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硅谷银行,大可不必
2023/3/13 19:16:53 药智网

     作为硅谷创投圈曾经的“宠儿”,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SVB)闪崩的48小时可谓牵动无数医药人的心。

     谣言满天飞之下,储户、投资人、初创公司团队都开始坐不住了……

     SVB的突然“猝死”,会引发新一轮的蝴蝶风暴吗?如何传导到医药行业?

     短短48小时内,业内人士正反两方进行了激烈的交锋:有人认为该银行破产行为,将直接影响国内Biotech融资进展,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反方则认为不会有影响。

     一时之间,一场关于银行闪崩引发的行业乱象,肆意蔓延。

     好在,随着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批准了FDIC以保障所有存款的方式解决硅谷银行问题的文件后,医药行业暂时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48小时闪崩

     要梳理清楚,作为美国前20大银行之一,拥有资产2000多亿美元的SVB的突然破产,时间脉络还要倒回到2020年。

     2020年初,黑天鹅事件“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全球经济遭遇重创。

     美联储亮出了“一口气打完所有子弹”的“高招”,12天直接降息至“零利率”。

     “零利率”对于储户而言,那是相当的无奈,但是对于银行而言,那简直爽得不行。

     SVB就是在这时候,获得了大量几乎“零利率”的储蓄,储户大多数是对SVB有“好感”的初创型科技公司。

     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SVB的存款从760亿美元飙升到1900亿美元。

     手握着接近2000亿美元“无息负债”的SVB,当然得把这些热钱投出去。

     但是由于经济的不景气,不少创业公司的融资、贷款需求并没有那么强烈,花不完的2000亿美元怎么办?

     SVB决定大量购买1-5年期无风险国债,年收益为1%。

     成本是0%,价格是1%,好歹也赚了1%的利差啊。但是,问题就在于,这批无风险国债很多都是“持有到期债券”。

     即只有到期,才能收回本息。如果提前收回,不但利息没有了,连本金都要损失。

     在经济状况平稳,经济政策没有波动的时候,挤兑风险一般比较低,这也就是“短债长投”这种模式一直能存在的道理。

     但是,当遇到美联储持续加息的时候,这个风险就突然“亮剑”了。

     2020年,美联储“一口气打完所有子弹”,把利率降到零。

     2022年,美联储再次“一口气打完所有子弹”,连续加息7次。

     目前美国的利率已经到了4.5%-4.75%。

     打子弹的美联储当然爽,而不爽的就是银行了。

     SVB购买的无风险国债年收益是1%。如果资金成本到了4%以上,那不就亏钱了吗?

     再叠加科技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著名投资机构红杉发表演讲,提醒所有被投机构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管好现金流。

     这些科技公司在外面日子不好过了,当然就只能吃自家的“余粮”。

     这些科技公司正好就是SVB的忠实储户,当这些储户都不断地把“无息存款”提取出来的时候,挤兑风险就来了。

     面临的巨大的流动性危机,SVB只好抛售一些资产,来获得资金。

     “持有到期债券”提前抛售可是要承担损失的。这就有了SVB抛售了210亿美元的证券,损失18亿元的导火索。

     这个导火索消息一出来之后,“挤兑风险”就变成“挤兑”了。

     疯狂出逃的资金,直接把SVB压垮了。

     SVB一点都不挣扎,不到48小时,直接宣布破产。

     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美国政府及时出手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

     美东时间3月12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批准了FDIC以保障所有存款的方式解决硅谷银行的问题。3月13日周一开始,储户所有存款可使用。

     自此,一波三折的暴雷事件,暂告一段落。

    

     图片来源:美联储理事会官网

     同情硅谷银行,大可不必

     SVB暴雷事件出来之后,有焦虑,有悲观,当然也有同情,也有请求政府“救市”呼声。

     不少医健产业、投资圈感叹SVB这一面旗帜的倒下是“创投圈集团”巨大的损失。

     其实,SVB这些的闪崩事件,跟2008年雷曼银行暴雷是有很大区别的。

     SVB的闪崩,导火索主要在于“持有到期债券”的投资行为。

     这里有“短债长投”固有的风险,也有美联储一次加息一次爽,一直加息一直爽的政策动荡。

     这种投资行为的失利,本身是不值得被同情的。

     SVB深入人心的模式是“投贷联动”模式,即在有效控制信用风险的同时分享企业的成长性,另外一种则是与PE/VC深度合作,通过放贷给PE/VC机构,再由这些机构进行投资。

     这也是SVB能够获得一众科创型企业口碑的原因。

     SVB的这种模式,不会灭亡,也不应该灭亡。

     倒下了SVB,相信会有更多的“SVB”出来。

     而美国政府及时出手救市,正是基于这种模式的认可。

     SVB的蝴蝶风暴,如何传导到医药行业?

     本次风险事件波及到我国生物医药,整个传导路径的交汇点在于,美国依旧是生物医药创新的高地。

     中国Biotech新药研发、国际多中心临床、BD交易、商业化都不可避免地与美国有交集,而美国的这些Biotech公司又是SVB的忠实粉丝,这样一传导,中国不少国际化做得比较好的Biotech公司就不可避免与SVB有业务往来。

     因此,近日加科思、圣诺医药、康龙化成、博腾股份、药石科技、药明生物、亚盛医药、云顶新耀、嘉和生物、百济神州、德琪医药、再鼎医药、腾盛博药、康方生物、北海康成等多家港股生物医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均发表资金安全的相关声明。

     大部分中国生物医药公司几乎不受SVB破产影响,或者受影响程度很低,但为何引发普遍焦虑?

     一、生物医药是一个“烧钱”的行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必须要融资或者能够低成本借贷,而SVB这面旗帜的倒下,更多的是融资信心的崩塌。美国企业的融资导向,一定程度上是我国的风向标。“科技业寒冬”的严寒已经扑面而来。

     这一次的暴雷事件,也是创新药行情步入新常态的一个缩影。以前,坐等资金送上门的好事可能难以发生,企业必须要考虑自我造血功能。一手抓创新,一手抓商业化,才能更从容。

     二、敲响了财务风险管控的警钟,现金储备是企业活下去的基础,企业也要做好资金的风险管理。除了“科技”属性,“金融”属性也需要周全考虑。稳定的政策环境很重要,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也很重要。

     三、市值管理,这一次暴雷,不少Biotech市值经历了“过山车”,但却无能为力。暴雷之后,股价的应声下跌,美国政府救市之后,收复失地。除了感慨美国生物医药股价的晴雨表最终也会反映到我国的股价波动以外,企业在应对市场波动时,要增厚应对能力,以免因为一个蝴蝶效应而殃及池鱼。

     每一次螺旋式的上升,有企业乘势而上、破浪前行,有企业则峰回路转、陷入深渊。要想基业长青不容易,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参考资料: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pressreleases/monetary20230312b.htm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药智网立场。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对本文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maxuelian@yaozh.com。

     责任编辑 | 八角

     转载开白 | 马老师 18996384680(同微信)

     商务合作 |张武龙 13368443108(同微信)

    

    

    

    阅读原文,是昨天最受欢迎的文章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药智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