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开讲:阴阳脉诊的起源与发展!
2016/9/24 悦读中医

    

     导读

     中医脉诊虽然一直被人们蒙上神秘的面纱,但它却是中医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现如今很多人比较信奉的诊法之一。中医脉诊中的阴阳脉,经过长期的完善与发展,现已渐臻完善。但关于阴阳脉诊的起源与发展,却是很多人心头的不解之谜,不妨听听国医大师李士懋怎么解说。

     中医脉诊学是中医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阴阳脉诊肇端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完善和发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渐臻完善。

     阴阳脉诊内涵极为丰富,有的按脉象的沉迟滑数等属性分阴阳,有的按脉位的浮沉深浅分阴阳,有的按寸关尺三部分阴阳,种类繁多。本文仅节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濒湖脉学》中对阴阳脉诊的起源与发展的内容进行梳理和阐释。

     一、《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脉诊

     《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所作,约成书于秦汉时期。该书没有明确提出阴阳脉部位的划分。惟有相关的“阴搏阳别”一词,显示了阴阳脉诊起源之肇始。

     “阴搏阳别”出现在《素问·阴阳别论》中。历代医家对此观点不一,有人把此处阴阳释为尺寸,即寸口脉的尺部和寸部。如王冰在注释该词时曰:“阴,谓尺中也;搏,谓搏触于手也;尺脉搏击,与寸口殊别,阳气挺然,则有妊之兆。”依此,我们可以认为《素问》中的“阴搏阳别”为按寸口脉的前后部位划分阴阳脉的肇始。

     二、《伤寒杂病论》中的阴阳脉诊

    

    1.关前为阳,关后为阴的阴阳脉诊法较为常用

     (1)根据阴阳脉辨病因:如《伤寒论·辨脉法》云:“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指出了当阴阳脉均现紧象时,阳脉紧为清邪所中,位在上焦;阴脉紧为浊邪所中,位在下焦。

     (2)根据阴阳脉辨病性: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云:“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论述了风温病的阴阳脉象。又如《伤寒论·平脉法》云:“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明确指出“阳绝脉”和“阴绝脉”的脉象分别表现为寸、尺脉的短小,达不到关位。

     (3)根据阴阳脉辨病位: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此之前后或指病之前后,初病脉即浮者为表证,久病脉乃浮者,为真气外浮。或解为关前脉浮,多见外感表证;关后脉浮,多见里证。

     (4)根据阴阳脉判断病机,尤其注重阳脉与阴脉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脉之阳微,乃上焦阳虚;脉之阴弦,乃心阳虚无以温煦肾水,而致下焦阴寒内盛。

     (5)根据阴阳脉立法选方: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以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6)根据阴阳脉判断预后: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2.将寸口脉细分为寸关尺三部来论述

     如《伤寒论·平脉法》云:“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此言下利一病,尺脉的“小见”和“不见”对于辨别肾气有无具有重要意义。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曰:“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仲景分述太阳病寸关尺三部脉的不同脉象,寸缓为上焦之气馁弱,卫气不固,汗自出;关浮,因医生误用下法而脾胃阴虚阳浮,胃脘痞塞不通;尺弱为下焦肾气不足。

     三、《濒湖脉学》中的阴阳脉诊

     明代李时珍在《濒湖脉学·四言举要》中对阴阳脉的脉位及生理、病理所主进行了详细论述。

    

    1.论述了阴阳脉的定位

     如《濒湖脉学·四言举要》云:“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2.区分了左右手阴阳脉的命名和预后

     《濒湖脉学·四言举要》中提出:“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关前一分的寸脉,左寸主心,心主血,为生之本,为“人迎”;右寸主气,为气之本,为“气口”,故称为“人命之主”。左右两手的尺脉为诊察肾阴、肾阳盛衰的主要部位,为一身阴阳之根本,故称“神门”。神门之脉无,则主不愈。

    

    3.列举单部脉象的病机及主病

     如“寸沉痰郁水停胸”,寸脉沉多主痰、湿、水饮停于胸中,阻遏气机,导致气血不能外达;“关主中寒痛不通”,关部脉沉多主中焦有寒;“尺部浊遗并泄痢”,尺部脉沉可见尿浊、遗精、遗尿、泄泻等下焦病证。

    

    4.论述奇经八脉的阴阳脉象

     如“阳为病,阳缓而阴急;阴为病,阴缓而阳急。癫痫瘛疭,寒热恍惚”。后又在《奇经八脉考·气口九道脉》中提到:“前部左右弹者,阳也。动苦腰背痛,又为癫痫,僵仆羊鸣”“后部左右弹者,阴也。动苦癫痫寒热,皮肤强痹,少腹痛,里急,腰胯相连痛”,明确指出了阴阳脉诊与奇经八脉病变的关系,详细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脉象和主病。

     新媒体编辑:王丹

     温馨提示:想要得到《李士懋教授论阴阳脉诊》?点文末阅读原文,直接领走!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李士懋教授论阴阳脉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杨阳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