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辨证方法,你都懂了吗?
2016/7/6 悦读中医

    

     导读中医一直讲究辨证论治,同时将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是中医的灵魂。辨证论治,听起来简单的四个字,背后的学问可深厚了!尤其是辨证的思维与方法,很多中医学者或许都未参透,然辨证思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涉及,今且来具体学习一下辨证方法与思维吧!

    

     首先,我们通过例子来体会一下辨证思维方法。在《内经》中,岐伯对黄帝说:“五府是身体强健的根本。头是精明之府,若头部低垂而目陷无光,表明精神将要衰败了;背是胸之府,如果背弯曲而肩下垂说明胸要坏了;腰是肾之府,如果腰部不能转动,那是肾气要衰竭了;膝是筋之府,若膝盖不能随意屈伸,走路屈背低头,那是筋的功能衰退了;骨为髓之府,若人不能久立,走路震颤摇摆,那是骨要衰朽了。倘若脏气能够恢复强健,即使生病也可以复原;若脏气不能恢复强健,那么病情不能挽回,人也就死了。”岐伯所说就是辨证思维方法的运用,他将人看作是统一的有机整体,脏腑相通,表里相应,整体的病变一定会在某些局部表现出集中的反应,也就是所谓的“有诸内者,必形于外”。

     所谓辨证,辨是辨别,证是证候,辨证就是辨别病情,以应于证。“证”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因、病位、疾病性质,以及正邪斗争的力量消长变化的病理概括,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临床依据。

     辨证思维方法最早见于《内经》。《内经》通过构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学说,从结构、形态与功能方面描述了人体的特征和生命规律,而这些理论也具备对病理现象的判断和描述功能。书中虽然没有出现“辨证”一词,却在多处出现较为完整的关于辨证思维的论述,更有多篇疾病专论出现以症状、体征的不同分辨疾病不同类型的论述。《内经》对辨证思维的高度概括和详尽描述可说是辨证思维方法的发轫。

     在中医诊疗的过程中,为了准确辨别病情,医生要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从个别中发现一般规律,再经由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确立将某类症候群作为某证判断依据的医学理论。临证之时,再运用此医学理论对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变部位、病理变化,从而判定证候类型。

     由此可以看出,辨证思维是透过现象(症状)看本质(证候),藏于内而象于外,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思辨模式,本质上依然属于藏象思维模式。这种司外揣内,以象论藏的思维模式是中医学的重要学术特征,也是中医学的核心思辨形式。

     中医学运用辨证思维,通过综合症状,审辨病性,对人体病变的性质做出总结和提炼,抓住疾病本质施以治疗。由于证候具有宏观性、整体性、模糊性、动态性、隐匿性,因此中医辨证极为复杂。临床上经常见到不同的疾病表现出相同的证候,相同的疾病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证候,故而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之说。

     医家经过长期实践,将创立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这些方法相互包容,彼此相关,临床诊断时往往参照使用,以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下面我们就分别对这些辨证方法加以介绍。

     1.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在《内经》八纲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取得的材料,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种辨证的纲领,对疾病所在的部位、性质和正邪斗争的力量消长状况进行分析归纳,明确诊断的方法。八纲辨证是辨证的总纲,也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

     在诊断疾病过程中,八纲辨证起到了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疾病虽然表现复杂,但基本都可以用八纲归纳。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可分为表里;病证性质,可分为寒热;正邪相争,力量消长变化称为虚实;阴阳则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一切病证都可归为阴证和阳证两类,表证、热证和实证属阳证,里证、寒证和虚证属阴证。

     可见,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疾病,按照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的朴素二元论加以分析。八纲中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证候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错,互相联系的。如表证和里证,既有寒热的区别,又有虚实的不同;寒证与热证,既有表里的差异,又有虚实的分别;虚证与实证也必须与表里寒热相联系。而阴阳既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又可表现为具体病证,仍有寒热虚实表里的区别。除此以外,在一定条件下,表里、寒热、虚实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由表入里,由里出表,寒证化热,热证化寒,虚证转实,实证转虚等。在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病势趋于寒极或热极的时候,还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即所谓真寒假热证或真热假寒证等。总之,面对错综复杂的疾病,必须灵活运用八纲辨证,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2.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内经》脏腑学说为基础,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辨别脏腑病位以及脏腑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的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在于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病理反应也各不相同,因此能够根据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反应来推断病证。掌握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熟悉各脏腑的病变规律,是掌握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也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在进行脏腑辨证时,必须注意这种联系和影响的规律性,从而抓住支配疾病的主要矛盾,做出准确判断。

     3.经络辨证

     经络理论源于《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逐渐趋于完善。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经络循行部位所发生的病证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确定病因、病机、病理的辨证方法。

     在经络学说看来,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的组织器官联结成为有机整体,并通过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的功能保持协调平衡。因此,经络与脏腑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当外邪侵袭,病邪可以通过经络传入脏腑,引起内脏功能失调;而内脏发生病变,也同样会循着经络影响体表,使体表呈现异常。

     经络辨证是中医临床辨析疾病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它根据脏腑、经络的理论,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4.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是指运用气血津液理论辨别分析判断病人的体征,从而确定其气血津液的具体病机、证型的辨证方法。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推动,血的营养,津液的滋润,是一切组织、脏腑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根本;而特定的组织、脏腑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下,又能产生气、血和津液。因而人体脏腑发生疾病时,必然对气、血和津液产生影响;气、血和津液发生疾病,也一定会影响脏腑的功能。

     5.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指在病因学说的指导下,对症状、体征、病史等进行辨别、分析、判断、综合,找出病人发病原因的辨证方法。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机体的抵抗力(正气)和侵害人体的致病因素(邪气)在人体内相互斗争的反映。人体内正气旺盛,病邪就难以侵入,当人体正气衰弱,病邪便会乘虚侵入而引发疾病。《内经》把病因分成内因与外因,后世加以继承和发展,产生“三因”说: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气”,六气发生异常变化成为致病因素,称为“六淫”)可引起外感病,称为“外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劳倦饮食可引起内伤病,称为“内因”;创伤、虫兽伤等,称为“不内外因”。

     6.六经辨证

     张仲景根据《内经》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把外感热病所出现的若干症状归纳成六类证候,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及厥阴病。前三者称为三阳病,后三者称为三阴病。三阳病正气充实,多为热证、实证;三阴病正气衰弱,多属寒证、虚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六经辨证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7.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借用《内经》卫、气、营、血的名称,代表温热病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多应用于外感病,外感病中属伤寒者用六经辨证,外感病中属温热者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这八种辨证法的层次也不相同,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病因辨证出自《内经》,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描述,属于基本的辨证方法;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是在《内经》理论和中医辨证思维下,对《内经》辨证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所形成的拥有理法方药完整分析过程的辨证体系。

     新媒体编辑:王丹

    

     温馨提示:想要得到《中医药院校特色通识教育读本:品读中西医文化》?点文末阅读原文,直接领走!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中医药院校特色通识教育读本:品读中西医文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周亚东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小编那么拼,点个

    行不行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