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对厨艺提升的重要性
2016/11/15 羊爸爸中医育儿
中国人对吃的执念无处不在
前段时间看过一篇贴子,题目是为什么中国叫China,讲中国人对吃的执念以及吃文化的无处不在。看完之后我的笑声三天绕梁不绝。作为一枚自诩资深吃货来说,太感同身受了,尤其是大学好友特地跑来和我一起找回忆,当年在宿舍里半夜三更用酒精炉清水煮白菜,蘸着豆腐乳吃的津津有味的场景,恍如昨日啊. 说着说着口水就出来了。
说到吃和中医的关系,不得不扯回到远古时期的商朝,我们的厨圣伊尹老先生,精通烹饪技术,又擅长医药之法,将烹饪、占卜和医药知识完美地融合起来,将传统的烹饪技艺与中医养生结合起来,创制食疗方剂,开创中医“药食同源”的先河,其著名的《汤液经法》就是从煲汤中得来的灵感。相传万方之祖的桂枝汤就是他老人家首创,后来被张仲景收入伤寒论的。
(作者食谱:素鱼香肉丝)
中医与厨艺是孪生兄弟
中医方剂讲究寒热搭配,很少见到纯寒或纯热的配伍。治病原则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否则“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有很多初学者,见到方剂里有一两味凉寒药就退避三舍,直接戴上凉寒药的帽子并把它打入冷宫,这就是不懂寒热配伍的原因。还有一些慢性病或者久病的病人,处方里凉寒药也是必需的,但不能多,一两味凉寒药,这个可以有,因为大嬴必有大实,一味用温热药则会生变。
广东人喜欢煲汤,汤里面会加一些药食同源的材料,比如枸杞,党参,红枣,桂圆,黄芪等。那些胃中空虚寂寞冷的人喝了会很舒服,可以起到温暖肠胃的作用,但这也仅仅适用于纯寒体质的人。现代人体质多是寒热错杂,实中有虚,寒夹湿,热兼湿,喝了这个大补汤之后出现上火症状就一点也不奇怪了。所谓的上火实际就是体内有寒湿或湿热,挡住了经络气血运行的通路,也就是所说的虚不受补。因此,不能随便用药食同源的食物来补,尤其是一派纯温的食材。学了中医之后再看这个问题,就是a piece of cake 啦!
(作者食谱:麻婆豆腐)
(作者食谱:香菇板栗)
中医人贵在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充分理解掌握方剂的灵魂。首先,从自己试起,从少量药物、简单的疾病、温和的方剂开始。那天在一教学群里见到有初学者尝试大剂量生附子,吃到差点休克,这种不是学习,是自杀行为。等掌握了一些简单方剂后,可以从身边的亲人朋友开始,首先要取得对方的信任,信任是基石,否则辨证再准确,方剂再完美也无用武之地,不要问我为什么能体会信任的重要性。
做菜亦复如是,要想厨艺提升,必须不断尝试,总结经验。有个老师曾经说过,学习的过程要胆大心细脸皮厚,不怕被打击,越挫越勇。最近遭到家人的一致称赞,共同评价是我的厨艺提升神速。我认真总结了一下,中医学习方面有所突破之后,厨艺方面也同步增长,可见中医与厨艺有很多共通之处,需用心体会。
(作者食谱:三彩PIZZA)
中医即生活
煮汤药之前,厨房用具一律准备齐全:砧板,锤子,刀,电子秤。一刀下去,生姜刚好15克,精准得令自己感叹。所有药物入锅,大火之后小火慢煮,感觉不是在煮药而是煲汤。
做菜之前,厨房用具一律准备齐全,按照菜谱准备食材,只等齐活之后炒或炖,恍惚中又像是在挑拣中药,待煮的是一锅桂枝汤。
有个很厉害的老师曾曰过:
学中医,从始至终,都要浸泡进去,把自己泡烂,打成豆浆。
刚开始泡半天,后期一天泡两个小时,慢慢地就会把自己打磨成一杯醇厚香浓的豆浆。嘿嘿,最后一句是我自己加上去的。想说的是,中医和厨艺真的很像哦!都是一门技术也是艺术,分寸的拿捏全在自己的领悟!
(作者食谱:杂蔬汤)
作者:踏雪寻梅(李媛)
(羊爸爸公益中医互助论坛(大家社区)志愿者,中级班大班长)
相关阅读
如何业余学中医?
是什么让我们(普通妈妈)被迫开始自学中医?
水果解决便秘,你被套路了么?
羊爸爸育儿学堂学习报名点击【阅读原文】,或点击下图原图后扫描图中二维码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羊爸爸中医育儿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