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胃痛一剂止住
2023/4/10 11:20:00 悦读中医

    

     小编导读

     在压力越来越大、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里,“胃痛”伴随着繁忙,悄然而至,几乎成了都市人的标配。顽固胃痛反复发作,不仅影响胃口,甚至干扰工作和休息。今天看老中医如何让患者的顽固胃痛覆杯而愈的。

     患者,男性,25岁,身高180cm,体重65kg。2014年7月4日初诊。

     主诉:长期胃痛,时作时止,加重3天来诊。久服各种中西药物或效而又作或服后无功。

     多次在医院确诊为慢性胃炎,询其疼痛无规律,每每不定时发作,常有反酸恶心,大便时溏时干,睡眠一般;视其体中略瘦,肤黄白无泽;腹壁薄而按之无抵力,舌淡暗苔薄,脉平。

     处方:①上午服:柴胡桂枝汤3g,牡蛎1g,小茴香0.5g;②晚上服:安中散2g,小建中汤2g。

    

     早晚分服,因痛势较剧加之患者为初次来诊,对笔者缺乏足够的信任度,故暂予5天剂量以观药效。

     孰料直至7月30日其妻子因他疾来诊,患者亦未来复诊,余询其故,其妻笑曰:您的药太灵了,上药服后当晚疼痛即失,至今未再作。本来家人都劝其再来服药巩固,患者实在不愿再服,今日无论如何也要将上方再取一些以为巩固或预防。噫,经方之神奇有如此者!

     【体悟】

     此患者体中偏瘦,肤黄白无泽,睡眠不佳,胃痛久作而呈慢性化迁延性,显属桂枝体质无疑。所谓的桂枝体质,是一种血液循环不佳、物质基础储备不足、虚弱偏瘦弱的状态,即所谓林黛玉式弱不禁风的体质,而桂枝能扩张动脉血管,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

    

     当我们能熟练运用方-病-人体系诊疗时,一看见患者就会对其体质倾向做出判断,并会往桂枝类方去找寻、鉴别方证,再听到其胃痛、反酸等消化道症状时,脑海里就会闪现出黄连汤、安中散、小建中汤、柴胡桂枝汤……当然对于这些方剂的用方抓手、用方指征要烂熟于胸,这样才能在这些方之间进退取舍。笔者谈的这个思维过程,其实就是传统中医的真正诊疗思辨过程,而不是现在教科书式的固定分型,然后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推导,或者陷入阴阳五行的猜测中。

     当做出体质倾向初步判断后,就可以调整主要方向,然后根据症状做多维的对焦选方。临床事实证明,这样选方用药的成功率要远高于临时组方用药,因为这些经方、验方是前辈先贤临证无数案例的疗效汇总,经得起重复,经得起检验,除非我们在前辈的经方、验方中找不到适合的办法,才可自起炉灶,所谓“礼失而求诸野”。

    

     安中散一方原出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被矢数道明先生收录于他的《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一书中,作为开篇第一方,其药物组成为桂枝5g,延胡索、牡蛎各4g,小茴香2g,砂仁、甘草各1.5g,良姜0.7g,并谓通常加茯苓5g。临床上常将此方应用于偏虚证之慢性胃脘痉挛性疼痛。西医学认为,疼痛喜按者多为痉挛性疼痛,拒按者则多为炎症充血性疼痛,反过来理解,桂枝剂所适合的疼痛当为局部缺血性痉挛性疼痛而禁用于充血炎症性疼痛明矣!

     请大家注意,通过在方中加一味茯苓,就可以将此方理解为苓桂剂家族中的一员,而苓桂剂又属“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如此我们又可以顺理成章地认为此方所治疗的胃痛不但属于虚寒(局部缺血)性、痉挛性,而且还应该存在胃液的潴留,即中医所谓的“痰饮”证,所以矢数道明先生将此方之应用目标规定为“以脾胃(主要是胃)虚寒和气郁血滞所致之胃痛、腹痛为主要目标,瘦型体质之皮肤肌肉松弛,脉虚软,腹亦软弱(有时也有略呈紧张),动悸(起于脐旁),胃内停水等”,可谓经验见道之言,信然!

    

     笔者将此方与小建中汤合方实取则于“相须”用药法,亦是学习了孙思邈先生“重复用药,药乃有力”的训导。因安中散与小建中汤均为桂枝类方(笔者这样认为),但前方偏于理气镇痛、健胃化饮而理虚之功不足,后方则恰与之相反而可以作为互补使疗效更趋完善。

     柴胡桂枝汤原见于《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真正启发后世医家将此方应用于治疗胃、腹疼痛者实源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之附方“治心腹卒中痛者,《外台》柴胡桂枝汤”。

    

     费维光先生所著的《中医经方临床入门》一书在此方后谓:“胃痛一症,患者极多,有寒有热,如为寒性先用理中汤治之均可得愈。余自学习日本中医大师矢数道明先生之著述,用此方(指柴胡桂枝汤)以治胃痛,无不效如桴鼓。”他又说:“按柴胡桂枝汤,本来就治胃痛,经加牡蛎、小茴香后,不论虚实寒热,用之无不百发百中,一般服10剂可愈。”

     对于费先生所言笔者是这么理解的,柴胡桂枝汤无论寒热虚实似均可用,但还是以寒热之象不太明显者为宜,或者说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中药物的剂量比例以期与患者体质乃至病情更加贴切,而“百发百中”一语则更只是费先生本人所验,纵使真的如此,我们作为医家亦不可在患者面前轻易许诺,以免患者对某种治疗方法或者药物期望值过高,给后续的治疗增加难度,甚至会引起患者对于医者信任度的下滑。这是应该引起我们临床工作者足够重视的一个方面,特此拈出与诸君共勉。

    

     图书推荐

    

    

     《王晓军经方临证实战录.1,60则亲诊案例的成败得失》

     点进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书

     扫码免费试读

     本书所有临床案例都是笔者实战经历,从病患的基本病情介绍到治疗步骤,选方用药,如何转方接方,以及笔者是如何思考的,中间的成败得失,可以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说理方面,尽量让读者知道是什么,适度的探讨为什么,因为笔者不想无谓的陷入一些虚幻的理论中,而是多的指明用方的切实证据以及临证抓手,在贯彻方病人的学术思想中,把方路方链的学说,应用得出神入化,让读者可师可法,有所启迪,有所悟入。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