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悦读中医校园之星初赛获奖作品展示0209
2014/12/27 悦读中医

     读《四圣心源》,学岐黄之道

     作者:长春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 2014级针灸推拿5班 刘铭

     一、图书介绍

     《四圣心源》成书于清代,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精华之作,旨在弘扬黄帝、岐伯、越人、仲景这四位医家圣人的伟业,阐发四圣典籍的精蕴。他的学术思想源于“四圣”,对脏府病理、生理的认识,重视脾胃中气的升降合宜。

     我们读书最容易忽视题目和成书的背景,如果忽视了这两点,那我们读书的收获就会大打折扣。那我们就分析一下为什么这本书叫《四圣心源》呢?我们都知道了黄元御老先生讲的四圣是黄帝、岐伯、仲景、越人。那四圣的典籍我们也应该了解到是《内经》《难经》《伤寒》《金匱》这四本医学经典。心源这二字呢?我觉得不同的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黄老可能是说他掌握了四圣的心得,找到了四圣学术的源头。或者是在告诉人们他在用自己的心也就是他的观点来解读四圣经典。不管怎样,《四圣心源》这是本好书,理论圆润.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文笔精炼.风格独特,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很好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书中的自拟方颇多,方旨彰显,遣药简洁,配伍得当,切合临床。作为一个尚未入门的我,读起来也不是很吃力。很适合像我这种从零开始的初学者,内容的趣味性也是十足。本书最初部分天人解篇,从阴阳开始,讲到人体脏腑形成、气血形成、乃至五官、五情、经脉、卫气营血怎么走的,一字一句讲得非常的详细简单。民国时期彭子益先生根据《四圣心源》写了一本书名叫《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本书非常的好,他将古中医学与现代的科学技术联系起来将,不管学过还是没学过中医的人读起来都觉得非常好。这就源于黄元御老先生的理论讲得十分详细,十分的通俗易懂。

     至于成书背景,我想了解过黄元御都知道他三十岁才弃文从医的,他自小聪明过人,书的扉页上是这样介绍的:黄氏“少负奇才,聪明过人”,“甫成童为诸生”,弱冠之年,即“博极群书,尤邃通《易》,诸子百家,靡不精熟”,“世推为国器”。可见其才学智慧,也为他以后研读古医籍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但他后来为什么会弃医从文呢?书中是这样写的:然于“盛壮之年,偶患目疾,误药粗工,左目失明”,只好改变志向,而专注于岐黄之术。全书十解,每解的开篇都会讲到庸医误世,可见他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这也是促进他在中医的世界里前进的动力。“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中国缺的只不过是一个臣服于封建统治下的迂腐文人,得到的却是一个心有良知手段高明的济世神医。的确黄氏医德高尚,立志“不能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黄氏医术精湛,乾隆帝御赐“妙悟岐黄”匾额,悬于太医院门首。在《四圣心源》成书之前黄氏在学术上成就也是巨大的。可他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而是笔耕不辍,才著成《四圣心源》。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很高,清代冯承熙对黄元御及其著作给予高度评价:“向读黄坤载先生《素灵微蕴》《四圣心源》诸书,奥析天人,妙烛幽隐,每谓自越人.仲景而后,罕有其伦。”看完这本书之后,真是感触良多。感叹中医的博大精深,感觉自己任重而道。

     二、读书收获

     本书共十卷,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气解;卷三脉法解;卷四劳伤解;卷五至卷七杂病解;卷九疮疡解;卷十妇人解。我认为从全书来看黄元御先生的学术思想主要在“中气”二字。“中气”为枢轴,左升右降。他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之太极也。”“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他认为脏气的升降功能都取决于中气,因此,主张“中气之治”。他认为湿、寒是诸多病证发病和病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方面着眼于“中土”,制方常以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为大法。他指出:“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可见脾胃对我们人体是多么重要,中医常讲“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中气不顺则病生,所以在临床上我们不能单纯的缺啥补啥,而是调节脾胃之气,运化水谷精微,使清气上升浊气下沉。病在于气血不顺,气血不顺在于中气不和。阴阳五行不过都是一气的变化,气聚气散就是生命,人是天地之和。气的流动构成了生命,天人合一,人体应该顺应四时变化顺应自然变化《四圣心源》里有这样一段话:“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名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黄元御先生就这样把中医的理论简化了。

     根据这种一气周流的理论,其实我们就可以很好的理解阴阳的相互转化,五行的相生相克,气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的。病的形成在于一气瘀滞,在外却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状态,一气流通则百病消。理解了这样的理论,我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收获是不同的,不管是什么六气经脉,劳伤杂病,七窍疮疡等等,都是外在的象,我们可以从这些象中来发现内在的气的运行,察象辨气,然后疏导一气,像大禹治水,疏导而不是堵。“寒热错讹,燥湿乖谬,零素雪于寒泉,飘温风于阳谷,以水益水而愈深,以火益火而弥热。生灵夭扎,念之疚心。”我们不能单纯的对症下药,而应该透过表象看本质,这不仅仅是中医,更是自然之道。其实我认为中医就是自然之道,治病就应该顺应天道,逆天而行就会得病。虽然这本《四圣心源》很薄,但阐发的是却是中医的内在,这真是微言大义。所以我还需要更加努力的学习。

     三、读书感悟

     这本书给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通过这一本书我对中医有了一个不一样的认识,作为一个医学生,我更多的是想把它学以致用,在这就需要我更加努力。像黄老那样治学,学习他的智慧,与时俱进去更好的发扬并发展中医。不做名相,便为名医。我们更应该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并在临床实践中检验自己学习理解的是否正确,我们不能空讲理论,我们也不应该不动脑筋的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反思,学会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要有智慧,要用心去学习,中医讲得是心主思虑,我们人是用心思考的。我认为心就是我们的态度,一种谦虚的态度,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负责的态度。岐黄之道,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我的理论基础还是很欠缺的,所以书的内容我做不了太多的解读。这也更加的鞭策我努力的丰富自己的医学素养。我认为《四圣心源》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骨架,来指导我以后的学习。读完它再去学习其他的医家著作我想收获的也是不一样的。我想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读到许多的书,那最后就分享一下朱熹《训学斋规》中的读书三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矣。”“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即到矣,眼口岂不到也。”

     本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收集整理,更多精彩内容可在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悦读中医”中获取。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