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经方药量该如何把握?
2017/4/5 悦读中医

     ↑ 点击上方“悦读中医”关注我们

     小编导读

     中医的博大精深,不仅在于几千年的理论积淀与临床实践,很多细微之处,都暗藏玄机奥秘。比如中药的用量,一直是一个很费脑筋的问题,业界盛传的“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关于中药的用量问题,是很多中医人的困扰。对于仲景方的药量,到底该如何把握?且看本文作者如何说!

     历代度量衡是有差别的,所以虽经多方考证,如何折算《伤寒论》中的药量至今尚未有统一标准。但是有了一个基本的说法,如重量,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代的15.625g。考证《伤寒论》的用药剂量折算当今克量的问题,确属必要,起码会促进《伤寒论》用药的研究。然而,考证的目的是为了临床治病,古今药物的质量与种类、病人的体质与病情、气候的高下与冷暖,均有所变异,所以经方药量之用,应遵古而不泥。现就经方的药量问题提出以下管见。

     1不必凿求经方原量

     历代医药学家临证用药,其药量掌握多随当代度量衡的变化及经验性的用药习惯而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是有规矩方圆的,不能随心所欲。所以,对经方药量不必凿求。实际上也无法凿求,如石膏,“如鸡子大”,鸡子尚有大小之别,“如鸡子大”究竟是多大(量)?附子“大者一枚”,何谓“大者”?有的伤寒注家主张运用经方应该严格按照原方原量,否则就不能取效,这种认识似乎太过死板。经方尽管是仲师所决定的,实践也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它是具有一定之规的。而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也就是说,经方贵在活用。既然活用,为什么要凿求原方原量?还有一个更为有力的理由,就是临床疾病是极其复杂的,不会按照经方的原方原量而发病。

     2以临证药效为准

     现今医者运用经方大多按传统的折算标准,即《伤寒论》中一两,折今一钱(3g)……临床证实这种折算标准,无论从疾病、药物,还是从疗效来说,都基本是合理的。只是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中药质量的改变,现今临床用药量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是大多经方的运用尚未达到原量的程度。

     3注重原量比例

     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伤寒论》药量之秘,尤为深邃。然衡量有变,药物的配伍比例不变,所以只要掌握经方药量比例,则不传之秘,知其大要也。如桂枝加桂汤的“更加桂二两”,依药量习惯折算及药量比例,桂枝用至五钱(15g)即可。

     尽管历代度量衡有异,《伤寒论》药量折算说法不同,而经方之用却历千年而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医者能重心法而不拘死量,遵经旨而不泥古说。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姜建国伤寒一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姜建国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一键购书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