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干货】从未见过如此疑难之证!看浙江名医徐志瑛抽丝剥茧起沉疴
2017/6/6 悦读中医

     ↑ 点击上方“悦读中医”关注我们

     刘某,女,43 岁,干部。门诊号: 01060482。初诊时间: 2003 年6月30日。

     患者诉全身浮肿6 年,曾到上海检查和治疗,未发现明显阳性体征,故长期服双氢克尿噻片。虽服药后肿稍退,但一停药则肿胀又起,以下午为甚,伴尿量减少。检查见无明显凹陷性水肿,肌肉较硬,按之诉发胀。余无他症,纳、便正常,舌红,苔白根厚,脉细缓。

     脉证合参:《黄帝内经》云: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今之肿胀乃寒伤形也。又云: “热胜则肿。”故此为阳气内郁,日久必生肿胀。今皮肌无红热痛之象,但舌根白厚,乃水湿下注,肾阳不足,气化不利,并郁而化热。

     治法:清下焦之湿,通阳利水。

     方药:知柏地黄汤合五苓散加减。

     处方:肥知母、炒黄柏、生地黄、地骨皮各12g,淮山药、茯苓皮、煨葛根、地骷髅、大腹皮各30g,川芎、炒白芍、泽泻各15g,桂枝9g。7 剂,水煎两汁,分服。嘱仍可服双氢克尿噻片,以后慢慢减量。

     二诊

     药后下肢未见浮肿,自觉小腿肌肉发胀,口腔溃疡,舌红,苔白,脉细缓。

     处方:肥知母、炒黄柏、生地黄、地骨皮各12g,淮山药、茯苓皮、煨葛根、大腹皮、地骷髅各30g,川芎、炒白芍、泽泻各15g,桂枝6g,淡竹叶9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三诊

     下肢浮肿胀又起,下午为甚,口腔溃疡除,纳、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肥知母、炒黄柏、生地黄、水牛角各12g,炒白芍、泽泻各15g,淮山药、茯苓皮、煨葛根、大腹皮、地骷髅各30g,桂枝9g,生枳壳20g,生白术6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四诊

     下焦湿解,下肢浮肿未见,仍发胀,舌淡红,苔转薄白,脉细缓。

     处方:桂枝、川牛膝、生白术、生姜皮各9g,猪苓、白茯苓、生枳壳、地骷髅各30g,地骨皮、生黄芪、鸡内金、独活各12g,泽泻、车前草各15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五诊

     下肢发胀稍减,尿量仍少,仍服双氢克尿噻片,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桂枝、生白术、生姜皮、川牛膝、砂仁、蔻仁各9g,猪苓、白茯苓、生枳壳、地骷髅、桑椹子各30g,泽泻、车前草各15g,地骨皮、生黄芪各12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六诊

     下肢肿胀以下午为主,腓肠肌处特别硬胀,尿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生黄芪、仙茅各15g,升麻3g,绞股蓝20g,防己、软柴胡、生白术、生姜皮各9g,生枳壳、猪苓、白茯苓、地骷髅、大腹皮、仙灵脾各30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七诊

     下肢仍浮肿发胀,近日头晕,有时潮热,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生黄芪、生枳壳、猪苓、白茯苓、地骷髅、仙灵脾各30g,生白术、炒当归、川牛膝各12g,软柴胡、防己各9g,鹿角片6g,粉丹皮、仙茅各15g,绞股蓝20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八诊

     下肢午后仍肿胀,程度有所减轻,头晕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生黄芪、生枳壳、地骷髅、猪苓、白茯苓、仙灵脾各30g,防己、生姜皮各9g,鹿角片6g,仙茅15g,生白术、地骨皮、白芥子、葶苈子各12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九诊

     下肢浮肿减轻,余无殊,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生黄芪、生枳壳、地骷髅、猪苓、白茯苓、仙灵脾各30g,生白术、地骨皮、白芥子、葶苈子各12g,生姜皮9g,仙茅15g,鹿角片、川椒目各6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十诊

     坐久午后仍下肢肿胀,乏力,胃纳正常,大便干,舌淡红,苔薄,脉细缓。测K、N、CL 均正常。

     处方:淡附子10g,肉桂(后下)、山茱萸各6g,猪苓、白茯苓、粉丹皮、炒白芍、川芎、仙茅、泽泻、车前草各15g,淮山药、仙灵脾、大腹皮各30g,生地黄、白芥子各12g,葶苈子9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十一诊

     下肢浮肿胀减轻,乏力存在,纳、便正常,夜寐欠安,舌红,苔根白,脉细缓。

     处方:淡附子10g,肉桂(后下)、山茱萸各6g,猪苓、白茯苓、粉丹皮、炒白芍、川芎、仙茅、泽泻、车前草各15g,淮山药、仙灵脾、大腹皮各30g,生地黄、白芥子各12g,葶苈子、防己各9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十二诊

     浮肿明显减轻,自己开始撤利尿剂,口干,纳、便正常,舌尖红边锯齿,苔白,脉细缓。

     处方:淡附子10g,肉桂(后下)、山茱萸各6g,猪苓、白茯苓、粉丹皮、炒白芍、川芎、仙茅、车前草各15g,淮山药、仙灵脾、大腹皮、桑椹子各30g,生地黄、熟地黄、泽泻、白芥子各12g,葶苈子、防己各9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十三诊

     下肢肿胀全消,利尿剂停用,纳、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生地黄、熟地黄、泽泻、白芥子各12g,淡附子10g,肉桂(后下)、山茱萸各6g,猪苓、白茯苓、粉丹皮、仙茅、川芎各15g,淮山药、仙灵脾、桑椹子各30g,葶苈子9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十四诊

     肿胀半月来未见,近来头痛,夜寐欠安,纳、便正常,舌红,苔白,脉细缓。

     处方:肉桂(后下)、山茱萸各6g,生地黄、熟地黄、泽泻、白芥子各12g,淮山药、仙灵脾、桑椹子、煨葛根各30g,白茯苓、猪苓、仙茅、川芎、粉丹皮各15g,葶苈子9g,淡附子10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十五诊

     11 月3 日月经来潮,出现面部浮肿,潮热,耳鸣,夜寐已安,纳、便正常,舌红,苔白,脉细缓。经前易肝火犯脾,故面部浮肿。

     处方:淡附子10g,生地黄、熟地黄、川石斛、白芥子各12g,猪苓、白茯苓、粉丹皮各15g,淮山药、仙灵脾、桑椹子各30g,山茱萸、肉桂(后下)、川椒目各6g,葶苈子、焦山栀各9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十六诊

     面浮肿减轻,夜寐安,腰酸,月经行量多,舌红,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生地黄、熟地黄、淡附子、猪苓、白茯苓、山茱萸、白芥子、川石斛、白蔹、巴戟天各12g,肉桂(后下) 6g,粉丹皮15g,淮山药、桑椹子各30g,淡竹叶9g。10 剂,水煎两汁,分服。

     十七诊

     下肢肿胀和浮肿均未发生,纳、便正常,体重增加,月经2 月10 日已行、量多、兼块,舌红,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桂枝9g,白茯苓、生白术、泽泻、川石斛、白蔹各12g,苦丁茶20g,绞股蓝15g,芦荟1g,生枳壳、决明子、桑椹子、仙灵脾各30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停药两月,近1周开始出现下肢浮肿,纳、便正常,舌红,苔厚,脉细缓。

     处方:生白术、桂枝、白芥子各9g,猪苓、白茯苓各15g,生枳壳、苦丁茶、绞股蓝各20g,决明子、仙灵脾、桑椹子各30g,芦荟1g,白蔹、地骨皮、车前草各12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十九诊

     下肢浮肿又起,与前相比症状减轻,乏力,纳、便正常,舌红,苔薄,脉细缓。

     处方:生黄芪、猪苓、白茯苓、绞股蓝各15g,桂枝、淡附子各9g,泽泻、地骨皮、白芥子各12g,大腹皮、仙灵脾、决明子各30g,鹿角片6g,芦荟1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劳累后下肢浮肿时起时伏,但能缓解,纳、便正常,舌红,苔白,脉细缓。

     处方:桂枝、生白术各9g,猪苓、白茯苓各20g,广木香、怀牛膝、白芥子、淡附子、泽泻、地骨皮各12g,生枳壳、地骷髅各30g,鹿角片6g,车前草15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二十一诊

     4 年来病情一直稳定,未出现下肢肿胀和面部浮肿,近日下肢又出现浮肿,纳、便正常,舌淡红边锯齿,苔薄,脉细缓。

     处方:桂枝、鹿角片各9g,泽泻15g,地骨皮、桑白皮、生白术各12g,猪苓、白茯苓、生枳壳、地骷髅、仙灵脾、车前草各30g,生姜皮6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二十二诊

     午后出现浮肿,面肿肢胀,口干饮多,纳、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淡附子、桂枝、白芥子、鹿角片各9g,猪苓、白茯苓、泽泻、生枳壳、地骷髅、鲜石斛、仙灵脾各30g,仙茅15g,生白术、白蔹各12g。7剂,水煎两汁,分服。

     二十三诊

     下肢仍肿胀,腰痛,皮肤干燥,纳、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细缓。

     处方:生黄芪、鹿角片、川椒目、桂枝、山茱萸各9g,生白术、淡附子各12g,猪苓、白茯苓、泽泻、生枳壳、大腹皮、紫丹参各30g,粉丹皮15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二十四诊

     下肢浮肿减轻,纳、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细缓。

     处方:淡附子、粉丹皮各15g,桂枝、山茱萸、鹿角片、川椒目各9g,猪苓、白茯苓、泽泻、生枳壳、大腹皮、紫丹参各30g,生黄芪、生白术、巴戟天各12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2004/08/15

     二十五诊

     下肢浮肿改善,脱发,面浮,纳、便正常。舌淡红,苔薄,脉细缓。

     处方:生黄芪、淡附子、炒白芍、粉丹皮各15g,桂枝、生白术、鹿角片、炒当归、巴戟天、菟丝子各12g,泽泻、生枳壳、猪苓、白茯苓各30g,川椒目9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二十六诊

     浮肿好转,乏力,纳欠香,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处方:生晒参3g,生黄芪、淡附子、粉丹皮、炒白芍15g,桂枝、生白术、鹿角片、防己、炒当归、巴戟天、菟丝子各12g,泽泻、生枳壳、猪苓、白茯苓各30g,川椒目9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近日浮肿又起,同时出现口腔溃疡,纳、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细滑。

     处方:生黄芪20g,桂枝、生姜皮、小茴香、鹿角片、淡附子各9g,川黄连4g,川椒目6g,泽泻15g,桑白皮、地骨皮各12g,猪苓、白茯苓、地骷髅、鹿衔草各30g。7 剂,水煎两汁,分服。

     二十八诊

     浮肿基本缓解,口腔溃疡仍存,纳、便正常,舌淡红,苔薄,脉细缓。

     处方:生黄芪20g,桂枝、生姜皮、淡附子、鹿角片、小茴香各9g,桑白皮、地骨皮、菟丝子各12g,川黄连、川椒目各6g,地骷髅、猪苓、白茯苓、鹿衔草各30g,泽泻、人中白各15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

     二十九诊

     下肢浮肿基本消失,口腔溃疡已解,纳、便正常,舌淡红,苔薄,脉细缓。

     处方:生黄芪、地骷髅各30g,桂枝、生姜皮、防风、鹿角片各9g,猪苓、白茯苓各20g,泽泻、地骨皮、炒当归、粉丹皮各15g,生白术、淡附子、炒白芍、菟丝子、甜苁蓉各12g,川椒目6g。14 剂,水煎两汁,分服。同时开出膏方。

     患者乃水湿下注,肾阳不足,气化不利,并郁而化热。先用清利下焦之湿、通阳利水之法,症状一度缓解。今邪犯后浮肿又起,伴口腔溃疡,纳、便正常,舌淡红,苔薄,脉细缓。今冬正值,给予健脾理气,养血柔肝,温肾通阳,化湿利水,制成膏滋缓调治。

     处方: 淡附子150g,桂枝120g,生地黄120g,熟地黄120g,猪苓300g,白茯苓300g,山茱萸120g,淮山药300g,泽泻300g,车前草300g,鹿角片90g,生晒参80g,寸麦冬120g,五味子90g,生黄芪200g,生白术120g,生枳壳300g,炒杜仲120g,川续断120g,巴戟天120g,甜苁蓉120g,菟丝子120g,覆盆子120g,女贞子200g,旱莲草120g,仙灵脾300g,炒当归120g,炒白芍120g,川芎150g,生薏苡仁300g,藤梨根300g,川黄连60g,粉丹皮150g,鹿衔草300g,灵芝120g,制香附120g,砂仁90g,蔻仁90g,川椒目60g,白芥子90g,潼蒺藜120g,白蒺藜120g,制首乌300g,陈皮90g。1 料。

     水煎浓缩,加入鹿角胶100g,龟甲胶400g,冰糖500g,黄酒半斤,收膏备用。早、晚各1 匙,开水冲服。遇感冒、腹泻停服,来再开方药,待调整后再服。

     【按】

     本案以下肢肿胀为主,无凹陷性水肿,西医学认为多属慢性淋巴结回流受阻,或黏液性水肿。该患者经检查,属不明原因。中医学认为,非凹陷性水肿属气,凹陷性属水。本案水肿当辨为阳气虚。因阳气虚弱,无力推动水津之液,故按《内经》中“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之理论,以温肾法为主要治则。因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互根之地,患者初诊时尚存虚火,故先用知柏地黄汤合五苓散治之。水肿消失,虚火清除,仍有肿胀,即转为真武汤合济生肾气丸治之,以滋补肾阴,温补肾阳。两相互制,以制水中之火,又阴中求阳,使肾之阴阳平衡,从而达到临床痊愈。

    

    

     女性常在月经前或月经后出现浮肿,是因经前肝气郁结、气行不畅、肝火犯及脾气所致; 经后是气血失于协调、血虚气少所致,故女性患者患水肿可在月经期进行调治,有助于疾病向愈。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徐志瑛治疗危重疑难病案一百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徐志瑛编著, 凌红羽整理),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戳原文,一键购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