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之际谈谈女性舆情:现实和网络形象的巨大落差
2023/3/9 9:12:28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文丨燕志华
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美国集中开展了对华的高度竞争行动,绝大多数网民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国际形势,再加眼下重要会议正在进行中,国内舆情形势较为平稳,但这反倒诱发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潮汐流量,如教师、官员等特殊群体的不当言行就受到格外的关注。在人们庆祝妇女节之际,先谈谈女性舆情。女性、尤其是青年女性和身体传播,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流量密码,这是不争的事实。考虑到流量是个泥沙俱下、“水份”极大的注意力现象,所以舆情中的女性不可能很阳光、很健康。相反,女性已被严重地物化、商业化和娱乐化。《中国妇女报》当天刊文说:“3月8日,不是什么女神节,也不叫什么女王节,最美好的名字是'三八'国际妇女节。这个节日得来不易,请勿娱乐,也勿消费!”这是非常主旋律和正能量的提法。但是现实舆论和网络舆情之间的差异在于,舆论常常代表了官方观点和政治正确,而网络舆情则是遵循市场导向和人性导向的现实做法。应该说,这个节日的遭遇,和现实中妇女在网络中的遭遇一样,其严肃性、政治性常常被消解,而代之以娱乐性和经济性。前者当然是社会需要的,但是更常见的情况是,娱乐和经济能够更深层地影响社会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于女性的看法。对于女性舆情,我们有如下的一些观察和看法。女性公务员群体污名达于极致疫情结束前后,各地陆续爆发了官场中不正常男女关系问题,而且几乎都是在网络上现场直播或者各种截图流传,各地主管部门随即雷厉风行通报处理。但是这种现象已经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女性的形象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人们会注意到,每当类似桃色事件爆发,人们的关注焦点直接是放在女性角色的身上,首先是进行姿色的打量,然后进行荡妇羞辱,接着再由此及彼、由点及面地横扫整个体制内的女性,从而打击体制内的“半边天”。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作为当事方的男性官员,虽然也会因此收到腐败和作风问题的指控,但是在这种舆情中不过充当了配角的角色,似乎错误主要都是女方的。这背后的隐秘心理或许在于,男性“好色”固然是天性,但是如果没有女性的配合、默许甚至主动,这样的桃色事件也就难以发生,因此错误主要是女性犯下的,女性需要承担更多责任。这其中固然有大男子主义的视角问题,但也是女性身体传播的重要体现。此外,值得指出的是,体制内的这种现象绝非这么少数几个案例,按照相关理论,人们看到的或许只是其中一部分,这意味着这种桃色事件或许是个不小的数字。这不光是个腐败问题、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在物质繁华时代的精神状态问题,失去斗志、耽于安乐的背后,是官员群体的精神萎靡和斗志缺失,是一种严重内卷下的精神苦闷的后果表现之一。在当下非常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我们面临的形势已经可以用“抛弃幻想,准备战斗”来概括了,如何调动官员群体的精气神,是个较大的问题。城乡之间:女性舆情大相径庭女性形象在网络舆情之中是复杂的,因为女性扮演的网络角色是多元的,但总体看来,她们一方面是呈现于平台上的情色盛宴,如同供人观赏的“女体盛”,另一方面也是弱者和受害者。这使得舆情中的城市女性和县域女性大有不同。由于县域代表了中国保守主义的精神后花园,因此这里的女性常常被认为代表了传统女性,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里女性的基本形象,或者说是男性想象中的传统女性形象,更由于现实社会中的落后文化和现实土壤,很多女性的遭遇令人同情。不少网友深信女性在现实的县域和乡村中处于被侮辱、被伤害的处境,亟待网民救于水火。这方面的重大舆情如“八孩女”、陕西“铁笼女”,以及各种被拐卖、被侮辱的社会新闻,都是这样舆情的体现。而城市女性舆情则呈现出了另一种景观,那就是风姿摇曳情境中的时髦女郎和直播滤镜后面的精致面孔,营造了繁华时代浓厚的商业娱乐氛围,以及对于大城市的多重的幻镜幻想。这也是网络流量最为汹涌的题材内容。各种平台都通过这种女性题材的短视频收获粉丝并大量收割,最偏远的乡村也可以通过抖音、快手和各种平台视频近距离触摸到远在天涯的大都市的时尚脉动。对于作为弱者女性的同情,代表了网民真实的情感和道德诉求,但是对于都市女性的观赏,则是纯粹的娱乐行为,网民理解那并不真实,但是那和卡通、漫画又有什么不同呢?不过都是娱乐的题材。作为被建构的“女权主义”舆情中国的女同胞无疑是世界上最为勤奋、就业率最高的女性群体,其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社会价值,也毫无疑问是居于最前列的,但是近年来,网络上的“女权主义”给这个群体的声誉形象带来了影响。作为非学术性的写作,我们很难直接定义“女权主义”,其在网络上的表现也较为复杂,但是其主张以更为积极、激进甚至极端的方式,追求和标榜女性的独立自主地位和性别权益,她们似乎较少向相关部门、相关组织提出挑战性、建设性的诉求,但是却常常将矛头对准天然的合作伙伴——男性,将男性在社会中的权力地位视为女性社会角色不能圆满的罪恶渊薮,似乎击败男性就能实现男女平等和地位提高,因此女权主义常常导致性别战争,作为社会后果,常常导致男女不婚、不育,造成社会危机。人们常常将韩国和日本的性别战争导致的各种后果,视为女权主义即将带来的灾难性场景。但是问题在于,很难肯定地说这种女权主义在中国会收获多少支持者,至于成为狂热粉丝并进行积极的践行,可能是更为屈指可数的数字。中国绝大多数的女性就业和参与各种社会行动,最朴素的初衷依然是追求美好的生活,无数的女性深困于孩子的教育和对于教育的焦虑之中,阻碍了她们冲出家庭追求自由和女权。当然现实中有不少所谓的“剩女”和追求不婚不育的独立女性,但是也不能简单将她们视为女权主义者,她们只是由于经济的独立,而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而已。因此,可以较为肯定地认为,中国的“女权主义”话题是一个被少数网民建构起来的话题,尤其是“ME TOO”运动以来,他们将之从国外搬运进了国内舆论场,也就是说,是他们在极力地推动少数极端个案成为网络话题,通过流量运作,成为吸引较多关注的议题。接着,再通过编织和穿插各种女性因素,如维护女性权益因素、男女平等斗争、提高女性就业因素、女性婚育自主话题、免于女性被拐卖或者解救被拐女性话题、女性身体自主等话题,强行将女权主义和女性群体进行了关联,营造了广大女性普遍关注女权、女权主义在中国较有声势的网络错觉。女权主义在中国较为成功的一点,是成功地吸引了相关部门和一些网民的注意和警惕,使得女权主义在中国成为敏感的话题,尤其是极端的女权主义,通常为视为不受欢迎者。当下女性主义遭遇严重挫折需要指出的是,人们更为接受和欢迎女性主义,作为一个具有进步色彩的观念,女性主义更合乎中国社会的主流期待,但是遗憾的是,在新媒体时代,中国从表面看似乎女性的就业率提高、社会地位提高,女性主义获得了大进步,但是实质上,女性主义在当下中国遭遇了严重的隐性失败。这是由于网络舆情中的女性形象常常遭遇了消解,整容、滤镜、彩瞳、艳舞等专属女性的欺骗性道具,以及女性完整的人格和身体被肢解为红唇、丰乳、细腰、肥臀、大长腿等情色审美片段,人们很难从中拼凑出女性主义的正确想象。导致这一切的背后,是资本对于流量和娱乐的极端追求,可以说,女性主义借助资本完成了大跨越,但是最大的敌人恰恰是资本,利用女性身体引爆了消费主义社会,攫取了人性中的娱乐需求。独立自主女性和权力想象中的人口生产者虽然人口统计显示中国男性数量比女性数量多出3000万,意味着数千万的男性注定孤老一生,但是在城市里,大批青年女性大龄未婚也是事实。“剩女”并非是个污名的负面字眼,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概括了这样一群高素质的青年女性未能婚嫁的现象。但是或许“剩女”是传统文化视角给出的观点,如果从现代的观念出发,女性并不一定要以家庭和婚育作为归宿,则“剩女”现象也就自然不存在了。但是无论是大学录取还是各种入门考试,女生作为大多数出场是个事实。不少人将这种现象归于中国高考偏重于考察知识性、记忆性,因此有利于女生的发挥,还有不少男生常常沉溺于电子游戏而影响高考发挥。未来随着教育体系的改善,或许男女性别现象会有所改善。无论是“剩女”现象,还是无数职场女性形象,知识水平的提升和经济条件的改善,都推动了中国女性群体越来越展现了独立自主的精神气质,作为其中一个后果,不少青年女性不再将婚育作为必选的人生去向,而更强调人生价值和理想情怀的实现,这正趋向于和男性的平等。从社会的角度看,女性的独立自主是个进步的社会现象,但是从权力和国家治理的角度,却似乎一言难尽,尤其在当下人口大幅度下降、人空红利走到尽头、国家放开了生育限制的情况下,国家和社会希望女性加入生育的大军,而不仅仅耽于个人权益的追求,这个希望又暗合了《中国妇女报》对于“'三八'国际妇女节”高度严肃和政治化的表述。因此,不婚不育的青年女性似乎在逃避某种“公民义务”。更有论调说,知识越高的女性,越倾向于独身和不育,这显然是政治不正确的说法。在中国集体主义的语境下,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可能会面对这样一个思考题。但这肯定不是一个必答题,因为从世界发展的规律看,人口下降绝非是女性的过错,而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规律。但是人们也需要理解国家出于长远考虑而出现的这种“人口逆周期”的想法。当然,人口的提升不应当仅仅关注作为生产者的身体,而应该为身体创造更适合生育的环境。作者简介:燕志华 博士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陈教授被赶下台:莫名击中了中国社会的几个痛点
如何摧毁一个县城?主流媒体“自媒体化”有杀伤力
“胡某宇失踪案”舆情刚平息,chatGPT就爆发了
一旦认清了这两个网络真相,网暴威力就大大削弱了
疫情放开后,出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社会现象
数百条围绕饶毅和张文宏的留言,凸显了一个舆情规律
以“胡某宇案”为例:成功的发布会需要具备三点
饶毅抨击张文宏?这就对了!
布洛芬短缺背后:是不是专家群体的又一次误判?
面对群体的乐观预期,今天需要什么样的底线思维?
为何说29号的新闻发布会具有重要价值?
眼下激烈的疫情心理精准对应着一个社会学原理
海珠街头事件的背后:“私刑”是如何出现的?
刘红英被炮轰背后:一场“策划”失败的发布会
引发网络争议的领导干部,思维模式有个“共性”
谣言和离奇:社会学视野中的富士康“逃离事件”
看待郑州富士康事件的几个视角
从李宁品牌舆情,再谈“共情式”危机管理
海天事件启示:舆情时代企业危机管理应有新思路
与公众为敌:从海天的两次声明看危机管理之失
谨慎为这位县委书记点赞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