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用附子、干姜治皮肤瘙痒效果好?
2022/4/19 11:20:00 悦读中医

    

     小编导读

     皮肤瘙痒是皮肤科常见病证,乍一听,好像不是什么大事,挠一挠、抹抹药膏止止痒不就可以了吗?但对有些较为严重的患者来说,这可是个大事,因为他们长期受此病折磨,常常痒不可耐。面对这样的患者,赵学道老师找准病机,用一些温药帮患者解决了问题,我们来通过下面两个医案一探究竟吧。

     医案一

     任某,女,46岁,广播电视局职工。2010年7月6日初诊。

     每遇冷风吹拂,被吹拂之皮肤瘙痒。搔之皮肤泛起片片丘疹,形如豆大,或聚簇成团状,或连成条索状。痒不可耐,剧则伴呼吸困难。四季皆然,冬尤著,反复不已10年。素往月经色黯,淋沥不畅(经期10余日)。带下色白、量多、有异味。舌黯淡润、胖、边齿、尖黯,苔白。脉缓滞,右细弦、左细尺弱。拟方桂枝加附子汤合姜甘苓术汤,温脾暖肾、宣通营卫。

     桂枝20g,白芍30g,甘草15g,生姜30g,大枣15g,川附子(久煎)20g,茯苓20g,白术20g,干姜20g。水煎4剂。

    

     2010年7月16日:上方4剂尽,恰值经至。此汛行经畅,色亦正,腹大舒。舌黯淡、津中、边齿,苔少白。脉缓,右弦细、左尺细。上方再进4剂(干姜、川附子各增为30g)。

     2010年8月27日:药尽效彰。虽遇冷身痒,仅小作而已。因暑假忙未复诊。此汛经色正,腹舒畅,带下已正常。舌黯淡、边齿、津中,苔白。脉缓细,右弦。拟方同上去川附子,加党参20g,黄芪20g,当归15g,姜半夏15g。强化调气血以固表、化痰湿以运津,水煎4剂。

     2010年9月6日:刻下症已愈。舌黯淡、津中、边齿,苔白。脉细右弦。拟方桂枝新加汤合黄芪当归补血汤收功处之。

     桂枝20g,白芍30g,甘草15g,生姜30g,大枣10g,党参20g,黄芪20g,当归15g,三七粉(冲)5g。水煎6剂,间日服之。

     1年后访之,无恙矣。

     按:阳虚卫弱表不固,冷风吹之,营卫失和而疹痒发作,先予桂枝加附子,温阳通调营卫而气血和;姜甘苓术暖脾肺、行气化津而脉行畅利。再拟桂枝新加汤增味固卫表、补气血,以资巩固。

    

     医案二

     王某,女,45岁,农民。1984年7月14日初诊。

     周身皮肤瘙痒6年,近加重月余。每于夏季必发,秋凉则缓。近半年来终日频繁发作。身一阵烦热一阵痒,搔之,皮肤泛起粟粒状疹点,色红。体肥壮,食、眠好,二便一般。舌淡红润,少白苔。脉缓滑中取,右略弦。拟方柴胡桂枝干姜汤,疏郁散热、化湿止痒。

     柴胡48g,黄芩16g,甘草12g,桂枝16g,干姜12g,花粉24g,牡蛎12g。水煎3剂。

     药尽症减其半,照方复进3剂。

    

     1984年8月12日:痒大衰,仅下肢时痒。舌正常。脉缓右略弦。仍拟原方约其小剂。3剂尽,告愈。

     按:该患皮肤瘙痒,夏季发作,湿郁作祟也。舌见润、体肥壮亦足信,脉缓滑略弦者,湿郁气机阻滞也。气滞湿易郁,湿阻亦蕴热,相互纠结,犯逆皮肤迁延不愈。治当疏郁散滞,化湿当以温药为宜,但湿阻蕴热亦当清。温清兼顾而不悖,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正当所宜。

    

     临证好书

     作者从事中医工作四十余年,将其读书心得、诊疗经验及教训、学术愚见汇集成稿,以飨读者。

    

    

     《轩园医耘录:医案得失与方药心悟》

     点进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买此书

     扫码免费试读

     本书医案部分计有160余案,涉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常见病、疑难病及奇病怪症。尚六经辨证,本经方论治。望能拓展“六经辨证”之视野,延伸经方临床之半径。医方部分:选经方54首,时方16首。以相类方剂组列,按“方义思考”“方证要点”予以讨论,又将相类方剂作比较进行分析。

    

     往期精彩推荐

     RECOMMEND7个方子,告别高血脂

     面部过敏,1次止痒

     刀豆的妙用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轩园医耘录:医案得失与方药心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赵学道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购买本文推荐好书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