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还治这些病
2023/3/25 11:22:03 悦读中医

    

     小编导读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元时期补土派大家李东垣的《脾胃论》,由8味药组成,常用来治疗脾胃气虚、气虚下陷导致的病证。现如今,该方依然是临床上的常用方,帮助许多患者解决了病痛之苦。临床上这些疾病可以考虑这个方子——

    

     补中益气汤的核心脉症为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无华、精神不振、纳差、舌淡白、苔薄白、脉细;或者腰腹部以下坠胀感,或者便溏,或者眩晕。

    

     运用要点

     1.紧抓病机

     中气泛指中焦脾胃之气和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的消化运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狭义指脾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脾胃中气对人的生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脾主升清,强调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传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作用化生气血,营养全身。由此可见,如中气不足,脾不升清,即脾胃之气虚弱、运化失职,就会出现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腹泻、脱肛、内脏下垂、遗尿等症状。

    

     2.用量宜小

     用量小是东垣制方的一大特点,本方为东垣代表方,八味药,按最大量计,不过三钱二分,其用量上的特色更为鲜明。何绍奇在《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慢病轻治”篇中,引岳美中老先生针对脾胃虚弱者,喜用小剂量煮散的案例,“如剂量太重,则不仅不能取效,还可能因重伤胃气,反添枝蔓”“若临床上急于见功,便加重药量,希图速效”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说明这种“慢病轻治”“轻舟速行”的方法是东垣脾胃病用药的根本法则,这亦是黄教授推崇之观念。

    

    


    

     加减化裁

     补中益气汤是治疗脾胃气虚、清阳下陷的代表方。脾胃为后天之本,补脾胃之气就是补中气,补一身之气。故临诊时遇到慢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和气虚证候特点,选择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辨证施治,可以有事半功倍的疗效。

     1.胃下垂者

     胃下垂者多伴有嗳气、腹胀、便秘等不适,黄教授喜用补中益气汤酌加枳壳、枳实等,益气举陷,升降相因,升中寓降,降中寓升。现代药理证明,枳壳对平滑肌有很强的收缩作用,这和现代医学所谓内脏下垂是肌肉组织松弛的病机相吻合。

     2.易感冒者

     此类患者多因气虚不能固表,以致感冒频发,一般用补中益气汤原方,补气以固表,再加入防风,即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如兼心悸气短者,合生脉散补气阴以养心止汗。

    

     3.自汗者

     此类患者多见气虚之象,或无明显虚象,长年自汗不止。可于补中益气汤中重用生黄芪达30g,再加入桂枝、白芍,即补中益气汤合桂枝汤,升阳固卫,调和营卫,酌加煅龙骨、煅牡蛎以收敛止汗。

     4.便秘者

     老年及久病患者脾胃虚弱,加上疾病损耗,导致中气不足,推动无力,导致排便乏力较为常见。黄教授喜配伍枳实、肉苁蓉、火麻仁、桃仁、柏子仁等以补气润肠通便。

    

     5.妇女月经过多,崩漏者

     此类患者乃因气不摄血,以致血液下行不止,治用补中益气汤以补气摄血,加阿胶以补血止血,棕榈炭以固涩止血。

     总之,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广泛而灵活,其应用要点在于体虚而舌淡嫩苔白,脉弱。用之得法,疗效自然显著。

    

     名医经验集

    

    

     《名中医黄穗平脾胃病学术经验集》

     点击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书

     扫码免费试读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历史悠久,黄穗平教授通过多年中医脾胃病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他在传承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梁乃津、余绍源、吉良晨等先导们宝贵经验、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发扬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特色,锲而不舍坚守中医临床近4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尤其擅长治疗脾胃病,对慢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胃早癌等疾病治疗经验独到,在全国颇具学术影响。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