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如此普通,缘何被医圣如此重用?
2015/6/14 悦读中医

    

     提示:点击上方"悦读中医"↑免费订阅本刊

     小编导读

     古往今来,中药就一直是中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中药为捍卫人体健康也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中药是人体健康的捍卫者,同时也有她神奇而独特的魅力。同是一味中药,与不同的药物搭配,就可能有不同的功效,比如黄芩,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多个方剂中均有运用,且功效各有差异,不得不感叹,医圣就是医圣!但医圣到底是如何做到的?且看正文解读!

     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应用黄芩的方剂有26个,由于配伍不同,在每个方剂中的作用不同,剂量使用不同,使黄芩的应用范围颇广,而且有严格的规律性。原文虽载,但深涵未揭,王老师对比探析如下。

     中药有多功能和双相调节的作用特点,一味药物的一专多能及双相调节作用的发挥,关键在方剂的配伍。仲景深谙其旨,在使用黄芩时主要用了相使、相须两种配伍方法。

     1相使

     所谓相使性配伍,就是一味君药,其余药为辅,来提高主药的功效。其具体运用有表里药同用、升降药同用、寒温药同用、补泻药同用、血气药同用等。

     1表里药同用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柴胡汤类方中的柴胡、黄芩相伍,三黄汤中麻黄、黄芩相配,均属表里药同用。

     柴胡汤证为邪在半表半里,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在半表者是客邪为病,在半里者是主气受病。正邪在临界之间,各无进退而相持,故以柴胡解少阳半表之寒,黄芩清少阳半里之热。表里合同而用,少阳得舒,表里之邪尽解。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此风入营卫肢节之间,阳痹卫伤则手足拘急、恶寒,里有热则烦热心乱。以麻黄通阳祛表寒,黄芩清里热,俾风祛热除,阴阳平调,其病自愈。

     2升降药同用

     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中葛根、黄芩同用,麻黄升麻汤中麻黄、升麻与黄芩同用。

     《伤寒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本病为太阳病桂枝证,误下致表热之邪内迫,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肺与大肠共受之,邪热上壅于肺则喘,里热过盛则汗出,邪热下迫大肠则下利不止。仲景以葛根升阳明之清气,解肌表,黄芩苦降厚肠胃以清热止利,升降同用共奏解表、平喘、止利之功。

     《伤寒论》356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伤寒里实未成而大下之,以致变症蜂起,“寸脉沉而迟”为阳邪陷里;“下部脉不至”为下焦虚寒之见症;“咽喉不利,吐脓血”乃表邪迫内,郁结咽喉,伤血分也;“泄利不止”为大下伤脾阳。寒盛于下,上热下寒,治寒则助热,治热则增寒,故曰难治。仲景升降并遣,用麻黄、升麻等升越郁阳,黄芩清降上焦之热。如此一升一降,寒热得平,易难治为可治。

     3寒温药同用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中干姜、黄芩合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等方中的生姜、半夏、黄芩同用均属此法。

     《伤寒论》358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患者素有虚寒下利而患伤寒,医不用温里和表法治疗,反用吐下虚其里,以致寒格之变,寒盛于下则“更逆吐下”,热格于上则“食入即吐”。以黄芩之寒清其在上之热,以干姜之温祛下盛之寒,寒温并举,和阴阳以消格拒。

     痞证有逆气偏重之半夏泻心汤证、水气偏重之生姜泻心汤证、胃虚较重的甘草泻心汤证和兼阳气不足的附子泻心汤证等种种不同病情,但其病机共同特点是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中焦气机被寒热之邪阻滞而不通。故诸泻心法均用辛温之生姜、半夏散寒,苦寒之黄芩降热,从而畅中焦气机以治痞证。

     4补泻药同用

     黄连阿胶汤中黄芩、阿胶、鸡子黄等合用,当归散中川芎、当归、白芍配黄芩,千金三黄汤以干地黄合黄芩,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中黄芩、芍药相伍,均属补泻同用。

     《伤寒论》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为肾阴先虚,所以得之二三日,热灼真阴,使肾水不能上济于心,是以心火亢于上,肾水亏于下,而见心中烦、不得卧。用黄芩泻上亢之心火以除烦,阿胶、鸡子黄酸甘化阴而补下亏之肾水,如此泻南补北,以交泰心肾。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医宗金鉴》:“妊娠无病,不须服药,若其人瘦而有热,恐耗血伤胎,宜常服当归散以安。”当归散以黄芩泻其热,川芎、当归、白芍养血,补泄同施,其胎得养也。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中有“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此为妇人产后血虚,不慎感风而成发热之证,用干地黄补血盈虚,黄芩泄除热邪,一补一泄,共奏实血虚、除烦热之功。

     《伤寒论》177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此为少阳之邪热迫阳明而逼液下趋,遂为下利,又因少阳邪热为患,故泻之以黄芩,利下则伤阴,故补之以芍药。补泄兼施,俾热除、阴坚、利止。

     5血气药同用

     鳖甲煎丸中鳖甲伍黄芩,大黄虫丸中黄芩、大黄之配,王不留行散之王不留合黄芩均为血气同用。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正气虚损,疟久不愈,气滞血瘀,以为癥瘕,除疟母为治疟之本,用阴分药鳖甲携黄芩入肝经血分,气血合用,共消癥瘕,清邪热而使疟平。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饮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形成瘀血的原因是饮食、劳倦、精神情志等诸劳伤,其病理变化是荣卫运行不畅,阻滞血气以致虚瘀互见,百症丛生。君大黄以入血通络,破癥消瘀。荣卫阻滞日久,郁而生热,故伍黄芩以降气热。一气一血,相得益彰,共奏逐瘀匡正之效。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凡肌肤为金刃所伤,经脉受损,血不循经而外溢,当以止血、活血、生肌为治。肌肤经脉损伤,须防外邪内入。方中王不留行专走血分以活血止血,配黄芩清气解血中之毒,使血气平和,金疮自愈。

     2相须

     所谓相须,意即把性能相似的药物合用,使其相互协调,以发挥更好的治疗作用的一种配伍方法。奔豚汤中甘李根白皮与黄芩相配,泻心汤中的大黄、黄芩合用均为此法。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有“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奔豚气病多由情志不遂而得。肝主情志,为刚脏,性喜条达。情志不遂,日久则肝郁,郁久化火上冲;肝胆互为表里,肝有郁而通少阳,少阳郁而不宣,则寒热往来。《本经疏证》曰“根皮大寒主消渴,止心烦,逆奔气”,“黄芩苦平大寒无毒,主诸热”。仲景君甘李根白皮降冲逆之气,黄芩解少阳之火邪,二者相须为用,是降奔豚气之良剂。

     泻心汤治心气有余之热伤阳络吐血、衄血,用大黄、黄芩、黄连大苦大寒泻三焦之热,折心气有余之火,而止吐血、衄血。

     新媒体编辑:王丹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第二版)内科专家卷?王国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蔡春江主编)一书,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