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这3个主症,用乌梅丸就行
2022/11/29 11:20:00 悦读中医

    

     小编导读

     刘保和老从大量临床病例体会到,乌梅丸证主症有三个,抓住这几个主症,用乌梅丸便有效。下面小编为大家具体介绍。

     一、乌梅丸主症

     多数医家认为《伤寒论·厥阴篇》的提纲证: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可用乌梅丸治疗。笔者认为是正确的,因为它确实体现了在下焦虚寒且阴亦不足基础上所出现的上热下寒病机。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临床上上述症状却是十分罕见的,如果以上述症状为必见的主症,则乌梅丸的应用范围必然十分狭窄。

     有人说可以根据病机来应用,但病机也要落实到症状上,所以,最终还是要探索其主症。

     笔者从大量临床病例体会到,其主症有三:

     ①口苦咽干而下腹部、下肢畏冷;

     ②饮食欲冷,但食后不舒;

     ③脉浮弦按之无力或细弱无力。

     ①②两症体现了上热下寒,③症体现了下焦本虚。其中尤其不可忽视脉象。因为前两症在多种上热下寒证中均可出现,并非乌梅丸证所独有,只有见此脉象,才证明以上两症为乌梅丸证。

    

     二、病案举例

     病案1

     武某,男,39岁。1997年11月2日初诊。患者近两年来时发口腔溃疡,现下唇及左颊黏膜各有一块溃疡面,有疼痛感。平时口苦、咽干,晨起尤甚。诉大便每日1次,但稀黏,便后有不净感已15年。有时烧心、欲食冷物,但每食冷及油腻和饮酒后,大便每天即可增至3~4次,并伴腹痛,脐周不舒。下腹部及膝以下畏冷喜暖。冬日手足冷,虽多穿衣服亦然。脉细弱无力,舌淡润苔薄白。

     予乌梅丸原方加味。

     乌梅20克,黄柏6克,川椒6克,制附片10克(先煎),黄连6克,当归10克,细辛3克,桂枝6克,党参10克,干姜6克,薤白10克,槟榔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1月9日。服上方两剂后口腔溃疡即愈。大便仅有两天正常,现仍稀、黏、不净。诉自按右下腹部有疼痛感。上方加炮山甲6克,酒大黄3克,丹皮10克。7剂。

     三诊:11月16日。自按右下腹已不觉疼痛,大便仍稍稀软,但黏与不净感已除。上方加干姜4克,桂枝4克。7剂。

     四诊:11月23日。诸症均除,大便已转正常。口腔溃疡未发。

     嘱其原方续服10剂后停药。半年后随访,知诸症均未复发。

    

     病案2

     安某,女,64岁。1998年11月5日初诊。患者于5月10日吃黄瓜以后导致水泻,每日达5~6次。去某厂医院治疗20天无效,又去省级某医院治疗半月,虽化验正常,但便泻依然。最终诊为“慢性结肠炎”。出院后又去厂医院灌肠治疗,大便转为每日2~3次,仍肠鸣便稀。近一月来去市某中医院治疗,大便转为每日1~2次,呈黏冻样,便后有不净感。

     诉大便不正常由来已久。早在30年前即曾连续两年每日大便2~3次,稀、黏、不净。询其便时及便后肛门不觉热,并畏食冷物。平时口苦、咽干,晨醒后咽干尤甚。每天凌晨3~4点必脐腹疼痛,随之大便一次而疼痛缓解。平时脐周及肛门处均怕冷,尤其怕坐冷处。诊其脉浮弦无力,舌暗淡苔白腻。

     予乌梅丸治疗。

     黄连4克,黄柏6克,川椒6克,制附片6克,乌梅20克,党参10克,当归10克,细辛3克,桂枝6克,干姜6克。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1月8日。药后大便即转正常,每日1次,呈黄色软便,无不净感。夜间腹痛便泻之症未发。口苦、咽干均除。

     嘱其续服10剂而愈。

    

     好书推荐

    

     《刘保和<西溪书屋夜话录>讲用与发挥》

     点进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买此书

     内容介绍

     清代医家王旭高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又称《治肝三十法》),自其面世以来,一直受到医家的推崇。早在1964年,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2版教材)《中医各家学说讲义》即载此全文。同年,秦伯未先生亦在其所著《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文中收载。1988年,程门雪先生所著《书种室歌诀二种》出版,书后附有先生所编的《〈西溪书屋夜话录〉歌诀》。

     1993年,刘渡舟先生在《谈谈个人治疗肝病的体会》一文中说:“清人王旭高写的《治肝三十法》就概括地对肝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辨证 的规律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以肝病为核心的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从而把 肝病的辨证与治疗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王旭高先生说:“大凡杂证多肝病。杂证之中,肝病十居六七”;“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值此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的今日,认真学习《西溪书屋夜话录》,对于提高中医治疗大部分内伤杂病的水平,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本书文字不多,叙述简略,可谓言简意赅,也给初学者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尤其如何溯本求源,探索其理、法、方、药的根据,以及如 何将其运用于临床的具体实践,都需要全面地加以阐释。

     为此,笔者尝试 运用王旭高学习中医的“贯穿法”与“变化法”,先从中医基础理论讲起,继则逐法逐句地讲解原文,务求讲深、讲透,便于实用。为使理论与实践 紧密结合,均附有叶天士、王旭高、程门雪及笔者医案以作印证。

     在“心得发挥”部分,载有笔者的学习体会、运用经验以及进一步开拓发展的思路,谨供读者参考。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