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教授被赶下台:莫名击中了中国社会的几个痛点
2023/2/23 8:26:09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燕志华

     关于日前合肥教授在中学讲座被抢话筒事件,有如下感想:陈教授庸俗的人生观,以及更令网民愤怒的“人种改良论”,引爆了一直以来都异常敏感的教育舆情。近年来,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实施遏制战略以来,网民最为担忧的就是教育领域混入了不少崇洋拜外的假洋鬼子、道德水准低下的“知识流氓”、思想不配为人师表的投机分子,这些人不光在日常教学中给年轻人灌输庸俗低下的思想,沦为西方文化的精神附庸,勾起了人们关于“和平演变”的不安心理,还可能在关键时刻会叛变和逃跑,会第一时间“润”出去。人民群众对于这类大伪之徒深恶痛绝。陈教授这个正式讲座之前的一段“开胃菜”式的言论,恰恰精准刺中了国人的这些痛点。他的名师身份、1800多场道德讲座,以及大学教授的光鲜身份,和他的儿子出国并且找了“洋女友”的洋洋优越感、庸俗低级的思想,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他的身上集中了人们厌恶和恐惧的各种教育界的弊病,但却身居高位,就一举引爆了群体的愤怒。尤其是他面对一群孩子如此侃侃而谈灌输庸俗论调的时候,群众尤其不能原谅。二当中年油腻撞上少年的血气方刚,就是一个爆款。尤其当年轻人不反对“小粉红”现象的时候,这种冲撞就有更多的火星。引爆这则舆情的,除了事件的突发性、新奇性以及教育舆情本身的敏感性,更让舆情火上浇油的,是陈教授的“崇洋媚外”的思维。在今天中美处于全球激烈竞争,或将影响接下来十多年国家命运的历史性时刻,人们同仇敌忾,决心联合起来,帮助自己的国家战胜这个危险的敌人,确保中国这列高速列车继续沿着自己的发展道路稳步前进。此时涉及美国和日本的各种信息,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新疆毒教材事件爆发了,教材插图问题爆发了,富人和演艺界明星“润”出国的新闻高度敏感,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更受关注了。同时,由于特朗普政府时期对于中国的极限打压,以行政力量打压“民族之光”的华为,扣押孟晚舟,极大地激怒了本是“网络世界公民”的一群年轻人,他们出生于90后,没有物质匮乏之虞,却具有情怀和正义感,他们热爱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这样的年轻人先是被一些公知和中年人轻蔑地称为“小粉红”,结果他们干脆就接过了这个标签,大大方方地做起了“小粉红”。综合上述各种因素,就知道,当一个崇洋媚外的中年油腻男,在公开场合洋洋自得地分享庸俗价值观的时候,可想而知在有的“小粉红”心目中,是多么庸俗不堪,难以容忍。他本来是想摔门而出的,但是又回来,并冲上了舞台,夺下了话筒!三按照心理学的解释,每一个口误都可能暴露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就如同拜登每次被白宫解释为“口误”的讲话,其实都是一种大实话。陈教授这种调侃,其实大段的内心独白,听众都不是傻子。看看近几日的各种网络爽文,就知道人们好久没有进行过这种酣畅淋漓的情绪宣泄了。网民对于道德犯的抨击,总是没有顾忌,也不遗余力。人们其实并非愤怒于他的价值观。因为他的庸俗价值观,我们很多人都有,或许不少愤怒的网民也悄然实践着。人们愤怒的是作为一个名师、一个教授竟然有这样的庸俗价值观,而且是公然给年轻人布道和洗脑。只有少数的职业天然带有道德色彩,不允许庸俗价值观的污染,这包括教师、官员、医生等。一个庸俗的人,可以在私下里给别人讲,但是你作为教授,却不可以,更不可以在公开场合给年轻人灌输。这就是毒害下一代。还有一点,中国人讲究“台面意识”,也就是台下你怎么讲都没问题,听者至多一笑了之,但是一旦到“台面”上,也就是公开场合,一讲就是错,就是万劫不复。有的意见领袖在自己的公号文上整天骂地方贪官,批评领导干部,但是曾有党报邀请他在党报上写一篇文章,结果发现他写得比党报评论员还主流、还正能量。这就是有“台面”意识。这位陈教授混淆了人生的“台上”和“台下”,台上台下形成了一个锋利的“剪刀差”,成了声誉形象的“断头台”。虽然他号称讲了1800多场,但是依然不知道公共言说的严肃性和风险性,并一头撞到了枪口上。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一群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广泛存在于一些公职人员、公众人物、流量网红群体里。典型的特征就是心口不一,表里不一,台上台下高度违和。在台上和公众面前,侃侃而谈,高谈阔论,都是高尚阳光话语,但是在台下和私下里,熟谙厚黑学和潜规则。此次被夺话筒的陈教授,是国内较为少见的被当场抓了现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想而知,那个未被打开的PPT里,肯定是惊人的高韬之见、令人肃然起敬的道德修为,以及对于年轻人殷切期望,讲到情深之处,必然会借自己非凡人生的一段心路历程,抒发感恩之情,那个时刻陈教授必然是通体发光的。但是没想到一段夫子自道式的调侃,终于自我暴露,表演的机会被剥夺了。预料接下来再难有表演的机会了。拥有悠久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的社会,由于需要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对群体形成凝聚力和约束力,因此,集体需要每个人的头脑里有理想、有道德,这样才是合格的个体,社会因此更有向心力。每个人都活在某种价值观的遮阳伞下,像个光环罩在头顶,这样每个人才活得合情合理,和社会才能和谐共处。一旦暴露出自私自利的想法,和这种整体价值观有不和谐的地方,冲突就爆发了。因为人性常常是自私的,但是又和整体社会价值观有所冲突。所以中国作为这种传统文化较为浓厚的社会,总是会成批地生产一批“伪君子”,或者大伪之徒。儒家文化的社会里,总是出现大批的伪君子,远远多于其它社会,就是这个道理。他们一方面要高唱价值观,另一方面又掩饰不住各种人性的自私。其它社会成员就觉得过于虚伪,需要给与抨击。如果你是个普通人,虚伪倒也罢了,如果是公众人物、身居高位,虚伪就令人不能忍受。尤其是那些将这些价值观作为上位敲门砖的成功人士,人们觉得不能赦免。如果陈教授的言论放在西方社会,不会有丝毫的问题,甚至会被认为是幽默。因为在那里,人们认同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只有个体变好了,社会才会好,无数的个体变好了,社会就向前进步了。如果陈教授没有名师的身份,也不是一个大学教授和教育工作者,而是一个凡夫俗子、一个普通的人,他大概率是安全的。在今天中国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也慢慢认同了个体通过奋斗,虽然过程是粗鄙的,出心是自私自利的,但是只要不违法、不悖逆道德,总体上也是有利于社会的。但是遗憾的是,他作为名师,又是在中国集体主义文化浓厚的社会里,说这种话就悖逆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伤害了中国的民众。尤其在当下中美激烈博弈、教育舆情热度居高不下的时候,他的这种言行,就成了一种强烈的道德犯罪。

     作者简介:

     燕志华 博士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如何摧毁一个县城?主流媒体“自媒体化”有杀伤力

     “胡某宇失踪案”舆情刚平息,chatGPT就爆发了

     疫情放开后,出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社会现象

     数百条围绕饶毅和张文宏的留言,凸显了一个舆情规律

     以“胡某宇案”为例:成功的发布会需要具备三点

     饶毅抨击张文宏?这就对了!

     布洛芬短缺背后:是不是专家群体的又一次误判?

     面对群体的乐观预期,今天需要什么样的底线思维?

     为何说29号的新闻发布会具有重要价值?

     眼下激烈的疫情心理精准对应着一个社会学原理

     海珠街头事件的背后:“私刑”是如何出现的?

     刘红英被炮轰背后:一场“策划”失败的发布会

     引发网络争议的领导干部,思维模式有个“共性”

     谣言和离奇:社会学视野中的富士康“逃离事件”

     看待郑州富士康事件的几个视角

     从李宁品牌舆情,再谈“共情式”危机管理

     海天事件启示:舆情时代企业危机管理应有新思路

     与公众为敌:从海天的两次声明看危机管理之失

     谨慎为这位县委书记点赞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