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某宇失踪案”舆情刚平息,chatGPT就爆发了
2023/2/9 8:24:21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燕志华

     国人一直关注的“胡某宇失踪案”在2月2日发布会之后,舆情就大幅回落了。但网上相关反思的声音也慢慢消沉下去了,似乎随着死亡之谜的解开,胡某宇的事件就尘埃落定了。可是在我们看来,胡某宇案是各种重大舆情中最不应该如此仓促平息的一个事件。一个震惊全国的学生失踪案,最后的结论是自杀,从案件角度来说确实是可以结案了。但是从事件来说,难道它不应该是一个新的热点的开始吗?社会不应该继续追问并反思:为何一个大好年华的孩子竟生活于黑暗的精神世界中,并决定以自杀寻求解脱?尤其当我们看到地方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坐在发布会的主席台上,信誓旦旦地说要保护好学生安全的时候,突然感到一阵隐隐的不适。近年来,各种重大舆情,最后都以网络讨论的声音平息作为应对成功的标志,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制度性的成果作为社会进步的结晶。类似孙志刚的非正常死亡推动了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这样的成果往往难以看到了。更常见的结果是,舆情事件平息了,只留下一地的灰烬,网民们又忙着追逐新的热点去了,有关部门也就此松一口气。因此,丝毫不妨碍下一个舆情再爆发。大家只祈望,下一个热点不要爆发在我这里。就在“胡某宇失踪案”给出结论不几天,美国的chatGPT在全球引爆了焦点关注。这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胡某宇”自杀背后的系统性的社会问题。虽说年轻人自杀这样极端的社会案件不能责怪相关部门,个人、家庭、社会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看看国内有多少类似的青少年是因为教育问题而抑郁和自杀?这已经成了一个社会现象,相关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理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应对。但是显然,相关部门只是口头喊喊。这也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中国人口太多,教育资源又太少,导致这种竞争从大学门口一直排到幼儿园的门口,甚至胎教,都体现为一种竞争性的前沿行为。过去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现实,让民众看到活生生的真相,那就是教育真的可以改变命运。无数中国百姓的内心都被唤醒了,每个人都希望通过教育实现人生阶层的跃迁,为此每个家庭都投入这场人生机会的争夺战。看看每个城市晚上十点的中学学校的门口,就知道这个城市无数家庭的雄心,以及这个国家的活力。哪个学校门口不是人头攒动,那都是家长接晚自习下课的孩子回家的场景。孩子是全家的希望,他们是接着理想回家,他们因此身上发着光。这个场景,让人心疼,更让人感动。一个民族,如果每个家庭、每个人内心都有梦想,都在拼搏,而且有很大的机会实现,这个国家和民族,有什么理由不崛起?这个场景,相信竞争者看了会产生复杂的情感的。一个英国留学回来的朋友告诉我,他在英国努力学习给寄宿家庭的英国老太太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你们中国人这么聪明,又这么勤奋,怎么可能不超过我们啊!说着说着,老人竟然流下了泪水。中国高考改变了数亿中国人的命运,无数“小镇做题家”因此进入了城市,完成了人的城市化,又搭上了过去数十年国运的高速列车,每个人变成了野心勃勃的中产阶级和更为自信的中国人。三当美国人要围堵中国人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看到中国发展背后的底层逻辑,并非仅仅是高产的物质财富和世界第二的GDP,甚至并非是高科技,而是改革开放这样的政策,点亮了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他们首先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然后再通过勤奋的工作,整体性地将中国顶出了地平线。高考无疑是促进中国发展的优越制度,但在今天也越发暴露了双刃剑的效应。当中国的经济走到今天,当经济规模已经世界第二的时候,我们需要再次审视高考这种制度,会看到在分数公平的锋利刀刃下,有多少天才的冤魂!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是也因为这条独木桥,多少学习资质平平的孩子,坠入黑暗人生。多少孩子,他是做生意的天才,是人际交往的社牛,是商业谈判的高手,是演讲的大拿,是动手能力超强的达人,却因为不善于学习,或者在高中阶段觉醒较晚,可能被完全淹没。没有分数,你所有的天才都要归零,是业余爱好,彻底没有展现的机会。无数人的最终命运,就是成为去年刷屏的那个“乡下二舅”。更重要的是,高考只为十亿人口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却常常伤害了效率。一个天才的特长生,很难在高考制度下脱颖而出。比如,一个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整体的分数常常不会太高,他可能因此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而他这个特长在今天的社会,或许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今天推动社会进步的,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的金字塔的塔尖,往往依赖天才。天才常常是人类社会大脑的活跃细胞。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总分很高的优秀的孩子,但是某一方面有更高的培养需求,但是在眼下的制度下,很难成长某个领域的高手。他们本来可以扬长避短地更好打磨竞争的利器,但是因为高考需要各科均衡的分数和全面的发展,不得不花费巨大力量去“补短板”,结果耽误了大量的成长机遇。“木桶理论”有利于高考,在今天却不利于社会进步,尤其是高科技进步。所以很多人说,中国难以出现乔布斯。高考选拔出的人才,更适合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时代,今天的社会,更需要创新和独创性,需要站在人类智力的金字塔塔尖的少数天才和某个领域的特长生,这种培养模式就显出很大的不足了。尤其在这两天,当人们看到chatGPT爆发的时候,社会出现一股焦虑和紧迫感。这几天,全世界都在谈论chatGPT,短短时间内使用人数就达到了一个亿的平台级用户规模,这表明人们对于美国的高科技领域依然抱着强烈的关注和兴趣。在中美全球性博弈的背景下,这种高科技领域亮点格外引人瞩目,也容易引发焦虑和竞争。因为一个共识已经形成,中美竞争的未来,取决于哪个国家在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和胜出。前段时间中国在5G领域有所领先,引发了美国自上而下的焦虑。眼下的chatGPT成为高科技领域跑出的另一匹黑马,只不过是在美国跑出的。这股谈论的热潮很快蔓延到了国内的各个领域。人们关注的是,chatGPT会引领下一个十年的高科技的发展潮流吗?如果是,那中国的机遇在哪里?更多的人,尤其是教育领域的人更在问:中国的教育环境,能够培养出创造chatGPT的人才吗?越来越多的教育界的人士开始出面发声。比如,有的指出,中国的公有体制的教育,提供的仅仅是普惠的基本的教育水平,是保障社会底线和基本知识水平的教育,但是在今天的充满竞争性的高科技领域,需要的是能够激发个性化创造力的教育环境。中国该如何尽快创新教育环境,以适应今天中美全球激烈竞争的态势?再回到开头的“胡某宇案”的悲剧。无数的孩子在分数的竞争阴影下卑微地活着,本应充满阳光的人生却阴云低垂,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走上不归路。每个孩子的失去,都意味着背后一个家庭希望的毁灭。其实细细思量,无数孩子每天几乎被学业榨干,要的是最大的结果是什么?不过就是一纸文凭。中国人口实在众多,一纸文凭才证明你有资质获得工作,才有敲门砖参与社会竞争。就因为够不到这样一纸文凭,一些孩子就抛弃了人生。即便学生作为幸运儿进入了大学,但是在获得文凭之后,就躺平了,变成肥宅了,不愿意去工作了,甚至连结婚生孩子都感觉麻烦。因为他们觉得完成了父母最大的愿望,人生使命已经完成。理想、情怀,乃至兴趣,早就被掏空,此时再让他们有创造力、有独创性,对于当代大学生群体来说已经很难了,这个群体已经失去激情了。代价如此惨重的教育,但是面对今天亟需的创新性的人才,却是无能为力。文凭并不意味着创新性人才。我们看到美国很多高科技人才和高科技公司的创业者,常常休学,抛弃了文凭。尤其在看到chatGPT爆发的时候,人们不禁担忧,中国未来高科技竞争所需要的创新性的人才,从何而来?中国高等教育的“钱学森之问”,从来没有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那是因为在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的时代,教育还可以培养普通劳动力庸庸碌碌地混日子,但是今天面对中美国运博弈的关键时刻,却需要尽快给出答案,并采取措施。我们看到美国为了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即便是两党如此对立,社会如此撕裂,依然在短期内出台了各种法案,成立了各种委员会。中国的政治社会形势远比他们要好,有条件尽快改进人才培养机制!这也是我们一反常态,不希望“胡某宇案”的舆情不要这么快平息的原因,这个悲剧能够激发我们深入反思今天的教育体制。但是遗憾的是,这个反思的契机在地方的各种新闻提示、在网民盲目追逐热点以及相关部门无动于衷、各种专家的犬儒主义之下,可能又将白白流失了。作者简介:燕志华 博士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疫情放开后,出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社会现象

     数百条围绕饶毅和张文宏的留言,凸显了一个舆情规律

     以“胡某宇案”为例:成功的发布会需要具备三点

     饶毅抨击张文宏?这就对了!

     布洛芬短缺背后:是不是专家群体的又一次误判?

     面对群体的乐观预期,今天需要什么样的底线思维?

     为何说29号的新闻发布会具有重要价值?

     眼下激烈的疫情心理精准对应着一个社会学原理

     海珠街头事件的背后:“私刑”是如何出现的?

     刘红英被炮轰背后:一场“策划”失败的发布会

     引发网络争议的领导干部,思维模式有个“共性”

     谣言和离奇:社会学视野中的富士康“逃离事件”

     看待郑州富士康事件的几个视角

     从李宁品牌舆情,再谈“共情式”危机管理

     海天事件启示:舆情时代企业危机管理应有新思路

     与公众为敌:从海天的两次声明看危机管理之失

     谨慎为这位县委书记点赞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