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跑不出ChatGPT背后:14亿超大市场的“科技诅咒”
2023/2/12 8:20:00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文丨燕志华
近日ChatGPT一跃而为全世界最大的网红,给中国科技界和网络平台带来了震动。来自教育、网络和经济领域的专家们开始指出我们传统教育模式的诸多不足,并反思中国为什么较少出现原创性的技术。这种来自大洋彼岸科技进步倒逼式的反思是必要的,有助于我们下一步更好地发展。正如很多专家指出的,我们传统教育对于知识传承过度重视,而对于创新性思维培养则相对轻视;社会对于应用性技术高度重视,而对于夯实基础学科则相对忽视等。这些方面也是未来需要重视并改善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另外一个尚未引起关注的现实,那就是中国十四亿人口构成的世界级的超大市场,潜藏着一个超级的“市场诅咒”。简而言之,十多亿人口构成的这个超级大市场,使得国内的大小企业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市场客户,只要手握镰刀、方法对头,就能收割到足够的“韭菜”。尤其是大型企业和平台公司,早已形成高度垄断的格局,以及高度安全的利润池,他们缺乏足够的动力去进行前沿领域的高科技研发,这就使得中国很难出现原创性的技术,陷入一种重实用、轻原创的市场陷阱。一、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一种发展的“诅咒”如果一个国家在某个方面的自然原始资源过于丰厚,比如矿产资源、市场规模等,本身可能就会形成一种诅咒、一种发展的陷阱。就以我们的邻国俄罗斯来说,虽然现任总统普京上任后誓言励精图治,但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是,俄罗斯多年来并未出现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其中重要根源在于经济转型不彻底,乃至失败,从苏联时代到今天,其经济模式其实依然是高度依赖石化初级产品的出口。由于这种自然资源禀赋太过优越,经济总是过得去,油价高企时候就大赚一笔,油价低迷时候就加大产量薄利多销,导致经济转型总是不成功。在此次俄乌冲突中,俄罗斯本来握有能源武器的王牌,但是北溪二号管道被炸后,王牌一夜之间失效,但或许对这个国家的经济转型带来倒逼效应,比如主动向中国开放大片国土市场。再就是非洲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由于在殖民地时代一直作为初级产品的出口地,形成了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依赖,再加西方国家有意无意地采取各种手段进行降维打击,导致这些国家产业提升的可能性被锁死,这些国家政府由于靠山吃山也能过活,因此也形成了一种发展的诅咒。某种意义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了经济解锁能力,但是这有赖于国际大势的博弈发展情况。此外,我们不能轻视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14亿人口构成的超级大市场,也可能存在这样的发展陷阱。因为大型市场本身也是一种珍稀的优越资源,十多亿人口的嗷嗷待哺和日常消费、4亿多中产阶层的消费升级、大型企业的全球产业链等等,本身都构成了肥沃的市场土壤,成为西方国家割舍不下的“肥肉”,也是我们对外交往和博弈的巨大筹码。但是,这种超级消费市场本身,潜藏着上述这种陷阱:不需要高科技,掌握一定资源的企业就能过得很好,甚至可以进入世界500强。二、中国企业只有一种商业模式,就是“割韭菜”我们在近年来,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风险投资在中国社会寻找企业的时候,只看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这个企业的赢利模式和商业模式如何。只要这个企业跑在了风口赛道上,而且赢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看起来具有创新性,基本就能获得不错的投资和估值,然后有了钱之后,又加大护城河,很多企业就快速成长了。所谓的商业模式,就是“割韭菜”的方式方法,是否能发挥“镰刀”的最大效率,是否能确保割得长久一些。但是反观美国硅谷等地的风险投资,更在意的是年轻企业的技术能否“改变世界”,并产生全球性的影响力。这就使得不少风险投资偏重于投资那些原创性的、具有改变世界潜力的初创公司。只要这样的技术成功了,早晚就会获得巨大的资本回报,而他们资本变现的方式,更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回报,如股权的比重、股价的高涨等。这样的案例在各种资本大佬的故事里比比皆是,从微软到谷歌、苹果,再到Facebook、推特、SpaceX以及今天的ChatGPT,无不是依靠原创性技术获得资本的青睐的。比较两个国家对于资本、技术和商业的观念实践,会发现美国更重视技术的原创性,各种风险投资也偏重于投资这样的技术,而中国更偏重于技术的实用性,通过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的消费产品,从庞大的市场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本来,这两种发展路径和模式只是因为国情的不同而选择的不同的路径,但是在今天中美激烈竞争的时代,两种模式却显示出了高下之分。如果我们缺乏原创性技术的土壤和研发能力,只注重技术的应用,我们永远就处于二流的国际地位,因为只有一流的社会才拥有研发和原创的能力。在道和术、“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实用性永远只是处于次一级的位置,处于从属和跟随的位置。美国人也会一直指责中国知识产权有问题,实际上,很多美国人常常将中国社会的“C to C”说成“Copy to China”,这是令人尴尬的。很多中国企业不愿意花费巨资搞研发,而热衷于技术的拿来主义,只要做成合适的产品投放市场,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谁还会再关注高科技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中国大型市场的诅咒。从现实看,中国大型平台公司的产品的成功,常常不过是依赖海量的消费者支撑起来的用户规模,无论是电商、团购、外卖、快递、拼一刀,还是网络游戏、智能手机、网络贷款、流量红利,无不是依靠十四亿消费人口的人海战术。一句话,大型企业和平台公司的商业模式,绝大多数都是“割韭菜”的模式。不少人注意到,在美国的ChatGPT爆发后,国内不少公司第一时间推出了自己的open AI,大家一试用才发现需要接受收费套餐。可以看出企业的割韭菜思维是如此根深蒂固。三、引导资本投资为何如此重要?2月7日,美国总统拜登在众议院发表了年度国情咨文,其中重要内容是将推动盟友对中国高科技技术的出口管制,不少人认为,美国正在推动打造针对中国的“科技铁幕”,这意味着接下来中美的科技战还将持续。如果不是美国引爆的中美科技战愈演愈烈,我们可能还很难体会到中国当前面临的科技压力,也因此更能理解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的政策,是如何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十多年,在资本的推动下,中国科技企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商业模式常常是占有市场、扩大用户规模,再割韭菜、薅羊毛,但是对于提升科技水平,价值不大。这主要表现在集中烧钱搞垄断,资本所到之处只留下一两家头部企业,中小企业遭遇血洗,线上搞流量,线下搞地推,终于近年来,资本内卷到进入社区和菜市场,要和小商小贩抢饭吃,要赚尽中国社会最后一颗铜子。可以预计,如果没有足够的反垄断和政策引导,大平台公司在今天的垄断地位已经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形成了某种阻碍作用,对于年轻人未来空间形成通杀效应,“996”将是常态,创新创业将是空话,哪还有心思搞发明、结婚生子?中央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除了是加强监管,更是引导资本的流向。不少人注意到,在政策出台后,有的平台公司除了加大慈善力度,而且开始投资搞芯片等高科技领域的研发。资本的投资动向,在很多方面影响了社会发展路径和向左向右的选择。进行高科技研发,除了国家政策引导,最具可能性的就是大型平台公司了,有资本、有人才、有组织,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只有社会形成共识,更多研发原创性技术,才有可能打破超大市场的“发展诅咒”,在未来的高科技竞争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简介:燕志华 博士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胡某宇失踪案”舆情刚平息,chatGPT就爆发了
疫情放开后,出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社会现象
数百条围绕饶毅和张文宏的留言,凸显了一个舆情规律
以“胡某宇案”为例:成功的发布会需要具备三点
饶毅抨击张文宏?这就对了!
布洛芬短缺背后:是不是专家群体的又一次误判?
面对群体的乐观预期,今天需要什么样的底线思维?
为何说29号的新闻发布会具有重要价值?
眼下激烈的疫情心理精准对应着一个社会学原理
海珠街头事件的背后:“私刑”是如何出现的?
刘红英被炮轰背后:一场“策划”失败的发布会
引发网络争议的领导干部,思维模式有个“共性”
谣言和离奇:社会学视野中的富士康“逃离事件”
看待郑州富士康事件的几个视角
从李宁品牌舆情,再谈“共情式”危机管理
海天事件启示:舆情时代企业危机管理应有新思路
与公众为敌:从海天的两次声明看危机管理之失
谨慎为这位县委书记点赞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