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科相比“北极鲶鱼”:只是“小儿科”舆情
2023/4/7 8:32:06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燕志华

     近日发生的几起网络舆情,都是值得说说的。中国电科“罗生门”和发声策略先说最新的中国电科的事件。从这两天事件曲折的发展看,中国电科两次发声进行否认和辟谣,而地方相关部门还正在调查,使得此事正在快速成为一个“罗生门”。迷雾持续时间越长,对于央企的公信力伤害越大。因此,中国电科需要尽快推动调查,还社会一个真相,给自己一个清白。但其实无论网上热传的“队伍哗变”吵架截图事件的真假,中国电科新闻发言人第一时间出来说话都非最佳策略,因为这将公众关注焦点吸引到了总部,而且所说的“所涉单位和人员,非集团公司所属成员单位和员工”引起了更大的争议,因为人们担心甩锅专用的“临时工”“外包工”等说辞又会上场。更好的应对办法,是首先由事发地成都事业部所属单位出面发声,然后由中国电科发言人转发,这样就确保了安全稳妥。或者中国电科新闻发言人第一时间可以这样表达:事件正由成都部门在调查,结果将随时向社会通报。这样可以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中”字头的大单位很容易引发舆情,在电科吵架截图突然火爆网络之后,一则虚假的“任免文件”又流传网络,表明有的网民正以这种不理性的做法来表达内心的情绪。如果最终证明这是个谣言,以中伤电科为目的,则表明背后造谣者颇为用心,根源需要深入挖掘。中国电科舆情持续受到关注,一方面说明关涉面广,人数众多;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中美博弈和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提示一些单位系统内部的压力增大,风险管理亟需提上日程。网民借张继科暗戳“北极鲶鱼”事件本文重点要谈的是张继科舆情案,并和网民“北极鲶鱼”言论引发的舆情做个比较。因为近期无论是张继科事件,还是重要媒体论及此事文章的留言,不少网民都将两者进行了关联。比如,在“长安剑”评论张继科事件后,不少留言都是希望对“北极鲶鱼”事件进行评价和调查。甚至有阴谋论认为,张继科事件的突然曝出,就是为了给“北极鲶鱼”打掩护。如何看待这两个舆情事件?简而言之,张继科事件虽然网民关注更多,声势更大,流量更多,但是和“北极鲶鱼”引发的舆情相比,只是“小儿科”,并无特别复杂之处。倒是“北极鲶鱼”事件,在网络上没有特别大的流量,但却是个特别需要关注的舆情。当然可喜的是,深圳地方已经宣布关注到了这个事件并启动了调查。“北极鲶鱼”事件,属于近年来多发的一个现象,常常是出身体制内的年轻人炫富或者在境外辱国辱民,进而牵扯出了家庭背景,结果被网民人肉,露出马脚。此前许可馨事件、江西“周公子”炫富事件等都属于此类。我们在此前的文章曾经分析过,类似的炫富事件很难消失,因为这种类型的年轻人代表了权力“代理消费”的角色,他们普遍有一种特殊的心理,因为成功来得太过容易,又想在内卷中胜出,就以优越的家庭背景来说事,结果就会冒犯网民。胡锡进看不下去,发文苦劝说“所有公职人员、特别是干部官员的家人都须低调做人,在发生争执不可摆谱撒泼,更不可胡乱显示‘实力’,否则一定会搞出一地鸡毛,付出代价。”可能说完觉得不妥又删了。为什么说“北极鲶鱼”是个复杂舆情?为什么说,张继科舆情虽然声势大,流量多,但是和“北极鲶鱼”引发的舆情相比,只是“小儿科”呢?因为张继科本身是世界冠军、体育明星,本身就自带流量,如今爆出丑闻,涉及赌博、高额借债、影视明星、隐私视频等高度敏感因素,引爆舆情是必然的。但他的维度也是简单的,就是一个单纯的名人舆情,涉及丑闻和内幕,以及见不得光的交易,网民吃瓜之后,随着主人公的隐退或者道歉,流量就减弱了。即便涉及到法律问题,也是需要证据的,在法律面前,一是一,二是二,并没有充裕的“躲猫猫”空间。因此,这不过是一个涉及名人的简单舆情。但是“北极鲶鱼”舆情大不一样,而是一个复杂舆情。事实上,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网络舆情,而张继科那个不过是个名人丑闻,简洁版的舆情。严格地说,我们说的舆情,一般指的是涉及到体制、权力和官员,以及大单位的负面事件,而且具有各种内幕和猜测,让人产生丰富想象的事件。就以“北极鲶鱼”引爆的热点来说,就涉及到巨额的财富、曾任职深圳交通运输局领导的退休爷爷、贪腐想象等等,是个非常复杂的事件。这几个关键词一旦连起来,放在一个退休官员的身上,无论如何都会产生高度的贪腐想象,和广泛的关注。如果处理不好,还会引爆次生舆情,给地方和体制带来不可承受的伤害。由于“北极鲶鱼”的爷爷已经退休多年,即便已被证实在退休前曾以巨额资金成立公司,但是对于地方来说,调查起来也是个巨大难题,这需要极大的责任感推动,需要组建队伍调查、去翻检旧资料、走访当年知情人,可能关键人已经带着秘密永远离开了,还要顾及当年的法律法规环境是否和今天的观念有所冲突。海量的工作摆在了调查组的面前。重要的是,所有的工作都是在网民的严密关注之下进行的,时间还不能拖得太久,否则网民会认为你们是官官相护,准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结论,也不能距离网民预设的结局和舆情审判结果相差太远,否则网民会选择不相信,这反过来会伤害深圳作为明星城市的公信力、营商环境和改革开放形象。总之,虽然“北极鲶鱼”引发的舆情,虽然没有张继科事件引发的流量那么浩荡,但是由于它击中了深层次的社会敏感心理,不能以流量看影响。正如水面之下的深层暗流,表面看不出波澜,实则影响了水流方向和河道深浅,这种敏感社会心理构成了社会能否健康运行的底层认知,是必须重视、给与明晰解答的课题。事实上,如果深圳地方就此揪出了一个潜伏日久的贪腐官员,那对于网民来说无异于一场胜利,是一个大快人心的事情,网民对于地方官员的明察秋毫和高度责任感会倍感欣慰,对深圳更有信心;反之,如果地方最终给出了一个含糊其辞的答案,或者以各种复杂的历史的理由蒙混过关,网民也不会表达特别激烈的情绪,毕竟时移世易,事情过去太久,查清确实不容易。正如眼下这种若有若无的、有事没事关注两眼的状态,一切都风平浪静的样子,但是在网民心理的某个角落,肯定有某种东西不易觉察地改变了。每天还是要朝九晚五地赶工作,只不过时光和信任都在流失。很多时候,一些地方陷入的“塔西佗陷阱”,不是一锤子砸出来的,而是慢慢水土流失形成的公信力漏斗。我们将张继科事件和“北极鲶鱼”引发的舆情进行比较,是想说明,前者不过是浅表舆情,而后者才是复杂舆情。仅仅从流量的角度来看,张继科似乎更能吸引眼球,但是“北极鲶鱼”舆情显然不能简单以流量来进行考量,正如“北极鲶鱼”名字隐喻的那样,表面看冰层之上若无其事,但是冰层之下的“鲶鱼”,已经搅得水体隐隐不安。作者简介:燕志华 博士高级记者/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当下两个冲突性的社会现象

     央视315晚会:一种隐性的失败

     “马云回国”刷屏背后的民间“潜舆论”

     “战狼自媒体”是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陈教授被赶下台:莫名击中了中国社会的几个痛点

     如何摧毁一个县城?主流媒体“自媒体化”有杀伤力

     “胡某宇失踪案”舆情刚平息,chatGPT就爆发了

     一旦认清了这两个网络真相,网暴威力就大大削弱了

     疫情放开后,出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社会现象

     数百条围绕饶毅和张文宏的留言,凸显了一个舆情规律

     以“胡某宇案”为例:成功的发布会需要具备三点

     饶毅抨击张文宏?这就对了!

     布洛芬短缺背后:是不是专家群体的又一次误判?

     面对群体的乐观预期,今天需要什么样的底线思维?

     为何说29号的新闻发布会具有重要价值?

     眼下激烈的疫情心理精准对应着一个社会学原理

     海珠街头事件的背后:“私刑”是如何出现的?

     刘红英被炮轰背后:一场“策划”失败的发布会

     引发网络争议的领导干部,思维模式有个“共性”

     谣言和离奇:社会学视野中的富士康“逃离事件”

     看待郑州富士康事件的几个视角

     从李宁品牌舆情,再谈“共情式”危机管理

     海天事件启示:舆情时代企业危机管理应有新思路

     与公众为敌:从海天的两次声明看危机管理之失

     谨慎为这位县委书记点赞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