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回国”刷屏背后的民间“潜舆论”
2023/3/29 8:54:09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燕志华

     28日,“马云回国”突然就刷屏了。引人瞩目的是,主要是各种自媒体在推送这个看起来有些突兀的信息,而官方媒体都在报道马云的本家马英九的行程。不明就里的人看到这个信息,会感到很惊奇:马云出国或者回国,怎么会搞出这么大的动静?马云既不是贾跃亭,也不是什么红通人员,更非肩负什么重大外交使命回国复命。他本来就是自由人,但是回国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这本身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用一个概念“潜舆论”来谈论这个社会现象。马云作为“电商教父”,是中国较少的享有国际声誉的商业名人之一,本来高光时刻和名场面层出不穷,国内的鲜花地毯自不必说,在国际场合也是频频会见各国政商名人,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的最佳代言人。但是突然就沉寂了,从舆论场里和名利场里淡出了。有一段时间,连马云的另一个本家,马斯克都在访谈中突然问:马云哪里去了?关于马云的最新动向,是前段时间流传的马云坐着豪华游轮周游世界,后又说在日本低调隐居。接下来,就是28日突然回国了。马云牵动社会关注,不仅在于他是个名人,更在于他淡出的背景值得探究。在日常新闻和正常的报道里,他没有任何敏感的特质,但是在社会心理和“潜舆论”里,他却是一个敏感的、具有温度计属性的人物,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因为复杂因素而自我放逐的名人。因此,马云的回归带有某种风向性,是政治空气和相关环境松动的标志。这里的“潜舆论”属于民间舆论,是指正规官方场合不宜谈论、只在“台面”之下和非正式场合中谈论的各种民间观点。马云在“潜舆论”里,被广泛地认为以一己之力触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2020年10月的外滩金融峰会上,他的演说被认为具有某种挑战性,也被认为是后来一系列故事的起点,触动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至今人们在网络上能够找到关于那场演讲的多角度解读,比如“马云说错了什么”“如何看待马云的演讲”等等,很多都属于民间舆论和某种政治揣测,但是这些观点,对于民间看法和“潜舆论”的形成具有较大的解释作用。在马云演讲之后,没有官方的明确驳斥,也没有关于他个人的什么针对性措施,但是人们看到,一些事情在发生。如蚂蚁集团被终止上市;“996是福报”被批评,在年轻人那里成为资本家剥削的代名词;当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各种平台被置于严格管理之下;滴滴突击上市又退市;多位平台负责人淡出一线管理;“共同富裕”提出并引起关注,基层群众传出欢呼声;平台开始捐款做慈善等。当然,掀起更大风浪的是司马南开始挑战联想集团事件,在互联网江湖掀起轩然大波和滔天流量,成为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在这场风波中,不仅仅是柳传志灰色化,更多的民营企业家变得低调,或者开始移民,民营经济在这场民间舆论审判中原罪凸显。潘石屹夫妇终于成功甩卖国内资产,现身于美国的一场球赛的坐席上。一些企业家和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受益者出国移民,受到围观并遭遇网民的群嘲,“润(run)”成为一个敏感词,连带着任何一个名人在国外现身都是个新闻。这一系列事件和变故,人们认为和马云若有若无地存在着关联。在外滩演讲之后,马云从云巅滑落,民间舆论认为其遭遇了官方冷落,更被年轻人视为资本的代言人,和代表资本的剥削者。我们从上述的各种复盘中会发现,作为名人的马云走下神坛,甚至变成敏感人物,并不是因为被官方进行了明确的批驳,或者遭遇了针对个人的不利措施,而仅仅是在上述各种事件发生之后,在各种民间猜测、民间议论、舆论批评“996”的旁敲侧击、民间的捕风捉影中,完成了一个关于马云不再受主流欢迎的巨大“潜舆论”,和各种不利于马云的消极暗示,从而在社会心理上进行了一场“墙倒众人推”的破除资本偶像的社会运动。也就是说,这种民间的、不见于任何官方文字的“潜舆论”,对于马云声誉形象的影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马云淡出国内舆论场,遍游世界不问世事,也是“潜舆论”导致的后果。“潜舆论”本质上属于一种网络舆情,是很难明说的东西,因为一旦形成明确的文字,它就会成为显性的东西,而失去某种无形的、更为有力的力量。但“潜舆论”之所以能够发挥力量,在于受到了官方的某种默认。任何涉及名人的网络舆情,都会作为敏感信息受到关注。如果官方对此比较介意,会通过各种手段表达支持,但是如果没有支持性的动作,或者放任现状的发生,那意味着这种“潜舆论”是获得认可的,人们的猜测是真实的,“潜舆论”和官方的态度就此形成了互动,加剧了这种无形影响力的蔓延。我们会发现,这种“潜舆论”对于社会心理的影响力是强大的,经常超过了主流媒体的正面宣传,因为它主要是人际传播,口碑流传,信任度更大。比如,马云在这种压力之下出国了,那么也就坐实了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不那么宽松的猜测。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怎么说发展民营经济、支持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还是不敢相信,还是不愿意扩大投资。这种“潜舆论”其实成了某种“塔西佗陷阱”的体现。如果我们追溯这种“潜舆论”形成的社会基础,会发现这源于中国人传统文化中善于进行政治揣测的传统。自不必说,“揣测上意”是文人士大夫的安身立命的本领,传统文化中很多经典场景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拈花一笑”的典故中,知者自然心领神会、心意相通,不知者不明就里,如坠十里迷雾。发展到官场,就成了人们善于从某人和领导的合影中是否缺席或者位次如何、在党报新闻报道中名字出现频率和排序中,揣测中此人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前景,一旦从至关重要的政治场景中失去踪影,基本就可以判断此人政治生命的结束。国内政治社会生活中这种独有的民间揣测的学问,构成了这种“潜舆论”形成的社会基础。如果“潜舆论”的社会基础过于浓厚,本身代表了某种落后的政治社会文化,因为它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潜规则”,和现代社会的法治社会、透明行政和信息公开背道而驰,是一种缺乏法治和规则意识的旧时代政治社会生活的遗存的表现,因为它模糊了是非边界,尺度成为虚设,法制严明就成为空话,权力效应可以在口口相传中被无限神话。实际上,媒体中经常出现的“嗅出变化”的类似表达,实在体现了中文的博大精深,具体的应用情境诸如有商界名人出境久不归,在“嗅出”空气中某种变化后又欣然回归,就是这种“潜舆论”的提现。在今天,破除“潜舆论”形成和存在的社会基础,本身具有改革开放和文明进步的意义。“马云回国”之所以引发关注,大概率在于他收到了明确的信号,而且是实实在在的政策信号。网络上各种自媒体之所以如此大张旗鼓地推送这个信息,在于宣示一种信心,那就是马云回来了,某种政治空气和政策环境变得宽松了。在今年两会的记者见面上,总理关于“去年有段时间,社会上有一些不正确的议论,使一些民营企业家内心感到忧虑”的说法,可以说是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最明确的官方表达。各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的出台,更强化了这种政策环境和发展共识。在这种政策形势下,“马云回国”成为新闻,本身成为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最好的宣传方式,而且肯定会落地生根,吸引更多的企业家回来,也有利于他们更为大胆地进行投资。也就是说,“马云回国”的效果,应该超过了主流媒体对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正面宣传,而且可能更有说服力。马云回国,具有风向标的意义。但是需要理解的是,这种“潜舆论”的出现本身,是和改革开放精神和法治社会建设相悖的,这种通过“潜舆论”撬动社会治理杠杆的做法,本身反倒可能会破坏社会治理的合理性。作者简介:燕志华 博士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当下两个冲突性的社会现象

     央视315晚会:一种隐性的失败

     “战狼自媒体”是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陈教授被赶下台:莫名击中了中国社会的几个痛点

     如何摧毁一个县城?主流媒体“自媒体化”有杀伤力

     “胡某宇失踪案”舆情刚平息,chatGPT就爆发了

     一旦认清了这两个网络真相,网暴威力就大大削弱了

     疫情放开后,出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社会现象

     数百条围绕饶毅和张文宏的留言,凸显了一个舆情规律

     以“胡某宇案”为例:成功的发布会需要具备三点

     饶毅抨击张文宏?这就对了!

     布洛芬短缺背后:是不是专家群体的又一次误判?

     面对群体的乐观预期,今天需要什么样的底线思维?

     为何说29号的新闻发布会具有重要价值?

     眼下激烈的疫情心理精准对应着一个社会学原理

     海珠街头事件的背后:“私刑”是如何出现的?

     刘红英被炮轰背后:一场“策划”失败的发布会

     引发网络争议的领导干部,思维模式有个“共性”

     谣言和离奇:社会学视野中的富士康“逃离事件”

     看待郑州富士康事件的几个视角

     从李宁品牌舆情,再谈“共情式”危机管理

     海天事件启示:舆情时代企业危机管理应有新思路

     与公众为敌:从海天的两次声明看危机管理之失

     谨慎为这位县委书记点赞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