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认清了这两个网络真相,网暴威力就大大削弱了
2023/3/1 22:56:50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燕志华

     网暴可以说是一个老问题了。我们曾经撰文《关于网暴和新京报:五个真相和一个建议》进行了探讨。近日,两则网暴新闻又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一是,24岁的杭州女孩因为染了头发被网暴,导致严重的抑郁症,不久前因此去世;二是,一位湖南高三女生因为在百日誓师大会上激情发言遭遇网暴,使得女生备受打击,据悉相关部门已经对全体师生和女生进行了心理干预。其实这种干预的效果到底如何,或可存疑,因为一旦年轻的孩子认为“全网的人都在骂我”,难免会留下心理阴影,导致失去自信。抵抗网暴,最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心理免疫力,本文揭示的一些网络真相,希望能够改变很多人的认知,并在网暴来袭的时候,以科学的认知化解这种网络泥石流。正如我们在不太了解奥密克戎规律的时候,全民如临大敌,畏之如虎,一旦了解了它的规律,就可以坦然面对了,病毒还是那个病毒,但是突然间就变得不可怕了。可见不科学的认知本身就是人生陷阱,而科学的认知就是强大的武器。希望如下的一些网络真相,有助于大家提升相关认知,降低可能的网暴悲剧。一、不喜欢你的人高声叫骂,支持你的人却常常保持沉默关于网暴,很多人尤其是当事人,很容易认为由于自己的言行,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认为自己成了人民公敌,被推到了正义审判的被告席上。但正是这一点,陷入了最大的观念误区。作为网络舆情舆论和社会心理的专业研究者,我们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在网上骂你的只是不喜欢你的那部分人,而支持你、喜欢你的那部分人,却常常在网络上保持沉默。这意味着,你根本不是人民公敌,只是你的言行遭遇了一些人的不喜欢。谁能做到让所有人都喜欢你呢?一个优秀的孩子在班级里可能会招来敌意,高高在上的班主任在学生的私下谈论里就是个土皇帝。接二连三倒下的所谓的“全民偶像”不过是错觉,是百姓整体性的自欺欺人。恩格斯说马克思“没有敌人”,但其实马克思生前花了很多工夫跟人论战。啰嗦这么多,其实是说,人生的环境总是充满正反面的,正如空气里充满正负离子。也就是说,当你被网民叫骂、遭遇了网暴的时候,或许只是少部分人在兴风作浪,还有很多人甚至是绝大多数人其实对此是不置可否的,甚至他们是喜欢你、支持你的,但是他们常常觉得没必要发声。那么为什么这部分不喜欢你的人会营造这么大的网络影响呢?因为新闻的规律就是“狗咬人不算,人咬狗才算”,肯定的、正面的信息不算新闻,只有否定的、负面的信息才吸引关注。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激发流量的信息需要具备新奇性、争议性、颠覆性、突发性,骂声更容易带来流量,自媒体因此关注和转载,结果常常占据了网络头条,吸引了绝大多数人的目光,并成为网络话题。一旦成为话题,有人会转发,自媒体会评论,结果就有了声势。就是说,少数人的骂声,会激起网络上很大的流量。这就跟乡村夜里一声狗吠,全村的狗都叫起来,其实很多狗只是跟着叫,至于为什么叫,它们只是跟风、凑热闹。这和网络流量蹭热度,有异曲同工之处。更何况,我们今天处于算法推送的技术时代,你如果过于关注网络批评的声音,网络偏偏会全力给你推送这种批评的声音,因为技术会认为你喜欢这样的信息,开足马力为你送来“及时雨”。结果就是出现信息错觉,你以为这么多的人在批评你,营造了片面的舆论氛围和“信息茧房”,其实是自己吓自己的结果。那么为什么喜欢你、支持你的人常常保持沉默呢?我们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当一个议题出现在网络上之后,最先出现的、声音最大的,常常是反对的声音,而支持的声音几乎没有。任何议题总有人反对,即便是一个中规中矩的议题,也会招来反对者。我们可以给出的解释是,支持议题的人会倾向于认为,如果我对此毫无异议,何必再去多费口舌?因此干脆沉默。但是反对议题的人则会认为,如果我不大声表达抗议,我的诉求和利益就会受到伤害,必须大声疾呼,而且声音尽可能地高亢。但是一旦反对的声音太大了、过分了,那些支持者自然会发声。正如那个激情发言的女生在遭遇网暴之后,不少人开始浮出水面发声表示支持,并驳斥那些网暴者。二、叫骂的人往往素质不会高,高素质的往往不会骂这也是为了解除遭遇网暴者的思想负担,如果素质不那么高的人来骂你,你又何必跟他们一般见识?而且他们的叫骂常常衬托了你的正确和高大。狗眼天生看人低,你又何必匍匐于地倾听这种叫骂,并臣服于此?自取其辱,大可不必。虽说网络的匿名和隐秘的特点,让很多人一旦上网,其言行举止和生活中的表现大相径庭,甚至判若两人,但是几乎可以肯定地说,经常叫骂者常常是素质不那么高的一群网民。为什么这么说?这不光是个生活常识,也是个网络现象。我们知道,人们将那些喜欢动不动就跟人杠到底、一言不合就吵翻天的网民叫做“键盘侠”,这本身是个贬义词,表明网民并不喜欢这样的人,耗时耗力,内耗内卷内讧严重,而且几乎没办法达成共识,吵到一地鸡毛,谁也不服谁。但很多人乐此不疲,成为生活方式。这有较为深刻的社会背景,这里就不讨论了,但是确实存在一批网民,将自身的生活失意化作网络攻击行为,或者说,他只不过是发泄生活的不如意,至于对人家的伤害、对网络环境的污染,他是不在乎的。中国巨大的舆论场拥有十多亿网民,这构成了我们的一个网络优势,但是不能不说的是,由于网民范围大幅度扩容,大家素质不一,良莠不齐,其中素质不那么高的网民,只要看到让他不满的事情,第一反应不是讲理,而是高声叫骂。我曾经和人聊天,结果从头到尾都听到他在骂,而且是不堪入耳地骂,丝毫不顾忌周围人的感受。其实他讲的几件事情,都是让人同情的,而且他都是占理的,但是一旦这么叫骂,就没办法和他交流,更谈不上讲理,因为这种叫骂,让他沉溺于情绪宣泄之中,但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影视台词是:讲理讲理,重点不在理,而在于怎么讲。也就是说,讲理成功不成功,常常在于谁来讲、怎么讲、什么语气讲等等。如果这种讲理方式不好,常常导致好好的理被讲亏了,讲得没理了,甚至讲成了没道理。中国网络舆情常常充满非理性、情绪化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社会中坚和富于建设性的一群人,常常在网络上感觉没办法讲道理,因为理性的、科学的声音被高声叫骂淹没了,温和的声音永远斗不过高亢的骂声,也导致很多人干脆不在网络争辩,更不可能去叫骂。我们看很多微信群,就根本不是说理的场合。你的理性温和的声音,常常被几个人叫骂的主角给掩盖了,他们的文字常常刷屏,似乎他们的声音在群里占据了上风,其实就是他们几个人少数观点而已,绝大多数没有参与,或者感觉没办法讲道理,干脆沉默。“沉默的螺旋”现象,在网络一再重演。当你认识到了这一点之后,你就会理解网暴就是这样的叫骂,如果你提高了自己这样的认知,就会觉得网暴大可置之不理,付之一笑。三、学学网络大V的人生方法论,在骂声中成长今天遭遇网暴最猛烈的人是谁?显然是一些网络意见领袖和大V,比如胡锡进。在老胡一些文章下面,你会感觉一些留言和评价是相当过分的,甚至会感到老胡被辣手摧花,身心遭到无情摧残,可能身心俱疲,濒于崩溃。但是看看老胡活得怎么样?活得就跟60岁怒放的牡丹一样。再看一些网络大V的活法,会发现他们根本不在乎文章后面的留言,甚至网红出现的一个规律就是不骂不红,越骂越红,在网民骂声中成长起来,然后网民也就接受了这个人。可以说,网红常常是喷水的网民和技术算法的私生子。很多网红在骂声中生命盛开,固然因为他们心理强大,但是更由于他们掌握了流量密码,以及网络认知高于普通人,这种认知包括:首先,网络发声是一个寻找知音、收获粉丝的过程,而绝不是取悦众人、讨好所有人的过程,他只需要向自己的粉丝发声即可,至于反对者,大可一笑置之,看看全球超级大网红特朗普,就是这么做的;二是争议和骂声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网络关注度和传播量,以及总体声量,这对于网红打造是必不可少的,如同优质的啤酒总是泡沫丰富;三是总有人要骂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没有骂声的传播者是平庸的,缺乏传播的潜力的。千万不能死于无知。那些因为遭遇了网暴而流露轻生甚至轻生的人,显然对于网络真相的认识是极其肤浅的。这种说法虽然也是小小的网暴,但也是一种重药,一种警示,希望我们的警世之言,能够一言警醒梦中人。我们行文至此,只是想告诉大家,网暴只是一小搓人在骂,但是会成为网络议题,受到追捧,进而爆发流量,再加算法推送,就会出现巨大的网络流量观感,这种观感再经个体内心的脆弱和不自信的心理咀嚼,形成心理反噬,产生双倍的流量压力,最终导致个体被压垮。因此,你如果明白了网暴背后的网络真相,你就大可不必为此苦恼。你没有遭遇全网的声讨,你不是人民公敌,你的感受仅仅是错觉。你只是声音受到了关注,而有些人不同意你并且骂了骂,仅此而已。网络是个放大器,放大了生活中的异议,而你在生活中,本来就有反对者。当然,有的人也可能遭遇全网的声讨,被网民骂得抬不起头。这个时候要考虑是不是因为道德问题和民族立场问题?比如,唐山打人案的施害者,是不是遭遇了全网的唾骂?但那是一个典型的道德案件,这表明被骂者道德破产,激怒了全体网民。如果你热爱这个国家,遵纪守法,仅仅因为某种言论受到攻击,那么相信我,重读上面的文字,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如果你因为网络暴力而感觉呼吸不畅,精神受到压迫,那建议你提升认知,深刻理解网络真相,千万不要受困于肤浅认知,如同困于浅滩。当然,更希望大家阅读之后,更深层理解网络真相,为预防网络暴力,提高心理免疫力。作者简介:燕志华 博士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陈教授被赶下台:莫名击中了中国社会的几个痛点

     如何摧毁一个县城?主流媒体“自媒体化”有杀伤力

     “胡某宇失踪案”舆情刚平息,chatGPT就爆发了

     疫情放开后,出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社会现象

     数百条围绕饶毅和张文宏的留言,凸显了一个舆情规律

     以“胡某宇案”为例:成功的发布会需要具备三点

     饶毅抨击张文宏?这就对了!

     布洛芬短缺背后:是不是专家群体的又一次误判?

     面对群体的乐观预期,今天需要什么样的底线思维?

     为何说29号的新闻发布会具有重要价值?

     眼下激烈的疫情心理精准对应着一个社会学原理

     海珠街头事件的背后:“私刑”是如何出现的?

     刘红英被炮轰背后:一场“策划”失败的发布会

     引发网络争议的领导干部,思维模式有个“共性”

     谣言和离奇:社会学视野中的富士康“逃离事件”

     看待郑州富士康事件的几个视角

     从李宁品牌舆情,再谈“共情式”危机管理

     海天事件启示:舆情时代企业危机管理应有新思路

     与公众为敌:从海天的两次声明看危机管理之失

     谨慎为这位县委书记点赞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