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这么吃,最“坏”血糖!一定要改
2022/11/28 11:23:00 悦读中医

小编导读
吃“杂粮有好处”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杂粮怎么吃可是有讲究的。近年来,把五谷杂粮打粉后食用的方法因为简单方便而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但这种吃法真的好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具体介绍。



杂粮磨粉,不利血糖
其实,杂粮打粉后食用,这只是杂粮众多吃法中的一种,本身并无“好坏”一说。
因为,食物磨粉属于物理加工,并不会产生化学反应,它只是让颗粒变小了,其营养成分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其中,被大家交口称赞的膳食纤维也还是在那里,普通刀头只是让它的状态变松散一些而已,膳食纤维本身的特性并不会发生改变。
所以,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杂粮粉进行食用。但是,杂粮打粉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坏处——影响血糖。
要知道,五谷杂粮等淀粉类食物的颗粒越细碎,食用后消化和吸收的速度就越快,短时间内大量被吸收的葡萄糖涌进血管当中,会造成血糖的快速上升。
对于患有糖尿病,或者糖尿病前期的病人而言,过多食用淀粉含量高的五谷杂粮粉会导致血糖迅速飙升,引起血糖的波动,反而对身体不利。
而且,现在市场上有些商家为了提升杂粮粉的口感还会加糖,这种就更不推荐大家食用了。
所以说,糖尿病患者和其他血糖控制障碍人群,最好还是整粒烹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谷物的天然物理结构,才能够更好地延缓餐后血糖血脂的上升。

秋冬季节哪些粗杂粮不能错过
我国自古就讲究“五谷为养”,因此,不少人认为杂粮吃得越多、种类越丰富就越好。
其实不然!
因为,五谷杂粮本身就各有特性,因此,饮食搭配最好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来定,或请医生为我们辨证挑选。
比如出现肺热症候时,可选用有润肺、清热作用的大米、绿豆、薏米搭配;
脾虚体弱者,可用小米搭配上有补益脾胃作用的淮山、玉米、大米等;
血虚体质者,可以选用红米、红豆、枸杞、红枣等搭配,以增强补血的功效。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粗杂粮,供大家选择
小米
小米性甘、微寒,具有补脾益胃、益肾和中、除热解毒的功效,对脾胃虚弱、反胃呕吐、泄泻、消渴等病症具有较好的食疗功效。
玉米
玉米性平偏凉,味甘,入肝、肾、膀胱经,有利湿健脾、排尿消肿、平肝利胆的功效。
尤其适合湿浊或湿热困阻脾胃,运化失常,表现为舌苔厚腻的人群食用。

大麦
大麦性味甘、咸、凉,有和胃、宽肠、利水的作用,可辅助治疗食滞、小便淋痛、水肿、烫伤。
此外,大麦芽性味甘温,有开胃消食、下气、回乳的功效。
大豆
黄豆,即大豆,性平,味甘,有健脾宽中,补虚养血之效。
对缓解女性更年期不适、动脉粥样硬化、促进神经机能、延缓皮肤衰老、降低血脂以及提高身体免疫力有良好的作用。
绿豆
绿豆乃药食同源之品,其味甘,性凉,归胃、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功效,绿豆清热之功在皮,解毒之功在肉。
豇豆
豇豆性味甘平,有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止血、消渴的功效。
中医用豇豆作为肾病的食疗品,能补五脏、益气和中、养调经脉。
荞麦
荞麦是主要粮食品种之一,其性凉,味甘,归脾、胃、大肠经。
荞麦具有充实肠胃,增长气力,提振精神,清除五脏滓秽和清肠导滞等功效,主治食欲不振、肠胃积滞。
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对麦类食物不耐受者不宜。
芡实
芡实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之功效。
脾虚生湿者更为适合。
高粱米
高粱具有养肝益胃、收敛止泻的功效,尤其是患有慢性腹泻的人,持续吃一段时间后,症状会有一定缓解。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高粱米中含有具收敛止泻作用的鞣酸,便秘者不宜食用。
燕麦
燕麦性平,味甘,归脾、肝经,有止汗、滑肠的功效。

燕麦能敛汗补虚,若出现自汗、盗汗的情况,可以用粳米和燕麦一起熬煮浓粥来补虚敛汗。
不过,因为燕麦片的膳食纤维含量较高,所以有消化道溃疡、肝硬化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不宜多食。
黑豆
中医认为,黑豆性味甘、平,归脾、肾经,具有益精明目,养血祛风,利水,解毒的功效。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易出现体虚乏力的状况,就可以适当吃点黑豆。
红豆
李时珍称红豆为“心之谷”,并强调红豆既能清心火,也能补心血。
另外,红豆粗纤维物质丰富,有助于降血脂、降血压、改善心脏活动功能等。
薏米
薏米性凉,味甘、淡,归脾、胃、肺经,能健脾渗湿、清热止泻,其最突出的功效就是利水渗湿而不损伤阴津。
需要注意的是,薏米本身性凉,食用时可以将薏米先用热锅炒制一下,去掉寒凉之气,这样既能强化祛湿的效力又能防止寒凉之气伤及脾胃。
需要提醒的是,杂粮需提前浸泡或预煮。米类泡4小时左右即可,杂豆则需泡12小时以上。烹饪时煮软一点,肠胃更容易接受。
好书推荐

《糖尿病中西医健康管理全书》
点击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书
内容全面:大到治疗方案、名医名家治疗经验,小到如何吃、如何动、出现哪些症状要重视、多久要去复诊等日常生活细节,书中都有介绍。患者的常见问题和困惑也能在书中找到专业解释。
中西合璧: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相关指南、建议、专家共识及专科医生的临床经验,融合糖尿病健康管理理念,全面介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病因病机、诊断标准、治疗方案。重点介绍名医辨证治疗经验,并提供多种易学可行的中医保健方法,发挥中医“调养”慢性病的独特优势。
融合出版:本书为融合出版图书,扫描书中二维码可获得多重增值数字资源,有名家亲授的糖尿病健康管理讲解视频、糖尿病风险测试、糖尿病知识问答、血糖监测日记、读者交流圈……更多惊喜来书中扫码发现!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