嫌疑人已被抓获,眼下正在审理之中。一、类似恶性案件都有类似的发展环节从目前各渠道曝出的资料来看,事件大体是这样的,由于嫌疑人和村领导涉及到土地冲突,嫌疑人的各种抗争包括上访、投诉、报案都失败了,而且家人也多受牵连,可谓家破人亡,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杀人报复。虽然案件还在审理之中,地方必将给出一个真相,但是显然,这将是一个艰难的真相。该案牵扯多方,并且已成公众关注的焦点,任何一点的不透明、不公正都将引发舆论热议。从目前的形势看,也只有透明、公开、公正的调查和通报,才能为此案划上一个句号,否则,将出现一个开放性的后果,人们以各种猜测和阴谋论来填补信任的空白盲区,导致舆情久久难以结案。近年来,不时看到有的地方爆发类似惨案,再梳理一下类似案件的来龙去脉,都会让人感叹,凶案爆发的过程都是何其相似!几乎都走过了如下环节:基层强弱双方爆发利益冲突——弱者各个渠道跑断腿——难获公平对待——弱者陷入绝境,强者大获全胜——弱者以命抗争——悲剧结局——全社会反思。但从过去数十年的基层社会舆情爆发的历程看,这个“全社会反思”似乎并未出现积极的后果,也并未阻断这种恶性循环的不定期的反复。每一次发生类似的惨重事件,我们都应该将之视为一次基层社会治理的失败,起码是个重大挫折。多年来各地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惨重案件,虽说在社会转型期很难避免出现极端的社会现象,但是也不能不说,社会也并未能从这些事件中间汲取足够的教训,并形成足够的法治和治理的制度化成果。惨案是各种历史留下的负面因素的总爆发,是对当地社会生态的极大破坏,总体看来是个多输的局面,地方留下的大坑,生态修复也是困难重重。二、基层“一边倒”的利益纠纷意味着严重危机中国网络舆情的竞争格局,往往就是强弱双方围绕利益进行竞争,弱者唯一的也是最大的抗争手段,就是上网寻求弱势群体集体力量的支持和正义民意的支持,弱者借助舆情之力作为杠杆进行博弈,从而勉强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需要认识到的是,网络舆情发挥作用,离不开地方政府对于舆情的重视,如果地方相关部门对于舆情置之不理,那将直接导致舆情失去效力,当然,这又往往给地方政府带来麻烦,引火烧身。也就是说,地方相关部门在面临类似强弱相争的事件时,需要敬畏网络舆情,启动仲裁机制,给出一个相对公平的结果,实现良性循环。一旦地方未能做好公正的仲裁者,甚至任由底层社会的弱肉强食,那必然会导致一个不可预测的后果。对于网络舆情中强弱竞争、弱肉强食的一边倒的后果,我们曾经借助分析一些案例,撰文给出过警示,而写作时间不过就在去年年底。原文是:关注舆情领域这些年来,我们看到的大大小小的现实案例非常之多,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每个弱势一方心中未被充分表达的心理和情绪,只能是短暂地被压制,但它不会消失,会一直横亘在那里,成为他过不去的人生大山,总有一天,这种内在之力会反弹,推动他去翻过那座大山,做出一些不可想象之举。这也是我们在接受一些地方的舆情案件咨询的时候,常常建议强势的一方,要为对方留下一点空间,不要相逼太甚,双方各退一步,有舍有得,海阔天空。
而那些极端的舆情案例,其中不乏反社会的案例,如果细细分析背后的根源,常常是弱势者在左冲右突之后,实在是无力突围,陷入绝境。无论是法律途径还是调解途径,还是其它可能的途径,对手就是将所有的大门防守得死死的,一丝缝隙都不留下,留给弱势者的就是坐以待毙,接受硬塞给你的命运。那些胜券在握的人们,就是想不到有些已经失去一切的人,最后还会以命相搏,而这是他最后的博弈。用一句老古语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三、基层治理最大目标应是推动各方平衡博弈人性可以被收买,但是不可能被制服,因为人有个独特的东西,就是人性的尊严。正是这种尊严会使得一个被逼入“死地”的对手,不可能束手就擒,而是随时想到翻盘,处于绝境中的弱者,生命本身都可能成为博弈杠杆。我们会发现很多类似的惨案常常爆发在社会基层,比如乡村、村镇、城郊结合部或者县城以下,那里常常存在一个强弱对比鲜明的利益冲突格局,比如村官对村民、大户对小民、富户对穷户、本地人对外来者等。如果说城市“尚智”的话,则基层依然存在“尚力”的现实,也就是谁掌握权力、谁占据了重要资源,甚至谁人口众多、家大业大,谁就容易成为地方强势的一方,并可能在利益冲突中进行弱肉强食,而且,强者更容易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实现对于弱者的封杀,置后者于走投无路之地。
就以本文开头的案例来说,作为受害者,村领导是强势一方,应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重要社会资源,甚至可能获得相关方面的重要帮助而大获全胜,而本案弱者一方直接陷入家破人亡、一无所有的绝境。按照我们给出的分析逻辑,村领导遭到了弱者极端的报复,事件令人震惊,但看起来并不意外,而是一种弱者走投无路之后、实施最后博弈的逻辑结果。
虽然网络一些网民对于杀人者表达一定的同情是不对的,任何人走到杀人的地步,就是迈出了极端错误的一步,是一种反社会行为,但是事件需要反思,一是反思弱者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二是部分网民又为何会同情这个弱者?此外,我们也希望本文能给当下一些处于利益博弈中的人们以这样的启示,那就是当你以各种手段置对手于走投无路境地的时候,或许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重大风险!
各种惨重案件给与社会治理的教训是什么?那就是决不能让这种基层弱肉强食的场景再次出现,并需要以制度建设的方式,推动利益各方平等博弈,最终实现利益的平衡。这种看法,也是我们对于近年来各种重大事件教训的总结。至于制度建设,那应该是相关部门的事,就是畅通各种途径,让弱者也有博弈的工具。
当下不少地方有一种未经科学实践验证的看法,那就是认为如果要维持基层的社会稳定,那就有必要维持或者扶持一种基层“中心人物”的存在,比如家大业大的地方大户、有钱的成功者、有社会资源者等,或者鼓励他们竞选基层领导岗位。这种想法对一些地方来说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必须以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约束,绝不能放任基层出现某种强权势力,从而出现弱肉强食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在基层往往会被强者利用各种资源推动成为现实性。
近年一些极端案件的根源,在于弱者在和强者的博弈中,因为网络舆情未能为地方相关部门所重视,舆情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使得弱者借助舆情舆论作为杠杆的希望彻底落空,从而陷入绝望之地。正如不少网络资料指出的那样,弱者已经通过多种途径投诉、举报并在网络求助,但如泥牛入海,未有下文。需要提醒的是,相关部门忽视网络舆情必将招致两方面的后果,一是上级部门的事后追责,二是网络舆情的引火烧身:网民看到舆情被忽视,必然“迁怒”于相关部门。
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性建设,就是为上述这些弱者提供一些公共资源的帮助,比如畅通各种投诉、来访、举报、报案的渠道,或者提供一些法律的援助,而绝不能让他们有冤无处说,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处处碰壁,陷入绝境。一个陷入绝境的个体就是一个危险的炸弹。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这样“个体炸弹”被引爆的严重后果。本来,社会治理已经提供了足够的制度性渠道和工具,但是在实践中被人为地破坏了,因此,对于相关人员的追责,本身也是制度建设的一部分。
只有让强弱双方都能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中实现相对公平的博弈,这才是一个法治社会的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强者按着弱者在地上搓,强者打得弱者毫无还手之力。通过这样的博弈,最终才能实现双方利益的平衡,而非一方大获全胜,另一方被剥夺得一无所有。
竞争双方利用公共资源进行平衡博弈,这样不光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也将大大减少政府压力,将他们从各种社会纠葛中解放出来。因为在舆情时代,我们才恍然大悟,责权利是统一的,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政府大权在握,也往往意味着矛盾缠身。百姓任何一点事情都会闹到领导案前。将各种公权力让渡给社会、实现公共资源化之后,社会各方会自动拿起工具进行博弈,政府就可以轻装上阵,做更重要的工作。
推动社会各方平等博弈,并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这本身应该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大目标。
作者简介:燕志华 博士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疫情放开后,出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社会现象
数百条围绕饶毅和张文宏的留言,凸显了一个舆情规律
饶毅抨击张文宏?这就对了!
布洛芬短缺背后:是不是专家群体的又一次误判?
面对群体的乐观预期,今天需要什么样的底线思维?
为何说29号的新闻发布会具有重要价值?
眼下激烈的疫情心理精准对应着一个社会学原理
海珠街头事件的背后:“私刑”是如何出现的?
刘红英被炮轰背后:一场“策划”失败的发布会
引发网络争议的领导干部,思维模式有个“共性”
谣言和离奇:社会学视野中的富士康“逃离事件”
看待郑州富士康事件的几个视角
从李宁品牌舆情,再谈“共情式”危机管理
海天事件启示:舆情时代企业危机管理应有新思路
与公众为敌:从海天的两次声明看危机管理之失
谨慎为这位县委书记点赞
统计显示7月重大舆情的引爆者都是90后!
从安倍遇刺事件看中国公共外交的困境
上海“保卫战”如何影响了社会心态和网络舆情?
一些地方终于搞到人们从防控疫情到“防控权力”了
唐山打人案中的“深喉”击中了法律和伦理难题
唐山打人案:防范经济下行压力下极端反社会行为
这种社会现象成为新型舆情!谨防成为一个烫手山芋
教材插图、丰县“八孩女”、新疆毒教材……事件已经存在多年,为何今天才引爆舆情?
关于教材插图的问题:要害在于把关人
从近日几则丑闻看新媒体时代如何风险把关?
上海需要着手为“伤城”进行国内国际公关
从两个舆情事件看当下社会心态的冲突性
看待上海疫情的3个新视角
我们用五个舆情事件,来说明一个社会心理禁忌
从俄乌冲突看今天传播领域的最大风险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