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高烧,2剂经方热退病愈
2023/3/17 11:20:00 悦读中医

    

     小编导读

     中医治疗发热有独特的优势,早在《黄帝内经》就总结了上古以来的热病诊治经验。《伤寒杂病论》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统一的热病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伤寒杂病论》所载之方被称为“经方”,疗效卓著,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经方退热,通常是“效如桴鼓”“一剂知,二剂己”“覆杯而卧”。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例经方速退热的验案。

     郑某,男,44岁,2017年3月27日就诊。

     主诉:发热4日。

     患者因近4日体温波动在38.5~40℃而入住广东省某医院急诊科留观治疗。刻下症见发热,恶寒,少许咳嗽,无咽痛及鼻塞等症状。血常规、生化检查、尿常规、胸部X线片均未见异常。接诊医生给予补液退热处理,发热反复

     2017年3月28日13时查房:患者仍发热,体温38.5℃,恶寒,头痛,服退热药后汗出,少许咳嗽,痰少,口干,烦躁,二便调,舌红,苔黄微腻,脉浮滑。

    

     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诊断:感冒。

     辨证:外寒内热。

     治法:外散风寒,兼清里热。

     处方:麻杏石甘汤合栀子豉汤

     生石膏40g(先煎),麻黄9g,苦杏仁10g,甘草6g,栀子10g,淡豆豉10g。1剂,水煎服。

     2017年3月29日11时二诊:患者仍头痛,体温37.8℃,多汗出,无恶寒,稍咳嗽,口干,二便调,舌红,苔黄微腻,脉滑有力。故予白虎加人参汤。

     处方:生石膏40g(先煎),知母18g,甘草6g,人参(生晒参)9g。1剂,水煎服。

     后查看患者,当天晚上热已退,身体轻松,无明显不适。后再无发热,病愈出院。

    

     按语:本案患者症见高热,恶寒,头痛,口干,烦躁,舌红,脉浮。其中发热、恶寒、头痛、脉浮均为典型的太阳伤寒证的表现,烦躁、口干、舌红为内有实热之象,辨证为外寒内热,以外散风寒兼清里热为法。

    

     本案患者已发热4日,最高体温达40℃,一诊时,患者已有明显太阳兼夹阳明证的表现。发热、恶寒、头痛,说明病在太阳,而现口干、烦躁则病在阳明。因患者汗出而烦躁,故不宜用大青龙汤;脉浮滑有力,又与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之桂枝二越婢一汤脉象不符。思前想后以麻杏石甘汤二阳并治,栀子豉汤清热除烦,用药后显效

     二诊时,患者服用上方后已无恶寒,无表证。已有身热、汗出、不恶寒的阳明外证表现,加之汗多、口干,虑其津液耗伤,故拟白虎加人参汤,无奈医院药房无粳米,未加。

    

     初学中医,每读及名家医案,多见“覆杯而愈”“效如桴鼓”之词,常思是否有夸大疗效的嫌疑。然经方看病,只要辨证准确,虽未必“覆杯而愈”“效如桴鼓”,一剂知,二剂愈确是常见,古人诚不我欺也!

     名家力荐经方好书

     呼吸病为切入点,领悟经方治病之神奇

     医案医论相结合,阐释仲景经方之精髓

    

    

     《仲景经方临床实践录.呼吸病篇》

     点进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书

     扫码免费试读

     本书以医案和医论相结合的方式,着眼于临床实践:一方面以案例的形式,为读者提供鲜活的临床验案,为实践效仿提供便捷信息;另一方面以理论阐释为升华,为读者提供深入的理论分析,为推广应用提供思路延伸。第一部分着眼于张仲景经方治疗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验案,包括感冒、咳嗽、湿毒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病种的42个临床验案。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医案篇的基础上,着重从多角度、多层面论述张仲景经方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阐释治法、方药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规律。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