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病皆因于痰——这些怪证,你不一定见过
2017/8/30 悦读中医

    

     小编导读

     中医人都知道一句话:“怪病皆因于痰”。痰本生于脾胃,然而却不囿于中土,可上渍心肺,下溜肝肾,阻气血,害八方,可以说是有害得很。我们常见的症状,如大便不爽、口黏等,均可由痰引起。

     除了这些之外,痰还能引发的怪证有哪些呢?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张德英老师怪证治验三则,其从痰辨治,每获效验。希望能对同行们的临床有所帮助。

     痰在于中,怪证甚多,故有“怪病责痰”之说。兹录部分临床曾见者于下:

     1 口甘

     痰为土实。土味本甘也。其甚者,虽喝水亦觉甜甚。对此证候,《素问·奇病论》有一段精辟论述:“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此所谓“五气”者,土气也,土之数五。溢者,满所致也,满盛乃土家之实也。土实则壅,故导致“中满”;土壅则气机阻滞而蕴热,故导致“脾瘅”。其病因为膏粱厚味。“数食甘美而多肥”。其治疗,取兰。兰者,青也。草以兰名,木胜可知。土家既实,制以木药,此取兰草之义也。联系张仲景治黄疸之茵陈蒿汤,其理一也。然治疗土实当其中满之时,则又当降浊化痰。惟其中阻不著之时乃可以茵陈蒿、佩兰之属治之。又,凡治此证后,症状甘变为辛,则为顺,近愈。

     余曾治疗一患者,王某,女,34岁。初诊时间:2004年5月15日。患者主因口中甜腻来诊,所食皆甜甚,虽喝水亦觉甜。兼见脘腹胀痛,两下肢酸,心悸,气短,脉滑数、稍洪、尺弱。此为痰浊阻于中焦,兼有肾虚。

     处方:黄芩8g,瓜萎15g,清半夏10g,桔梗12g,苏子10g,石菖蒲10g,茯苓12g,竹茹13g,焦神曲10g,怀山药12g等。

     服药1周后,口中之甘变辛,诸症皆减。据证略作加减,继服2周痊愈。盖此甘变辛者,土变金也,土生金则土之实得以消,是为顺证。余于是知痰证可用生金消土之法治之。

     2 手触凉则如厕

     痰在中焦,脾胃所主,脾合四肢。手触凉而传于脾胃,脾胃中之痰因凉而下,遂发泄泻矣。

     3 身体某一处如物压,或身体某一处不适

     此类病证论者多以为瘀血。此虽有理,尚非完善。盖瘀血何以成?以痰在于经,随处阻滞所致也。此因痰入经络,随气血运行,所到之处气血为之壅遏,是可谓瘀血。瘀血既成,故有此感。余治此证,恒以化痰为主,兼以活血化瘀。兹举一例。

     刘某,女,43岁。初诊时间: 2004年3月20日。患者觉身上某一块如物压,游走而不定,兼见下肢不适,白带时多,脉滑急而尺弱。

     处方:清半夏10g、桔梗10g、竹茹13g、苏子10g、黄芩8g以化痰;广藿香8g、石菖蒲10g以化浊;麦芽10g、焦神曲10g以调中;土鳖虫5g、鸡血藤30g以活血化瘀;地龙3g以通经。

     服药1周,肩压减,右髋觉压。服药2周后压已不明显,下肢仍觉不适,继而月经来潮,经血色黑带块,淋漓至7天,经后病愈。

    

     推荐书目

    

     痰证论

     张德英编著的《痰证论(第2版)》从社会大环境出发,思考了当今疾病的流行趋势,提出了痰证为当今的主要流行病,并根据传统中医理论,论述了痰证的生成及传变规律,探讨了痰证的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对痰证的治法有所创新,提出了脾实的新理论,阐述了对化痰药物的新见解,创制了化痰的新方药,并列举了大量临床病例。书后附有作者对中医发展等问题的见解,表达了作者的中医观。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痰证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张德英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