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带着热在身体内“暴走”,不来点绝招应对可不行
2019/4/21 11:20:52盛增秀 江凌圳 悦读中医

    

    悦读中医每天11:30推送最新鲜的

     中医药权威精品知识

     喜欢,就为我标星

    

    

    小 编 导 读

     湿热致病,顾名思义,湿与热邪共同侵犯人体所致的病症。“六气之中,湿热为患,十之八九”。而湿热伤人会有由浅入深、由上及下的传变特点。湿带着热,在身体内横行,有什么办法有效扼制呢?今天,小编带来根据历代名家经验总结的治法要点。有了它,湿热来袭,不用怕!

     湿热病证的治疗,总的原则是根据病邪之微甚、病位之浅深、正气之盛衰,以及湿与热之孰轻孰重等情况,随证立法,依法疏方。

    

     一般来说,邪在上焦(卫分),

     治遵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之旨,法取微汗,宜轻宣透达,多用芳香宣化之剂,如藿香正气散、三仁汤之类。

     薛生白对“湿在表分”,药取藿香、香薷、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挟风头痛者,加羌活;暑湿郁闭肌腠,症见胸痞发热、肌肉微痛、始终无汗者,当清透暑湿,药用六一散,薄荷叶泡汤调下。

     湿热伤于肌肉,流注关节,出现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清透渗利并用。

     若湿热蒙蔽心包,则用菖蒲郁金汤送服至宝丹以辟浊开窍。

    

     邪在中焦(气分),

     主以宣化疏运,当分湿与热之轻重而治。大概言之,湿重者,宜苦温燥湿为主,清热为辅,藿朴夏苓汤、不换金正气散之类,药如半夏、苍术、草果、厚朴、蔻仁、大腹皮等;热重者,应以苦寒清热为主,化湿佐之,方用连朴饮、黄芩滑石汤之类,药如黄芩、黄连、山栀、滑石、竹叶等;湿热并重者,清热化湿兼用,方用甘露消毒丹,一清阳明之热,一燥太阴之湿。湿热流注下焦,当以渗利为法,俾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方如茯苓皮汤。

     以上“开上” “宣中”“渗下”诸法,是针对湿热病邪所在部位而设,乃不易之治法。

     若湿热化燥,热盛阳明气分,则用白虎汤清凉泄热。

     若燥热内结,腑气不通,当通腑泻实,宜凉膈散、承气诸方酌情用之。

    

     湿热化燥伤阴,病在下焦(营血分)者,

     当分下列情况而治。

     病初入营,法遵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宜清营汤清营泄热,透热转气。

     邪陷心包,则用清宫汤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之类清心开窍为急务。

     邪入血分,迫血妄行,而见耗血动血之候,亟须凉血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化斑汤之类,此即叶天士“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意。

     若便血过多而出现气随血脱之证,宜急用独参汤益气固脱。

     若热盛动风,可用羚角钩藤汤。

     久病下焦肝肾之阴亏损,则用咸寒之属以滋填下焦真阴,方如加减复脉汤,大、小定风珠之类。

     病至恢复期,可根据症情,投以益气养阴、健脾醒胃之品,尤当重视余邪之清理,慎防死灰复燃,以致复发。如薛生白治湿热证火势已退,惟口渴汗出、骨节痛,余邪留滞经络,用元米汤泡于术,一以养阴,一以祛湿,寓祛邪于扶正之中;又如治湿热证,诸证皆退,惟目瞑则惊悸梦惕,余邪内留,胆气未舒,药用酒浸郁李仁、猪胆皮清泄肝胆余邪,姜汁炒枣仁养肝安神,标本兼顾,如是则正复邪却,不留后患。

     以上是湿热病证治法之大要。

    

     下面着重讨论治疗上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1.宣畅肺气,气化湿化

     肺的生理功能是主气,性喜宣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为水之上源。潴留在体内的水湿,有赖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使之下输膀胱而排出体外。湿邪伤人,初起肺卫受伤,肺气因而郁闭,失其宣降之职,致湿邪留滞为患,故治疗湿病(湿热病证自不例外),宣畅肺气十分重要。叶天士对湿热病证的治疗,强调“开上郁,从肺论治”之法。至于宣肺开上之药,多取杏仁、桔梗、蔻仁、枇杷叶之类。

     2.健运脾胃,调其升降

     湿热病证的病变重心在于脾胃,故调整脾胃功能,在治疗上显得特别重要。盖湿为重浊之邪,最易阻碍脾运,升降为之逆乱,气机为之窒塞。因此,调整脾胃功能,要在助其运化、调其升降上下功夫。考治疗湿热病证的常用方剂,诸如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甘露消毒丹、连朴饮等,方中多取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蔻仁、藿香、薏苡仁等运脾化湿,芳香醒胃,以利升降之药,足见其重视调理脾胃之一斑。

     3.两分湿热,其病易解

     湿热合邪,热寓湿中,湿处热外,徒清其热,外湿不化,徒祛其湿,里热愈炽,故清热化湿,两者兼顾,为湿热病证治疗的基本法则。叶天士提出:“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这种促使湿热分离,孤立邪势的治疗方法,可谓深得湿热病证论治之精髓,确能缩短病期,提高疗效。至于具体用药,又当根据湿与热之孰轻孰重,或以清热为主,或以化湿为要,贵在临证变通耳。

     4.着力气分,截断病势

     湿热病证邪气流连气分时间较长,证候变化亦较复杂。吴鞠通则认为,本病以中焦气分病变最多,所以“当于中焦求之”,即重点应抓住气分阶段的治疗。一般地说,病邪初入气分,化燥伤阴之现象尚未突出,此时正气尚盛,如能积极进行合理的治疗,往往能堵截病邪发展,扭转病势,使病变向好的方向转化。

     5.通利小便,给邪出路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湿热病证的病邪既是湿与热合,故此法尤不可忽视。叶天士所谓“渗湿于热下”,实则寓利小便以祛除湿邪之意,特别是他提出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深刻地阐明了通利小便在治疗湿热病证上的特殊价值。盖湿热伤人,因湿为阴邪,往往出现湿遏热伏、阳气郁闭不宣的病理现象,昧者不究病机,若用温药宣通阳气,势必助长邪热,其病益甚。惟用化气利湿之法,使小便通利,如是则湿去而阳气自然宣通。“究其方药,宜乎甘淡渗利,茯苓皮汤为其代表方剂,药如芦根、滑石、通草、薏苡仁、茯苓等,利湿而不伤阴,又无助热化燥之弊。当然,通利小便之法不可滥用于湿热病证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当湿热已化燥伤阴,病入营血,而应慎用或忌用。

    

    

    好 书 推 荐

    

     《 古代名家湿热病证医案评析 》

     (点击封面,立即购买本书)

     本书从古代名家众多医案中,选择典型湿热病证医案170余则,结合编者的学习心得和临床经验,精心予以评议,旨在阐发其精华,吸取其理法方药运用的经验,具有传承弘扬并举、内容丰富多彩、学术研讨深刻和切合临床实用的特点,为当今医疗、教学和科研提供一部实用的精品之作,适合广大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人员、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业余爱好者阅读。

    

     ▼往期精彩回顾▼向仲景学习,遣方用药时一定要保胃气 心律失常不能固守一方,有是证用是方(中奖名单在里面)

     施今墨辨治心血管病的经验,就是4点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更多的人。您的转发、点赞和评论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古代名家湿热病证医案评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盛增秀 江凌圳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源于摄图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戳“阅读原文”立即购买本文推荐好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